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基金论文看我国情报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收集整理了我国1989年到2007年间的情报学基金论文,并从基金论文的数量、基金级别、论文主题、论文作者、作者间的合作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揭示我国情报学研究的现状,探讨我国情报学研究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对1998-2007年间我国期刊收集工作研究论文的发文年代、论文来源、论文主题和论文作者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得出我国期刊收集工作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我国期刊收集工作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我国有关图书馆联盟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统计了论文发表年代分布、论文主题分布、论文刊载期刊分布、论文作者分布等,并对以上数据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图书馆联盟方向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科睿唯安系列数据库2012—2021年我国科研人员刊发的SCI论文量的统计,从我国科研机构、基金项目和研究领域三个视角调查分析SCI论文刊发情况,分别选择985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工智能领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质量科技论文数量庞大,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1年我国科研人员刊发的SCI论文量达到63万篇,约占世界SCI论文总量的三成,但高质量科技论文国内外期刊分布不均,期刊缺失部分重要研究领域高质量科技论文首发权,由此可见,我国学术传播平台建设任重道远,重要研究领域高质量期刊亟待增加。  相似文献   

5.
2004—2007年我国开放存取研究论文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4-2007年间我国开放存取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了这一时期开放存取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核心作者群以及主题分布等,探讨了我国开放存取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6.
我国情报学十年研究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1987—1996年我国情报学10年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期刊情报源、论文著者、论文主题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以此确定了我国情报学研究的核心期刊、核心著者和研究热点。对即将迈向21世纪的我国情报学研究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2010年被SCI收录的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的数据为基础,利用JCR提供的国际期刊文献计量指标,从发表论文期刊的国别、影响因子和我国国际论文的学科分布等视角分析研究了我国国际论文的发表态势,同时从国际期刊发表我国国际论文的发文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国际论文对国际期刊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8.
综述我国关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特色资源建设的研究现状,从论文发表年代、文献出处、论文内容涉及的国家或地区、论文类型、论文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6年~2010年5年间399篇有关图书馆联盟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定量分析,对论文的发表时间、作者、发表期刊、论文主题、论文合著率等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图书馆联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论文发表的年份、论文作者及其所属的机构、发表论文的期刊、论文内容主题等方面,对我国2006-2009年发表在期刊上的编目研究论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王慧  任湘  张燕 《出版科学》2016,(1):105-108
通过华艺线上图书馆检索台湾地区自1999年以来关于出版研究的硕、博士论文,通过对其发文年代、发文机构、核心作者、学科分类以及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了解台湾地区出版研究的现状,以期为大陆出版业和出版研究的发展、两岸出版交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罗紫初  吴亮芳  杨欢 《出版科学》2010,18(5):5-9,34
作为出版学知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出版研究的整体发展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出版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研究者重点对出版学研究对象、出版学学科体系、出版学与编辑学的关系、出版专业教育进行探讨。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这些出版学基础理论重点内容的研究探讨情况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3.
对出版学研究过程的理解——以韩国出版学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疏理出版学概念、研究范围和学科性质。回顾韩国出版学研究的早期发展,评论韩国出版学会及其以学会志《韩国出版学研究》为中心的学术研究活动,并展望出版和出版学研究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语义出版:数字时代科学交流系统新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义出版是基于传统互联网技术和语义网技术,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本体和信息可视化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出版形态,代表着数字出版的前沿.本文梳理语义出版的多种表现形式,分析其功能特征,进而提出语义出版的DBIU层次模型.最后,本文就语义出版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科学出版商角色转变、科研工作方式、用户“战略阅读”和“宏知识”获取方面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6—2010年的编辑出版教育研究文献,从出版教育现状、出版教育改革、国外出版教育三个方面对2006—2010年的出版教育研究进行综述。在对文献进行评述的同时,分析近五年来我国出版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认为对出版研究生教育的反思和对改革开放30年出版教育的总结是研究的新热点。最后,对研究方法进行总结,肯定实证案例研究在出版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姚永春  马清燕 《出版科学》2010,18(5):52-56,51
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总结走出去战略实施后出版学界关于中国出版业国际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从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和必要性,以及走出去战略视域下中国出版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方式、策略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指出走出去战略视域下出版业国际化发展研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近五年来,我国出版法制建设在出版立法研究、执法研究、出版行政管理法制化研究、出版自由研究及著作权研究五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在研究队伍、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及研究领域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8.
王译晗  赵艳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2):136-143
[目的/意义] 了解国内外图书馆出版研究与实践现状,归纳热点研究主题,总结当前实践进展,提出未来发展建议。[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调研法与网络调查法,对近十年国内外图书馆出版研究与实践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结果/结论] 在对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的比较分析基础之上,从丰富图书馆出版研究、完善图书馆出版机制、提高图书馆出版服务能力、融入学术出版生态系统、提供学术出版版权服务5个角度提出对未来我国图书馆出版研究与实践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图书馆出版研究与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出版业与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出版学术与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新技术和新媒体与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四个层面的关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三个体系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办学模式两种模式,系统地分析了十年来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研究,以明晰这一研究领域的方向和趋势,并从中推演出它对于出版产业和教育事业发展之所需.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scribes new research into the motivations, demographics, processes, and outcomes of self‐publishing authors of books. The findings challenge traditionally held notions about self‐publishing being a process undertaken by the untalented, as a last resort. The cohort studied emerges as highly educated, often well informed about the publishing process, and generally very positive about the self‐publishing experience. As the number of people self‐publishing continues to grow and associated technology progresses, a number of fundamental implications for stakeholders in both the non‐fiction and fiction publishing business pipelines are noted. With disintermediation now widespread, there will be increased pressure o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to adapt its business models and focus on adding value. At the same time, opportunities in publishing services can be identified and the role of the author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Parallels between the cultures and processes of academic and self‐publishing authors are discussed; these will set the scene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