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兴亮 《青年记者》2009,(21):24-24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谁都可以采访,谁见到记者都不免有点紧张,生怕说错了话,泄露了秘密,被曝了光。  相似文献   

2.
正有人说,记者应是"杂家",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领域的报道;也有人说,记者应是"专家",这样才能让报道具有相当的深度。就笔者长期从事的企业报道而言,无论是"杂家"或是"专家",都难免会碰到一个问题——如何让专业人士按照报道的思路接受记者的深入采访?在探讨如何与专业人士打交道的几个关键点之前,需要首先弄清一个问题,关键点。这个问题是:我们的企业报道让谁看,或者说让谁关注?笔者认为,这个"谁"主要有三类读者群,按照关注程度的深浅依次是专业人士、半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  相似文献   

3.
有位记者写了篇反映某地领导为群众办了多少件实事的稿子,引起当地群众的不满。有的群众找到报社,对记者说他写进稿子里的“实事”都是没影的事。记者听后面露不悦地问:“记者听谁的?是听你们当地党委和政府的还是听你的?”不知该记者的这番有力的反诘把那些打上门来的揭疮者镇住没有,但他的提问确实是很有“力度”的——记者到底该听谁的?这还是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不小的问题。 记者听谁的?这里说的是记者在采访时听谁的,这里的“听”也不仅是视觉器官的事,还包括记者的判断和认识。这位记者所问明显有两层意思。一是听谁说,二是信谁的。  相似文献   

4.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5.
看了标题,也许有的新闻界同仁会说:这还用你说么?新闻本来就不允许罗嗦。但是且慢,这个道理也许谁都懂,可不见得谁都知道该怎么写、怎么编,才能使新闻不罗嗦。尤其是这几年,报纸扩版,电视增加频道,广播延长时间,使新闻队伍迅速扩充,大量新手进了新闻界。有的对新闻的一些常识性的要求还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就干起了编辑、记者的工作。笔者看到,一些文章废话连篇,应该压缩而不压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天职是探求真相,对任何经典、定论都要有质疑的勇气. 肯定有人说谎了.他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底谁在给后人编故事?  相似文献   

7.
报纸上新闻少,有人就怪记者不爱写新闻,只爱写通讯;还分析说这是名利思想作怪。编辑部消息短缺、通讯积压的现象,确实常有,但原因何在,需要好好分析,完全归咎于记者是不当的。近来听到一些记者同志的反映,他们并非不爱写新闻,在新形势的鼓舞下,大家都跃跃欲试。有的记者保证:只要领导一声令下,他  相似文献   

8.
尽管报业被认为前景不乐观,但却继续吸引着买家。这些报纸的新拥有者们是谁?他们为什么购买报纸?报纸的收购在全美各地的编辑部都有发生。总有新闻爆料说有人正在购买报纸,当然是以非常划算的价格购买。厌倦于被买来卖去的记者和编辑们环望满是空座位的编辑室,不禁好奇,他们是谁?他们是不是疯了?买家面临挑战"是有那么一点。"《橘郡记录者》的新发行人亚伦·库什说。他在2012年7月份领导一家私人投资集团收购了"自由通信控股公司"。该公司拥有《橘郡记录者》和另外5家小一些的日报。  相似文献   

9.
当记者也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似蜜蜂采花酿蜜辛勤劳作,期望引起轰动,然而稿子问世却引来一片失实、失真指责声。记得《中国记者》曾刊登过一篇心得《到底该听谁的?》,大意是,一年轻记者根据采访材料写了一篇稿件,刊发后群众告到报社,说稿件严重夸大事实,因而受到领导批评。然而记者满腹委屈,因为稿件上写的都是被采访单位领导人说的,不是凭空捏造,于是争辩:该听谁的?听谁的,当然要听被采访者的,这就引出一个如何交代消息来源,确保报道客观公正的问题。记者采写一则消息,无非是通过访问、观察、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和相关报  相似文献   

10.
新闻人物     
朱镕基:拖下去,那不动武行吗?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朱镕基举行了他上任以来的第三次记者招待会。在台湾地方选举前两天,没有什么比两岸关系更让人关注的了,朱镕基以罕有的高声说:“不管谁上台,绝对不能搞‘台独’,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都不能允许!这就是我们的底线。”随后他又缓声说:“谁赞成一个中国我们就支持谁。什么都可以谈,可以让步,让步给中国人嘛。”另外,西部开发、反腐败、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热点问题也都成为今年记者招待会的提问焦点。这位极富人格魅力的国务院总理,在一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以他的睿智回答了各国记者的16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记者是什么?有人说是社会的良心,有人说是航船上的嘹望者,有人说是无冕之王,有人说是新闻民工……记者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每一名记者认真思考和审视的命题。我的体会是,记者首先是公民,然后才是记者。  相似文献   

12.
有谁能把记者和司机联系在一起?樊敬忠,你一个老实巴交的“山里娃”,凭什么手握方向盘做着“记者梦”,凭什么两手沾满油污跻身于人才济济的“拍摄阵营”。然而,当你一不小心一次捧回三项摄影“大奖”,你的名字一连几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屏幕时,惊得好多人直咬嘴,就连一些专业记者也自叹不如。有人说,你得益于自己是一名司机,因为你的车上不知坐过多少颇有才干的新闻摄影、摄像干事,他们的灵气和经验全颠簸到了你的身上;也有人说,你的优势在那架方向盘上,那是最好的聚焦镜头,它不仅摄入了真善美,也调出了最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一位记者随淮安市委书记到农村蹲点一天,写了一篇很好的通讯:《与农民兄弟“零距离”》。记者在这篇通讯的最后说:当晚睡在农家“吱吱作响的木床上”,感到“新鲜兴奋难以入眠”。 记者说住到农家感到新鲜,这无疑是他的真情实感。但这件事也表明:近几年来,我们的一些记者,已经习惯于乘小车、住宾馆、听汇报、搜罗一些人云亦云的第二手材料,很少深入农村作过细的调查研究了。 到农村采访住在农家,这本该是不算新鲜的事情。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凡记者下乡采访,谁不是常住在农民家里?记者如此,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亦复如此。记得1964年江苏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14.
记者是什么?     
记者是什么?人们都说是“无冕之王”。正是这顶桂冠一戴,一些记者就不知姓甚名谁了。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包打天下者有之;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者有之;自命不凡,自誉名人者也有之。但是,结果往往主观与客观相反。 记者不是无冕之王了,那么,记者是什么呢? 有人说,记者是抹布。不是吗?哪儿脏了,被人捡起,抹干净了,往墙角一扔,等需要时涮净了再用。还不是用时想起你,不用时则忘了你?听说有一个记者,第二次去先前去过的一个单位,自认为人家认识,结果人家问他“君从何处来?”弄得很是尴尬。他不说自己自讨没趣。反而直骂人情冷落。 有人说,记者是棍子。一头安着耙,一头可以打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记者“浮躁“,有人说,记者“解毒”;有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有人说“难事惑事找记者”。褒贬众说纷纭,版本不一而足。记者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不得不重新思考起这个最基本、最一般的问题:应该怎么当记者,怎么当一个好记者。  相似文献   

16.
杨彪 《军事记者》2003,(8):49-49
问题的提出在我们的采写活动中,常听到这样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新闻富矿”。有人说京城是“新闻富矿”;有人说改革开放前沿是“新闻富矿”;也有人说,边远艰苦地区是“新闻富矿”……正如什么是新闻一样,看问题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只是想从记者感知这个层面提出:新闻的富矿就在“司空见惯”中。其一,记者是常人,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普通人。有人会说,不对,记者是“无冕之王”,是特殊的族群。其实,这只是对记者工作极而言之的一面,说的并不是记者的全部。那么,说记者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  相似文献   

17.
画谜     
某记者看了这张画像后立即说:“虽然我不知道这张画像画的是谁,但我能看出来他是个新闻人物。因为……”。某记者一口气说了五点  相似文献   

18.
一个记者的名字,是属于自己的,又是属于媒体的,而归根到底是属于受众的。当年,一位老记者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过一句话:当记者最大的悲哀就是今天写不过昨天。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是易碎品。报纸读者关注的是新闻,而很少有人在意新闻是谁写的。但记者对自己写的东西,犹如自己生的孩子,是非常偏爱的。  相似文献   

19.
一得录     
编辑和记者谁大? 高凯 干新闻工作以来,不止一次有圈外人好奇地问我:“你们编辑和记者谁大?” 不想,这一问竟然问到了编辑和记者的痛处。起码我心里不自在。这个无须争执的问题,对发此问的圈外人讲清楚比较容易,但对圈内人往明白说却特别的困难。对圈外人你只管照实说:“编辑和记者分工不同,都是干新闻工作,是工种,非官衔也。记者采,编辑编,论大小没有,论先后倒是存在,即先采后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有记者之“米”,才有编辑之“炊”。但编辑又是记者的“做嫁”者,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又有人说记者是一个体面的职业,还有人说记者是一个不平凡的岗位。其实,在新闻工作中,记者还要面对危险、诱惑,更多鲜为人知的是成功和荣誉背后的艰辛。在充满活力的塔城日报社哈萨克文编辑部,涌现出了一批业务精、作风硬、能吃苦、肯钻研的业务能手,阿达力·阿克拜就是其中一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