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以人为本,科技传播以人为本。大众传播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从这一点上说,科技记者是广义的科普人员。本文明确以人为本在科技传播中的定位,以“百姓视角”为切入点,人新闻报道主体与受众主体两上方面,阐述了“百姓视角”是科技的出发点、影响力和宗旨所在。科技报道的百姓视角,强调对人的生命关怀、对人的本质关怀,努力建构报道主体与受众主体之间的新型关系,给现代受众新鲜的新闻体验。实践以人为本的新闻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2.
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是媒体的期望,更是受众的需要。写好科技新闻,需要“沉到底、浮起来、跳出去”,通过通俗、生动、亲切的表述方式,让报道在受众心中“落地生根”。本文围绕嫦娥三号任务宣传战役,对如何增强科技新闻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进行了初步探析,力求为全媒体时代传统纸媒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陈光 《新闻前哨》2003,(9):32-32
科技新闻的传播立场,具体地表现为“科技”还是“新闻”的选择。这种选择渗透于传播过程的3个主要环节——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①传播者:科技新闻究竟由谁来写,是懂科技的人,还是懂新闻的人? 毋庸置疑,作为一名科技记者,既要懂科技,也要懂新闻。但是,这就像摄影曝光,毕竟有一个光圈先行  相似文献   

4.
李傲 《记者摇篮》2005,(2):42-42
如何让高深的科技理论、科技成果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报刊,让读者“零距离”接触,这是每一个编辑、记者都会遇到较棘手的问题。笔者从近期的科技新闻采编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传播科技新闻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闻选择,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新闻需要选择。从广义来说,它包括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也包括群众对新闻的选择;从狭义来说,它仅给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这里主要研究的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的目的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不是“有闻必录”,“有事必报”,而必须着眼于受众的需要,着眼于新  相似文献   

6.
夏德元:不久前因为话题讨论的需要,本人以“全媒体记者”为关键词上网搜索,最先映入眼帘的,竞是由权威媒体发布的几篇近乎八卦的新闻:诸如《“全媒体记者”某某某被批捕》、《“全媒体记者”落网警示录》等醒目报道,,我的第一感觉是,作为对全媒体时代全方位全时段全媒体传播需要的回应,“全媒体记者”有被污名化的危险这.也许正是处在信息传播大变局和社会转型焦虑中的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的真实境遇吧!不知两位教授怎么看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7.
傅美丽 《新闻战线》2023,(21):73-74
对重大主题报道,宿迁日报以全局视野进行全流程设计,通过聚合性、立体化的全媒体报道,形成热门议题。“跨越万里的追寻”全媒体新闻行动以体验式、聚合式报道引领受众走进历史情境,吸引公众注意力,全媒体联动、多渠道分发,增强新闻传播的引导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网络传播环境提供了全新的议程设置环境、舆论监督环境和把关人环境,也改变了出镜记者的角色与要求,为出镜记者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出镜记者要想在众多的新闻播放形式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通过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度、语言表述以受众为中心、掌握全媒体传播技能三个方面,来提升职业能力,塑造自己的个性,为受众传递值得推敲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王朝阳 《青年记者》2008,(12):72-73
现代社会没有人能够离开科技而生存,人们对科技报道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新闻媒体,本来就负有“传播知识,启迪民智”的使命,再加上受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理所当然应该报道好科技新闻,特别是深受受众欢迎的晚报都市报等生活类报纸。笔者认为,晚报都市报等生活类报纸不应该忽视科技新闻报道,而应该以广泛传播科学知识为己任,加大科技新闻报道力度,站在普通受众的角度,选择并揭示科技领域的变化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满足受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校新闻院系竞争的升温 ,一些专业院校也纷纷开设了新闻系或专业 ,打出了特色牌———财经类院校要培养经济类记者 ,体育院校要培养体育类记者。而老牌的综合性院校的新闻院系则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广招有理科背景的学生 ,希望培养出既懂科技又懂新闻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为的是适应科技时代的竞争。说到底 ,这些培养模式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培养“专家型记者”。时下 ,“专家型记者”的提法日渐升温 ,其背后的矛盾却往往被忽略 :是培养各行业领域的专家还是培养新闻记者 ?是向受众传播专业技术知识还是传播新闻 ?受众真正需要和…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46-54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媒体形式推陈出新,媒体从内容、渠道、功能各个层面高度融合,“全媒体”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应用。如今,报刊全媒体在新闻生产、渠道覆盖、内容复用、传播策略等方面的格局业已初现端倪,有的报刊已经在新媒体形式的包围下“杀出一条生路”,有的却陷入了全媒体迷思之中。  相似文献   

12.
有位新闻摄影工作者指出:“新闻照片是向读者谈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如果能和多数读者一致.它的感染力就出来了。我们记者到现场就是要寻找读者的感觉。”(贺延光《中国摄影》1996年第4期)“寻找读者的感觉”是绝大多数摄影记者在拍摄时考虑的重要方面。“寻找读者的感觉”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受众意识”。在大众传播系统中,新闻摄影与文字新闻一样,来自客观现实.又流向受众.供受众消费。传播是新闻的实质,也是新闻摄影活动必须注意的首要环节。研究新闻摄影的受众心理,能够更好的发挥新闻摄影的传播功能,增强新闻摄影在受众…  相似文献   

13.
受众接受: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力  何卫东 《新闻界》2004,(2):32-33
新闻价值实现是新闻价值要素以及这种价值要素对社会需要的最终满足,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新闻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要素;其二,新闻信息的价值要素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其三,新闻信息对社会的满足,关键在必须获得新闻受众的价值认可,即受众接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总是把新闻价值实现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首要目标,并把这一目标的落实细化到各个传播环节。然而我们知道,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环节(包括记者采访、编辑制作、物媒传播等子环节),只是整个传播活动的“前流程”,继其后的还有一个以新闻信息的消费者为中心的“受众接受”环节,它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后流程”。传播环节和受众接受环节的合力作用共同为新闻价值的最大实现提供了可能。在今天.传播环节作为新闻价值实现的重要维度的作用已经受到传播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受众接受环节,人们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受众接受,是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它贯穿于整个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受众接受程度在最大的意义上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实现及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4.
郭培平 《青年记者》2010,(10):77-78
网络时代,需要建设全媒体新闻传播业态,需要培养全媒体记者。现在,人们一提起全媒体记者,往往片面强调“全能”或“多能”,而这种“全能”或“多能”也仅仅限于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新闻报道方式,例如:写作,摄影、摄像、制作音频、视频等等。基于业内外存在的以上两个片面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解读全媒体记者的“专”与“杂”及其相关关系。笔者在此提出拙见,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取得正确合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融媒时代下,现场采访出现了新闻语言“短平快”的发展趋势。这与新闻受众阅读习惯变化有关,记者也有必要改变以往时期的采访报道策略,设计“短小精悍”的新闻语言,构建“平实无华”现场采访条件,加强“快中有序”的新闻语言融媒报道实践。有利于扩大新闻报道传播力,有利于促进精品内容制作,有利于满足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获取需求。  相似文献   

16.
陈明明  马燕 《新闻通讯》2012,(11):41-43
今年4月28日,扬子晚报组建了首批跨部门的全媒体记者队伍,66名来自采访一线的记者正式上岗。这是扬子晚报向全媒体迈进的重要一步。新兴数字、网络等技术发展,使新闻信息传播模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在这场变革中意识到,要在竞争中不落伍,并且求得长远的发展,必须以开放、创新、借鉴、融合的姿态.不断融入新媒体的优势。从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队伍的推出,到海南日报“全媒体中心”的组建。以及三晋都市报北方首张全媒体报纸的出版,无不说明“全媒体”已向我们扑面而来。由此,也引发我们对“全媒体记者”实践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杨雨后 《新闻实践》2013,(10):70-70
所谓“敏感性科技新闻”,意即发生在科技领域里的重大而非常态科技事件,在传播中会对受众心理、社会认知或政府决策、民生安排发生重大影响。比如,地震讨研信息、行星撞击地球预言、转基因食品争论等等。对敏感性科技新闻处理稍有不慎,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一个“全媒体”的信息传播环境正在逐渐形成.所谓“全媒体”指的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①.“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传播工具的多样化,可以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更重要的是,全媒体环境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最适合的媒体形式、管道和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采访优化和传播对策的研究,首先,阐述全媒体时代与时政新闻基本内容。然后,分析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采访优化措施,包括保证采访实效性与科学性、保证点线面有机结合、保证生命力。最后,在全媒体时代下,针对时政新闻的传播,给出完善报道方式、及时与受众互动、明确传播平台的差异性传播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的全媒体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升级进步和传播手段的不断完善,体育报道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时期。通过微博、短视频平台、各类网站等信息传播互动工具,面向广大受众群体传播的体育赛事报道以及相关体育人物和各种体育活动新闻,满足了全媒体时代人们对体育新闻的多样化需求。本文通过详细分析2022北京冬奥会体育赛事报道的全媒体视角传播,来为我国体育赛事报道提供更多的全媒体宣传尝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