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岚 《出版参考》2013,(10):32-33
"全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家电领域,是一个技术性名词,被应用到出版领域并引起重视,始于2009年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对其进行的定义:"全媒体出版就是同一个内容同时发布在纸质媒体、互联网、手机和手持阅读器等媒体上。"该定义出现后不久,"纸质出版将为数字化出版所替代"的提法出现在各大媒体。与此同时,《纽约时报》《大英百科全书》等传媒巨头相继宣布关闭其纸媒业务。纸质出版  相似文献   

2.
"全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家电领域,是一个技术性名词,被应用到出版领域并引起重视,始于2009年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对其进行的定义:"全媒体出版就是同一个内容同时发布在纸质媒体、互联网、手机和手持阅读器等媒体上."该定义出现后不久,"纸质出版将为数字化出版所替代"的提法出现在各大媒体.与此同时,《纽约时报》《大英百科全书》等传媒巨头相继宣布关闭其纸媒业务.纸质出版的未来一时间颇受担忧.  相似文献   

3.
数字出版背景下,图书的形态大大延伸,知识的表达方式和传播体系越来越多样,"全媒体"复合出版的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纸质出版在新媒体背景下积极拓展阵地,开发面向不同媒介形态的文化产品,建立跨越各种媒体类型的出版格局,发展纸质出版之外的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全媒体"出版的战略转型。出版环境的改变对编辑人员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  相似文献   

4.
如今的传媒领域,"全媒体"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在学界和业界近十年来对其深入的探讨研究和切身改革实践中,它的轮廓日渐清晰。"全媒体"这一不断发展复杂的理念已然成为传统媒体在与新兴媒体博弈过程中,扭转颓势占据主动的有效通路,也是新一代融合媒介的必然态势。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记者王化兵)中文在线联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于7月8日上午共同推出了数字时代的全媒体出版分论坛,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领导、业界专家对全媒体出版纷纷发表了精彩见解。主办方中文在线作为国内以全媒体方式提供数字出版服务的厂商,吹响了向全媒体模式推进的号角,致力于通过全媒体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的理解2008年至今,一个名为"全媒体"的词语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包括"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战略"、"全媒体报道"、"全媒体记者"、"全媒体出版"、"全媒体广告"等。学术界对全媒体没有公认一致的定义,主要观点有"营运理念(模式)说"和"传播形态说"。前者的代表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她认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从总体上  相似文献   

7.
随着有线网络、3G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清电视、IPTV等跟广电行业有关的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地涌现,"全媒体"概念已经不知不觉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全媒体形势下的巨大改变,如何顺势而为,顺利过渡到"全媒体"时代,是每一个媒体人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什么是"全媒体"近几年,"全媒体"经常被我国新闻传播学者提及并研究。总体上看,我国新闻传播学者对"全媒体"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营运理念(模式)"说,即认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  相似文献   

8.
我们正在大踏步进入"全媒体"时代.全媒体传播给媒体生产和传播新闻,给受众获取和阅读新闻,都带来了深刻变化.急速改变的传媒大环境,不断涌现的新兴媒体,对传统主流媒体,特别是各党报集团多年形成的影响力形成了很大冲击.在全媒体条件下如何构建并提升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成为备受业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立体化营销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清海 《编辑学报》2011,23(6):535-538
数字出版的本质是出版内容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出版的优势和市场的发展必将使传统出版引致跨媒体出版,而后至全媒体出版立体化营销。全媒体出版的含义在于以经济的眼光看待不同媒体间的综合运用,以求最小投入、最优传播、最大收益,显然,它不是指同一内容资源在不同媒体问的翻版出版,而是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进行了适应性的编辑加工。立体化营销从空间的角度考虑对全媒体出版产品的全方位整合营销。全媒体出版的“全”并非仅指媒体类型要全盘考虑,还指同一媒体不同形式的产品也要全盘考虑。不同媒体各有特点,各有所长,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出版必须努力使不同媒体的优势互补,达到最小成本、最佳表现、最大效益。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整体规划经验可资参考。学术类、技术类、科普类的全媒体战略应各有不同,要各取所需。Springer以及《金属加工》《中国家庭医生》等的探索与实践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媒体内容的多元化、垂直化,媒体形态的多样化、便捷化,促进传统媒体加快转型步伐,全媒体一词成为传媒业界使用最频繁的关键词之一,全媒体发展模式备受业界关注,一场由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变革正在启动。在这样的全媒体战略背景下,对于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在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也将不断催生全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11.
随着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四媒体出现,关于新旧媒体的交锋,"死亡论"、"融合论"等一时众说纷纭。电视新闻表达形式开始跨越新旧媒体的变化。本文从小处着手,抛开新旧媒体融合、竞争之论,着重探讨了电视新闻表达的全媒体演变以及如何灵活运用全媒体表现方式来获得时效及效果的最佳化。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2.0时代来临之后,媒体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形成了全类型和全覆盖的发展形势,由此也得出了"全媒体"这样一个概念。全媒体语境下,城市台媒体的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和挑战,不得不面临转型的趋势与变革。基于此,本文首先针对全媒体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然后针对城市台媒体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在全媒体语境下所表现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针对城市台媒体的转型策略展开了研究,以期对业界人士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崛起使媒体格局变化加快,传统媒体集团纷纷作出了"全媒体"的战略选择。在大方向正确无疑的前提下,媒体组织的结构调整、生产流程的重新打造、人才队伍的发展完善等等,还有待长时间的摸索。"全媒体"在传媒业界一直是个有争议的概念,因为它很容易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对媒体形态的关注,进而引发能不能"全"、该不该"全"等一连串的疑问。在实践中,确实也有不少报业集  相似文献   

14.
出版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某种意义上更是一种文化传播产业,当科技裹挟文化席卷全球,数字媒体冲击传统出版时,全媒体出版诞生了。面对我国全媒体出版"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却也看到了其文化传播的强大力量。透过利弊,通过解剖,立足时代主题,完全可以打造出一个中国特色的全媒体出版产业。  相似文献   

15.
正全媒体一词,最早出现于1999年成立的一家美国家政服务公司的名称中。随着科技进步,网络的普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间不断融合发展,"全媒体"的概念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全媒体"一词虽然还未被学术界一致认可,但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媒体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全媒体"通常指媒体机构通过记者采访编辑,运用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及配套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我国媒体形态从以"纸媒+广播+电视"三大渠道为主的传统媒体时代,逐步过渡到以"移动终端、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卫星通信"等多种媒体全时段、全覆盖、全受众的"全媒体时代"。本文以"现实需求促进业务更新"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全媒体时代高校教材出版现状、创新手段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对部分研究结论进行量化建模与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殷俊  何芳 《编辑之友》2011,(11):70-72
"全媒体"英文译作"omnimedia",为前缀omni和单词media的合成词,作为学科术语,"全媒体"在国外新闻传播学界较少提及,国内主要停留在操作和应用层面,这个概念是从20世纪90年代的新媒体、跨媒体、多媒体延伸而来。一全媒体出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王丹丹 《出版科学》2011,19(5):62-65
全媒体出版是一种整合多种媒体形式对同一内容进行多媒介同步发行的全新出版理念。本文对我国如何进行全媒体出版转型作了进程、问题、全媒体产业链整合等方面的研究,意在为这样一种转型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21年,中国媒体产业继续推进融合发展,媒体技术创新实践日益丰富。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是当下融合发展的核心任务,本文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为框架梳理过去一年的媒体技术进展。在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过程中,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在技术应用能力上仍存在显著差异。"全程"和"全息"的技术探索属于媒体行业内部的迭代,"全员"和"全效"的技术创新则已超出行业既有范畴,亟待跨行业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20.
彭兰 《传媒观察》2014,(10):15-15
正新华报业在青奥会报道中所做的一些媒体融合的新探索,使我对媒体融合概念的认识有了一次升华。过去说媒体融合,讲的就是媒体机构内部的融合或是业务的拓展,这次却把媒体融合从机构内部的融合变成了机构之间的融合,甚至可能是媒体机构与其它行业之间的合作。媒体融合,我一直认为不能简单等同于所谓的全媒体化。"全媒体"在业界和学界存有争议,甚至有人反对这个概念。我对这个词,也是比较犹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