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针对中国科学院科研用户进行国防科研信息需求的调研与分析,归纳总结科研用户获取国防信息时信息类型多、需求强度高和获取途径难等特点,基于调研分析结果,从发现国家层面和第三方信息资源保障途径、组织文献情报服务产品、构建特色信息平台三个方面给出相对应的保障建议措施,为满足科研用户的国防信息需求提供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调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研究者科研信息行为,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研究者科研信息行为特征,为知识信息服务者提供科研信息服务提出建议与对策。[方法/过程]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科研信息行为特征模型,选取高校研究者作为调查样本,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其科研信息资源使用情况、科研信息获取行为、科研信息消化行为、科研信息追踪行为、科研信息交流行为及科研信息服务需求进行调查分析,验证新媒体环境下科研信息行为特征模型。[结果/结论]高校研究者对新媒体科研信息资源依赖度较高,对电子期刊的偏好最高,且关注信息资源的质量;科研信息获取行为呈现途径多元化的特征;科研信息消化行为呈现碎片化特征;科研信息追踪行为呈现传统途径居多、方式单一化的特征;科研信息交流行为呈现新媒体平台交流主导化的特征;新媒体平台科研信息服务需求呈现个性化的特征。除科研信息追踪行为特征与模型存在偏差外,基本验证了所构建的新媒体环境下科研信息行为特征模型。  相似文献   

3.
个人科研信息空间的提出主要源于学术科研大环境一一虚拟科研环境的逐渐形成。开放数字环境下,学术科研人员所依存的学术信息生态系统发生了深刻的重构,学术科研人员的科研信息需求和科研信息行为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术科研活动逐渐转移到数字化网络平台上。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新时期科研信息的特征、研究人员的科研信息获取方式,以及科研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探讨协同开展服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分别从科研管理部门、图书馆与研究人员三者的关系以及科研过程的信息需求两个角度分析了协同开展服务的思路及可行性,最后提出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与图书馆协同开展科研信息服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中国科学院为例,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科研人员标准信息需求与获取行为进行调研,对回收的数据作统计分析,总结科研用户信息需求与获取行为特征,并对面向科研创新的标准信息保障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流的科研信息获取平台,是创造一流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文章在分析网络环境下科研用户信息需求特征和现行高校科研信息发现平台发展困惑的基础上,提出高校网络级科研信息一体化发现平台的重构框架和运行机制,为高校科研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支持,为国内开发资源发现系统以及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Web2.0环境下高校科研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科研信息环境和科研用户需求发生了迅速的变化,文献的传统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科研信息服务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构建Web2.0环境下的高校科研信息服务平台。论述了该平台的构建原则,详细讲述了平台的功能模块。以期通过该平台的构建,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科技创新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梅萍  石德万  莫崇菊 《图书馆》2011,(3):42-44,47
本文以科研创新服务为主题,以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广西部分高校的科研用户进行信息需求的调查,根据调查,提出了面向科研创新信息服务的五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E-Research环境下图书馆创新了为科研服务的方式。阐述了E-Research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即科研信息需求社会化、集成化及高效化;论述了E-Research环境下科研数据驱动的学术图书馆精准化服务,表现为科研过程的知识供给服务、知识管理服务与科研成果转化服务3方面;提出通过优化组织部门配置、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数据服务等3点实施路径,优化E-Re?search环境下科研数据驱动的学术图书馆精准化服务模式,从而提高图书馆科研数据信息精准服务的效能。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图书馆科研信息服务模式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慧 《晋图学刊》2001,(3):58-59
分析了当前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特点,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科研信息服务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政府信息公共获取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政府信息本身的特性,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有着多方面的需求,主要有经济性政府信息公共需求、政治性政府信息公共需求、科研性政府信息公共需求与社会性政府信息公共需求.为了满足对政府信息的各种需求,社会公众要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方式获取自身所需要的政府信息,这一信息行为的实际效果,要受政府信息管理模式、政府信息传播渠道与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文献与相关软件产品的调研,将与个人科研信息空间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1)学术科研的大环境—虚拟科研环境的研究;(2)数字环境下科研流程(研究活动生命周期)方面的研究;(3)有关学术科研人员科研信息需求、科研信息行为的研究;(4)个性化信息服务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5)个人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3.
<正>对科研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科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创新速度加快,客观上迫切需要频繁地更新科研信息及相关知识,因此,科研人员不仅对新知识需求量大,而且其需求特点表现为更新、更快、更及时。同时,对科研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差异化趋势,如管理与研发人员之间;研发人员与从事生产人员之间;不同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同一领域,不同的教育背景、能力、个人偏好的科研人员之间等等对信息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发展学科信息服务的动因分析,探讨了基于高校科研与教学需求驱动的学科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路径,提出了基于高校图书馆发展需求驱动的学科信息服务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5.
高继红  葛玉香  何力 《图书馆建设》2023,(4):166-171+182
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基于“科研生命周期—信息素养”双维度和研究生信息素养教学内容框架,前者体现了信息素养要素嵌入科研生命周期的情况,以此来解释信息素养要素与科研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后者以信息素养要素为主框架,全面设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选题评估及核心期刊方面认知的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信息资源知识、参考文献著录等方面的信息知识,信息获取、评价管理、交流创造等方面的信息能力,以及学术规范等信息道德。借助科研流程整合梳理教学思路以及借鉴教学实践经验,面向研究生的系统化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要基于真实的科研环节,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安排学生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以课堂汇报的形式交流在科研周期中某些研究需求的解决过程;开展个性化的学科科研生命周期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研究所科研用户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科研团队内学术交流现状、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和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科研用户均有强烈的交流意愿,能利用网络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使用多种交流工具,但是团队交流仍然是采用比较传统的组会和面对面的方式,在信息共享和存储上较少利用有效的网络工具。学科馆员可以在团队许可下,介入科研团体的学术交流,发挥信息服务的优势,担当信息中介人,帮助构建科研信息环境平台,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类科研资讯,从而促进团队科研交流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需求是驱动力,只有不断地去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才能为科研用户提供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的服务.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所负责的西北地区的13个研究所为例(涉及资源环境、化学、物理三大学科领域),采用文献调查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讨论了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信息需求类型以及信息需求变化.指出信息需求分析在学科信息服务工作中的指导性作用,并针对用户信息需求特点提出了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18.
1 网络信息用户需求的涵义 信息需求是人们在从事社会活动中,面对问题所产生的各种信息需求。用户的信息需求是人的总需求的一部分。网络信息用户是指在科研、生产、教育、管理等各种活动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所需信息的个人和团体。一般意义上讲,凡具有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条件的一切社会成员都属于网络信息用户的范畴。网络信息用户需求就是网络信息用户为解决各种问题而产生的网络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9.
科研档案管理是科研管理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但其对科研事业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新型科研机构是高校开展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进一步加强其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科研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认真分析新型科研机构档案的特点和管理困境,坚持以绩效评价需求、服务社会需求、科教融合需求、信息共享需求等为导向来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以高质量档案管理支撑高水平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围绕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总体目标,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全方位、多样化需求,增加知识的积累,提升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致力于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建设,为文献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夯实基础,从而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