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七十交情九十翁,君今飞去一条龙。我是破车牛亦老,万人如蚁吊丁聪。这是我2009年6月送别丁聪的一首诗。我是在1935年认识丁聪的,那时,我22岁,他只有19岁,到我们永别,算起来已有74年了,我们都是年逾九旬的老翁了。能有七十多年的交情,不仅靠深情厚  相似文献   

2.
有幸见到陈原同志,距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这中间隔了六年多漫长时光。我在学生时代就开始的对学者的仰慕,在一个隆冬的北京的早晨,在他温暖的办公室里,变得充实而富有激情。陈原同志一往情深地和我谈起出版的事,使我惊诧他对出版事业的熟稔和热爱。的确,像他这样,学者与出版家集于一身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我们的谈话首先从出版现状的评论开始。出版形势很好,但还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一天,我到文友何述强的办公室,才坐下来,他即递上一本厚厚的书给我。我问什么书?他说是悼念龙子仲的文集。我一惊,龙子仲去年逝世,今年就有厚厚一本悼念文集出版,那么多人为他的去世痛惜感怀,而且,广西师大出版社如此神速地将纪念文集出版,足见对龙子仲的厚爱和感念深切。就此话题,我们谈开了。再接着,我就静下心来,  相似文献   

4.
今年欣逢孙云畴老师九十华诞,我们在此聚集一堂,向孙老师祝寿,倍感欣慰。我是专程从北京赶来向孙先生祝寿的。饮水思源,感谢他五十多年前在北京大学讲授图书馆学,使我和我当时的同学们得以对此学科有所了解,他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当时在北大图书馆学系任教的,还有刘国钧、王重民、王利器等先生,他们都是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学识渊博,是名副其实的饱学之士,先生现在是硕果仅存了。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爱好者》月刊即将正式出版的时候,我去北京访问了戴邦同志,请他就办好新闻业务刊物问题谈谈想法。我们坐下来后,他把上午我留给他的《新闻爱好者》简介拿出来说,我看你们要办的这个刊物,栏目设计不错。当我告诉他《新闻爱好者》是由《河南日报通讯》改刊,仍然是月刊时,他笑着说,这很好,刊名挺贴切,希望你们下功夫办好这个刊物。戴邦同志今年68岁,刚刚辞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职务,专心致力于《大百科全书》新闻卷的撰写和组织工作。他说,这本书条目很多,难度很大,是很费功夫的一件事。本想腾出手来写一点别的东西,但是现在还办不到。  相似文献   

6.
7月至9月,是我社开始苦战的第一个回合.这九十天,对我们来说,好像过新年一样,紧张而愉快地度过去了.由于大家政治思想和工作的大跃进,不但认真地进行了校对工作,还创造性地检查出了许多错误,对于保证出版时间和提高报纸质量起了很大作用.在苦战九十天评比大会上,编委会给了我们很大荣誉,授予我们"检查校对科"名义,并作出正式决定.同时还有一位同志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有七个同志受到大会表扬.这对我们是莫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7.
最近,某地一家出版社准备为我国文学界老前辈叶圣陶出版一套文集.谁知当这个选题提出之后,竟遭到这位老作家本人的婉言谢绝.他恳切地对编辑人员表示:"我的文章不过是一个中学教员的水平,没有什么价值,不同意编集出版."近年来,各地出版部门为免除读者沧海索珠的劳苦,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汇聚精英,有计划地整理编辑了一批"五四"以来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文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年近九十  相似文献   

8.
今年盛夏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出版成就展”对所有与书有关的人来说,无论他是写书人、编书人、卖书人、评书人、读书人和藏书人,都是一个令人十分起劲、张扬和宣泄的盛大节日。各个展团纷纷亮出自己的“高招”、“绝活”,使人有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不小心就会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好书。书展已谢幕多日,激情也渐渐消退。然而作为一名从事科普出版工作的编辑,我还在为成就展中同行们从出版观念到编辑思想,从包装意识到营销战略所体现出来的努力和心智而感动不已。从这次成就展可以看出,科普读物的出版已走出低谷,步入繁荣了,各展  相似文献   

9.
我的案头放着两份由上海少年报社出版的《我们一百万》报,这是我的小同行吴弘从上海寄来的,他怕这封信寄不到遥远的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特地在信封上贴满了邮票,足足有七八张之多。小报上登着《弘弘从南极回来了》的消息,还刊登了他的南极日记,这使我回想起我们一起在南极度过的那些苦乐与共的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10.
严文井先生     
严文井先生走了。孩子们永远地失去了一位熟悉的老朋友;我永远地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前辈和老师。我对严文井先生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不仅因为喜欢他的童话,也不仅因为景仰他的为人;我怀念严文井先生,还因为在我前进的路途上,曾经得到他的帮助。他不止一次地给过我支持和鼓励。1978年夏天,我所在的研究室(国家出版局设在版本图书馆内的审读处)解散。老同志各自归口到原先所在的文化、新闻或出版机构,而我们一些从大学分配来还没有几年的年轻人,则面临一个重新找工作的问题。在这个岔路口上,我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因说来也很简单:还…  相似文献   

11.
王益同志与世长辞,出版界一颗巨星陨落了!噩耗传来,人们无不为之震惊、痛惜!王益同志是我们十分崇敬的出版界老前辈,老领导。他十八岁投身于革命,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建立,就一直在出版这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记者、新闻教育家俞颂华先生,1893年生于江苏太仓,1947年10月病逝于苏州。他去世已经三十六年了。俞先生的高风亮节,道德文章,特别是他终其一生对中国新闻事业所作的贡献,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与先生相处的时间虽短,但是,在那烽火连天、日月如晦的战乱年代,我们之间所结下的师生般的情谊却是很深的。今年3月9日,是俞先生诞生九十周年。这就启开了我的记忆闸门,俞先生的音容笑貌,艰苦经历,如同电视系列片,接连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3.
后生的楷模韦君宜当孙用同志在鲁迅先生所主编的《译文》上发表译作的时候,我才十几岁。他真正是一位老前辈。在我们出版社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编辑,曾被推选为出席人大的代表。而他严于律己,和普通编辑完全一样,天天来到好几个人共一间的办公室,伏在他那张办公桌上工作,除了十年内乱之外,从没有间断。一直到他近八十岁退休时为止。他去开人代会,连按规定供应的汽车他也不坐,而是步行前往。在工作中间,他不因自己是个名翻译家而轻忽任  相似文献   

14.
那一位导师     
二○二一年一月十日,沈昌文先生病逝,我心痛万分,一时六神无主.参加完沈先生的告别仪式,我回到家中,给钟叔河先生打电话,聊了十几分钟.最后钟先生说:"你与沈先生的师徒情谊,很难得啊!"听到这里,我心中一阵刺痛,不自觉中,眼里滚落几滴清泪.我做出版己近四十年,说到师徒关系,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追随沈昌文先生做事,直至他老人家九十岁高龄,溘然仙逝,尊师之情,须臾未敢懈怠.  相似文献   

15.
汤姆是我在合资企业的美国同事,他来自美国加州,今年30岁。由于我们在同一个部门供职,因此我和他的关系还不错,今年年初,我们一起去成都出了一趟差。那天我们从机场来到预订好的酒店后,由于旅途劳顿,我打算马上休息,他却走出客房在走廊外面转悠。我说:“汤姆,一路辛苦了,你回房休息一下不好吗?”他却很认真地说:“我在熟悉酒店的环境,看看安全通道在哪里,万一发生了火灾,我们也不至于慌了手脚。”  相似文献   

16.
出版社的出版路数,是和出版管理者或者更准确点说决策人的经营之道、文化修养以及思想作风有很大关联的。出版社的主持人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好的。施蛰存说到他在建国初期曾由人拉去做了一家出版社的总编辑,“不过三个月,我觉得这个总编辑不易做,就辞却了”。他除了是一个大作家外还可说是一个老出版,尚有如此之慨,可见我的说法不算虚论。那么,从近现代出版史上我们可以获得一些什么样的资鉴呢?  相似文献   

17.
王益同志悄悄地走了.我要为他没有经受病痛的折磨,从嗜睡衰退而安详地离去得到安慰.我和王益同志相知相交合作共事六十多年,两个人都到了九十以后,在重度失听、无法交谈的时候,相互还是惦记着,有时候他要亲自打电话给我说几句,让我听听他的声音,不等我回话就挂断电话.  相似文献   

18.
朱鸿 《现代出版》2014,(6):66-69
正隅人是一位资深的出版工作者、出版管理者。我在二十余岁认识他的时候,他就在做出版,今天他的所为是出版管理。三十多年过去了,对出版工作的用心和理解,对出版管理的深钻和把握,对出版政策的阐释和疏导,对出版趋势的研究和探求,隅人得天独厚,知根知底,娴熟而老道。中国出版业处在一个转变阶段,这一时期要求出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国际知名的钢琴演奏家,赵胤胤总是感慨自己很幸运。从3岁起开始习琴.一直到今年31岁而从无间断,胤胤早已经和钢琴分不开了。”弹琴已经成为我生命的重要组成,是音乐选择了我。”他的话语中充满感激之情,”是上天眷顾,才让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又能成为我赖以生存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忆陈原     
春去秋来,陈原同志离开我们一年了。去年突然听到噩耗,我还不敢相信,因为就在前不久,我和徐砚华走进他的病房,他高兴地和我们握手的情景还在眼前。他不说话,他不能说话了,他用表情和我们交流。临别时,他还举手表达谢意。那一天见到的陈原,跟一年前在天坛医院的陈原比较,病情大有好转。想不到,正在等待他恢复说话功能的时候,他突然走了。我认识陈原是先从认识他的大名开始的。皖南事变后,我到香港,在杜国庠主持的孟夏书店做出版。有一天在印刷厂见到吉少甫在印《苏联名歌选》,封面上有“陈原编译”四个黑体字。在那个年头,我等年青人,不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