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中产生的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为文化服务的普惠化和个性化奠定了基础。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是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创新形式,目标在于价值共创。文章对现有的竞赛结构元素和设计选项进行补充,为数字人文领域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组织、设计和管理提供参考。文章以第六届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为例,结合焦点小组访谈法和深度访谈法进行数据收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采用关键事件技术法分析主办方、开放数据提供方、参赛团队多主体经历的价值共创事件,进而识别影响竞赛价值共创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数字人文领域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包括参与主体特征、协作形式、开放数据特征、协作平台属性和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2.
新文科背景下,数据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更加紧密,开放数据潮流掀起后,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等开始参与到开放数据运动中,数据开放成为大势所趋。数字人文作为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数据是其研究的重要组成要素,同时数字人文研究的兴起也促进了文化记忆机构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开放数据与数字人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一方面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开放数据与数据开放;另一方面数字人文项目建设也不断涌现大量的开放数据。本研究以数字人文开放数据竞赛等为例,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从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三个层次出发厘清数字人文、开放数据竞赛以及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并从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我国开放数据竞赛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提出参考意见,构想数字人文与开放数据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数字人文因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人文研究的特点,近年来成为各相关领域机构的热门话题。图书馆作为人文研究的资源保存与服务中心,正经历以资源管理和服务为重心向以数据管理和知识服务为重心的转移。图书馆的数字人文项目常以语义万维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为支撑、以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组织为方法,致力于提供区别于传统文献服务的知识服务。文章以上海图书馆"名人手稿档案库"为例,结合多年来数字人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经验,从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方法、建设流程以及技术框架三方面梳理总结面向知识服务的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奕 《图书馆学刊》2010,32(11):5-7
从新媒体环境、网络时代期刊文献集群文献利用特点、数字时代的阅读和学术研究方式、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强烈人文性色彩等多元角度,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新思路,即构建一个人文的、技术的、前瞻的、关联的新指标体系,阐述了若干传统指标的修正意见和创新指标的设计原理、依据,并给出了一个详细的研究流程和方法说明。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对上海图书馆举办的2020年数字人文年会会议征集的51个汉语语境下数字人文项目进行分析,总结汉语世界关于中华文化主题的数字人文项目概况,为国内数字人文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对51个数字人文项目进行分类研究,根据项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础设施类型和项目成果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与讨论以获取有价值的特征。就"数字人文与人文学科""技术手段与方法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模式与问题解决"四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结果/结论] 51个项目的总结显示出五大特点:在历史学、文学领域蓬勃发展,机器学习与数字人文深度结合,数字资源建设至关重要,综合性数字人文平台的时代已经到来,跨学科、跨机构、跨国家的合作性项目开始显现。本文也针对当前数字人文项目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促进机构间合作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大数据交叉思维和人文素养培养,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继续提升学科服务能力和基础资源建设的主要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核心指标体系设计理论,选择学科创新力产出作为创新力核心评价指标,产出主要包括论文、著作和获奖,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分别选择南京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作为中观评价对象,同时选择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作为宏观评价对象,通过核心指标评价结果分析,验证核心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项目和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组"共同举办的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对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的概念、内容与实践进行了全景式扫描,集中对数字技术与历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融合的"历史学与史料的深度挖掘""语言文学与文本处理、知识探索""人文艺术与数据可视化呈现"等三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四个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可具体实践的方面:分类汇总整理并展示来自全球的数字人文数据库、工具软件或平台;开展数字人文数据集建设;新增数字人文咨询;成立数字人文相关部门。  相似文献   

8.
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芳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5):146-152
[目的/意义]探讨当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特点,基于研究现状提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的建议。[方法/过程]从整个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从评价主客体、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工具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分析当前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当前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内容存在多样化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指标责任主体不甚明晰,缺乏顶层指标体系设计,评价客体不全面,评价客体的研究成果未整合,缺乏与其他文化领域的比较研究,以及轻效能评价。从评价机制、评价视角、评价框架设计及以效能为导向设计评价指标等方面提出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9.
数字人文不仅革新了人文研究的范式,还意味着全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知识交流模式。联合各领域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包括各类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GLAM)等文化记忆机构建设数字人文基础设施,以支撑新的研究范式、知识生产方式和知识交流模式,已经成为共同的呼声。探讨如何建设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厘清各种责任主体尤其是GLAM机构在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何种角色、承担何种任务、做出何种贡献,有利于帮助图书馆找准角色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整个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单位。利用文献调研、需求分析、案例调研、实践验证等方法,将"数据基础设施"从"研究基础设施"中剥离出来并作出定义;分析面向人文研究的"数据基础设施"的一般性功能需求和技术规范,包括跨机构的共建共享、跨网域的开放获取、跨领域的知识融通、跨时空的版本迭代四个方面。以上海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践为例,从原理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证图书馆的书目控制、规范控制、知识组织、文献循证方法和关联数据、知识图谱、大数据等技术结合起来,有望为"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方法论贡献。联合各类机构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推进数据开放互联和知识融通,建设公共性、开放性、持续性的"数据基础设施",是GLAM机构在数字人文大潮中应尽而可尽的责任。图2。参考文献28。  相似文献   

10.
开放存取期刊评价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铭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4):11-15
首先探讨开放存取期刊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和构建步骤,然后在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和电子期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存取期刊的特点,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对指标数据的分析处理,确定16个定量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开放存取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权重的确定,最后构建开放存取期刊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构建面向数字人文的开放数据生态系统,可为开放科学、多学科合作、数据驱动时代的数字人文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方法/过程] 在分析数字人文开放数据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对数字人文开放数据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进而建构数字人文开放数据生态系统的模型框架。[结果/结论] 数字人文开放数据生态系统包括数据人、数据资源、数据环境3个核心构成要素,在内循环和外循环逻辑下,涉及统筹协调机制、协同合作机制、质量控制机制等内容。数字人文开放数据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聚力突破,从"数据供给"层面为人文研究范式转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分析澳大利亚数字人文项目特征,总结澳大利亚数字人文项目概况,获取对我国数字人文的建设性意见。[方法/过程] 运用网络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澳大利亚数字人文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项目概况并梳理其发展阶段和各阶段代表性项目,按照研究方法和方向的不同进行分类,同时根据项目成果和影响力建立分析评价体系来获取有价值的特征,并据此讨论为丰富我国数字人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的诸多意见。[结果/结论] 澳大利亚数字人文项目整体阶段特征明显、意义显著,本文总结出其项目的社会服务、图书馆深度参与、创新合作共享等特征,针对我国数字人文提出加大投入、释放图书馆潜力和形成特色的主要意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分析澳大利亚数字人文项目特征,总结澳大利亚数字人文项目概况,获取对我国数字人文的建设性意见。[方法/过程] 运用网络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澳大利亚数字人文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项目概况并梳理其发展阶段和各阶段代表性项目,按照研究方法和方向的不同进行分类,同时根据项目成果和影响力建立分析评价体系来获取有价值的特征,并据此讨论为丰富我国数字人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的诸多意见。[结果/结论] 澳大利亚数字人文项目整体阶段特征明显、意义显著,本文总结出其项目的社会服务、图书馆深度参与、创新合作共享等特征,针对我国数字人文提出加大投入、释放图书馆潜力和形成特色的主要意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从人文学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人文学者如何看待数字人文,他们又如何被数字人文的浪潮所影响。通过对人文学者数字学术认知与数字学术需求的考察,为数字人文服务和系统设计奠定基础。[方法/过程]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4个领域展开比较研究,并以访谈素材进行饱和度检验,构建起"认知-预判-担忧-需求与应对"的质性主线。[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不同领域人文学者对数字学术的认知并不完全相同,但对其影响的预判也存在共性之处,他们普遍认同数字化对人文的研究素材、研究方法、知识传播和研究问题都会产生一定影响;面对数字化浪潮,人文学者的担忧主要包括对数字学术研究深度的担忧、对学科主体地位的担忧和对技术环境下学术伦理问题的担忧;最后,人文学者在自身能力提升、数据、技术、科研评价体系方面存在许多需求,其中对"基础设施"和"数字项目"的需求最为迫切。  相似文献   

15.
众包模式与数字人文研究的结合在促进数字人文研究深化和突破的同时,也起到了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作用,营造了大众和数字人文研究机构的双赢局面,成为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趋势。上海图书馆近年来致力于将众包理念应用于各数字人文项目。文章以上海图书馆各众包项目为例,从建设需求、用户对象、众包形态等方面介绍数字人文众包项目建设理念;基于系统/平台使用现状,为众包在图书馆数字人文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对影响人文社科领域引进人才绩效的因素进行多方面的实证研究,有助于考察引进人才在聘期内的学术能力成长效能,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方法/过程] 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以高校A引进人文社科领域创新人才为数据样本,从人才引进时人员的基本情况、学术产出、科研资金投入、学术影响力和合作关系等方面构建影响该类人员引进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结果/结论] 人文社科领域人才引进效能受到人员引进前基本情况的影响,其学术产出、科研投入、合作情况和影响力逐层对其成长效能产生有效影响,其中以关键作者身份发文数量、依托引进单位发文数量、专著数量、获得该单位资助科研金额、引进前合作学者数量和CSSCI被引次数等变量呈现较好的评价效果。人文社科引进人才的常用指标在回归分析时出现了相互影响,需要对同一数据类型中自相关较高或共线性较高的因素进行选择。多方面考察的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方能有效地揭示引进人才的成长效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在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和基础战略资源的背景下,梳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数据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揭示数据问题的研究态势,为透视数据驱动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窗口。[方法/过程] 以2010-2019年间与数据有关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外部特征与内容特征,分析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数据相关研究的机构及学科分布、关键词与主题聚类,对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项目成果间研究热点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探测数据赋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趋势。[结果/结论]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数据问题的研究以大数据环境、信息行为与信息服务、政府数据和科学数据研究为重点长线主题,以数据库建设及系统设计、媒体平台及服务和国际问题研究为次要热点主题,以融合多元环境、开放数据管理、延伸知识组织、智慧人文服务为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赵宇翔  仝冲  张轩慧  张磊 《图书馆杂志》2020,(3):113-123,156
本文对现有的开放数据竞赛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结合4个国内外不同类型的开放数据竞赛案例,对开放数据竞赛的特点进行分析讨论。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5种开放数据的特征和6种开放数据平台机制,提炼出开放数据竞赛的基本框架,并针对框架对开放数据竞赛的关键流程进行阐述,最后对我国开展开放数据竞赛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美国高校数字人文研究项目研究内容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分析美国高校数字人文项目的实践热点,为我国机构开展数字人文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网络调查法调查美国高校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展情况,使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对相关高校数字人文实践的热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结果/结论]美国高校数字人文项目存在4个核心主题,在研究方法上利用多种数字技术,其项目实践对我国机构开展同类项目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