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周林兴  姜璐 《图书馆》2023,(1):88-95
红色文化资源协同阅读推广是基于LAM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前提,对LAM馆藏进行数字化聚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联通共享,并综合利用各类数字技术对其进行知识探寻、成果展演与精准推介,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阅读推广的集成化、多元化服务。文章阐述学界对红色文化资源阅读推广的认识和实践,分析LAM融合服务背景下开展红色文化资源协同阅读推广的价值意蕴,并提出基于LAM融合服务的红色文化资源协同阅读推广逻辑设计,提出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协同阅读推广需要从服务理念、资源共享平台、智库建设和需求分析角度进行优化完善。  相似文献   

2.
分析当前国内外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LAM)在数字资源整合、数字化融合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及实践成果,总结当前LAM数字化融合服务中用户与服务/资源之间缺乏可信交互监督机制的现状。通过引入动态信任评估机制,结合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协作的D-LAM框架,构建基于模糊专家系统的动态信任评估模型LAM-DTE。深入探讨基于LAM-DTE的资源自主保护机制,构建相应的逻辑结构和功能模块,最后对LAM-DTE工作方式的相关形式化定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各自信息化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技术、管理、人员和法律四个方面分析图博档数字化融合服务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基于图博档数字化融合服务的流程构建信息安全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国内外目前图书馆、档案(LAM)馆和博物馆在数字资源整合、数字化服务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及实践进展,总结当前LAM数字化融合服务中用户与服务/资源之间缺乏有效可信交互管理机制的现状.引入信任协商与信任管理机制,构建针对LAM数字化融合服务的自适应自动信任协商模型.深入探讨信任协商流程、访问控制策略内部结构的设计、访问控制策略树的构造以及访问控制策略树的标记和遍历过程,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出新型的信任本体概念模型.本研究为LAM数字化融合服务过程中数字信息资源安全、可信交互及可信网络环境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开始重视为用户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以提供个性化服务,但现有服务未能适应用户的科研创新需求。本文基于面向科研的个人数字图书馆服务融合目标,认为服务融合可综合利用概念图的知识结构展示与知识管理优势、知识图谱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描述优势以及电子资源门户的资源获取优势。研究结合Pipes技术框架,选取Conceptmaps、Citespace和Metalib/SFX为服务融合对象,构建了面向科学研究的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融合模型。进一步使用Yahoo!Pipes工具实施服务融合,实现知识管理、查新和资源获取服务的融合应用,并从知识产权和个性化设置角度深化服务融合的实施保障。图6。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6.
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是在资源整合和网络技术的基础支撑下,以保障用户的无缝获取和知识参考为目标的新一代网络服务模式。从用户感知服务质量理论的视角提出了资源获取、资源整合、技术平台和知识参考4个维度,并在文献研究与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对4个维度及包含的20个要素进行系统论证。为使定性思辨得到定量验证,运用统计分析法从鉴别度、可靠性、有效性和拟合度方面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有效适用于图书档案的数字化融合服务评价,为数字化融合服务发展和融合实践的测评诊断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旅融合背景下,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新的高质量发展思路。文章梳理了智慧文旅的发展历程与技术框架,归纳了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常见模式,并基于人工智能助力的视角提出了服务、空间、场景、资源与体验等方面的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策,以期为公共图书馆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全媒体融合服务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融合互通的产物,表现为内容融合、平台融合、终端融合、网络融合等服务形态。文章分析了全媒体发展特征和图书馆新媒体服务趋势,归纳出全媒体融合服务的创新路径"文献信息中心"服务、"区域集群"服务、"终端融合"服务、"智慧图书馆"服务,提出融合服务已由多网络、多终端并存向更为集成、融合演进的关键时点,数字化+物联网+云计算的发展趋势是融合服务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9.
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模式是档案服务创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模式为研究对象,对三种服务模式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平台,并探讨了其实现框架。  相似文献   

10.
黄雅意  辛亮  黄锋 《编辑学报》2016,28(6):529-531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微信的快速发展,给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目前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基于优质内容、精准推送、服务意识、传播分享这4个方面的策略来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认为随着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社交新媒体将与科技期刊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作为社会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对图书、档案和博物数字资源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更深层次的、一体化的信息资源服务,成为近年来各国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十分关注的课题。关联数据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数字资源整合的进程。文章简要介绍了关联数据的概念,探讨了关联数据在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中的作用和发展现状,尝试着构建出基于关联数据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模式,并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电子数据质量是数字时代影响图博档信息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分别从图博档的服务方式与内容的特点出发,研究与探讨了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中电子数据质量要求及具体的管理方法。较高的电子数据质量管理水平是图博档信息服务相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图博档数字资源为基础的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一体化的信息服务。文章引入云技术,将其与以图博档三馆为核心的各文化资源部门的数字资源整合与服务融合相结合,构建中华文化资源平台。首先探讨云计算环境下中华文化资源的整合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CALIS、ALISA在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设计了中华文化资源云平台的构建方式与架构模型。  相似文献   

14.
以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保护文化遗产的共同愿景为基点,综述欧美国家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政策规划和合作项目。总结国外实践的特点,包括明确的战略规划、多元的伙伴关系、回应数字时代的挑战、逐步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多样的合作模式。这些特点和经验可以为我国开展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熔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5):67-74
[目的/意义]以阅读特征及服务价值分析为基础,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阅读推广发展趋势,探讨阅读服务创新策略。[方法/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揭示阅读方式的改变、阅读需求变化及特征,分析阅读服务的关键价值,提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发展取向和服务创新策略。[结果/结论]媒介融合背景下阅读内容显化、阅读方式混合、阅读价值多元,阅读服务的关键价值体现为选择性、体验性、开放性。图书馆阅读推广应向体系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提供阅读服务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拓展数字阅读推广服务领域,以创新促进阅读服务转型。  相似文献   

16.
陈絮  周丽霞 《档案学研究》2022,36(3):122-129
本文探究档案馆和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建设上的差距,总结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经验,为档案馆微信公众号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分别选择5个具有代表性的微信公众号,结合清博指数分析样本传播效益及建设实况;通过翔实的数据对比分析档案馆与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建设现状,以揭示问题所在。基于图书馆的经验,档案馆可从用户服务、运营管理、内容建设三个方面优化微信公众号运营,以提升其微信公众号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从用户体验视角对影响数字档案馆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构建数字档案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模型,基于此提出数字档案馆服务质量优化策略。[方法/过程]采取文献调研法和专家访谈法,初步提取影响数字档案馆服务质量的因素并建立假设模型,使用SPSS软件,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假设模型进行修正及检验,对修正后的影响因素模型展开分析与阐释。[结果/结论]数字档案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包括资源价值与利用保障、服务过程与用户特征、系统功能与服务基础、用户画像与资源开发四个维度。基于此,针对性地提出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档案馆服务质量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字环境下图书馆与档案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公共信息服务提供、政府信息管理等方面职责的一致性,通过战略规划文本的内容,分析国际组织、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图书档案事业的结盟、合作、合并态势,综述评价了国外图书档案战略规划及合作的若干经验。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共同愿景与职责的定位与认知;应对数字技术与文化变革挑战的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内涵丰富且注重实施绩效的规划体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图书馆与档案馆的实质性结盟与合并。国外图书档案事业结盟与合作的经验可供中国借鉴。参考文献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