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答不正确. 这类错误写法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第37条规定:“将SI词头的部分中文名称置于单位名称的简称之前构成中文符号时,应注意避免与中文数词混淆,必要时应使用圆括号.例如:旋转频率的量值不得写为3千秒-1.如表示‘三每千秒’,则应写为‘3(千秒)-1’(此处‘千’为词头);如表示‘三千每秒’,则应写为‘3千(秒)-1’(此处‘千’为数字).例如:体积的量值不得写为‘2千米”.如表示‘二立方千米’,则应写为‘2(千米)3’(此处‘千’为词头);如表示‘二千立方米’,则应写为‘2千(米)3,(此处‘千’为数字).”以GB3100-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为依据,立马就发现这是一条应废除的错误的条款.  相似文献   

2.
1 数字用法这里主要讨论10以下小数字的用法。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特别是当所表示数目比较精确时,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是汉字数字的场合有如:年月日、物理量、非物理量、代码、代号中的数字,目前体例尚不统一。但是,可以肯定以下几点:(1)物理量量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如1m,2kg,3℃,…有些科技期刊将小的物理量量值表示为:一米、二公斤,……都是错误的。(2)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必须用阿拉…  相似文献   

3.
诸韧 《编辑学报》2008,20(2):172
在电子、通信科技和计算机科技等领域的论著中,“bps”常作为“位每秒”的单位符号使用。这是不正确的。GB3101-1993规定:“表示量值时,单位符号应当置于数值之后,数值与单位符号间留一空隙。”由于“bps”是单位“位每秒”英文名称“bits per second”的缩写,所以在表示量值时它不能作为单位符号使用。  相似文献   

4.
祝仁 《编辑学报》2001,13(2):72
问《编辑学报》2001年第1期中多处出现起讫年份,其范围号均用了一字线“—”,如“1996—1998年”。这种表示方式与习惯上使用浪纹号“~”不一致,陈浩元先生主编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中也有“1993~1997年”的示例。请问究竟哪种表示方式正确? 答“1996—1998年”的表示方式正确,用“~”表示有特定起点和终点的时间段不符合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的规定。2000年 4 月第 2 次印刷的《科技书刊标准化 18 讲》按国标已经把“1993~1997年”改为“1993—1997年”。 GB/T 7408-94中专设一节介绍了时间段的表示方法,其中对有特定起点和终点定界的时间段的表示,是这样规定的: 1)用斜线“/”作为时间段的起点和终点的分隔符;在某些应用领域内,一字线“—”可替代斜线作为分隔符。 2)对于时间段的特定起点和终点,“CCYY”表示日历年,“MM”表示日历年中日历月的顺序编号,“DD”表示日历月中某日的顺序编号,“hh”表示小时,“mm”表示分,“ss”表示秒。于是用字母表示的这种时间段的基本格式为 CCYYMMDDThhmmss/CCYYMMDDThhmmss。 3)如果省略斜线后面的表达式(即“时间段终点”表示)中的高位成分,则认为其所使用的是“时间段起点”表达式中的对应成分。如省略“CCYYMM”则认为其起点和终点是同年同月。 4)时间段的表示也可以采用扩展格式CCYY-MM-DDThh:mm:ss/CCYY-MM-DDThh:mm:ss。 例1 从1998年5月1日18时21分6秒至2001年3月30日8时6分28秒止的时间段,采用扩展格式,可以写成 1998-05-01T18:21:06/2001-03-30T08:06:28。 例2 从2000年6月1日至2001年3月1日止的时间段,常表示成2000-06-01—2001-03-01。 例3 自2001年3月20日8时至16时的时间段,可以表示成2001-03-20T08—16。  相似文献   

5.
正确使用数字范围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贯彻"量和单位"国家标准(GB3100-3102-93)的过程中,不少读者反映范围号"-"的用法难以把握,希望能结合实际进行说明与规范。本文针对使用范围号中最易出现的几个问题,谈点自己的体会。一、表示量值范围时的用法众所周知,数值乘单位称之为某一量的量值。例如:m=15X1  相似文献   

6.
郝欣 《编辑学报》2001,13(1):35
郝欣    某宣贯教材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以伦琴为单位的照射量和用拉德(rad)为单位的软组织中吸收剂量,在带电粒子平衡条件下数值上是近似相等的。但是,当采用国际单位制(SI)时,用库仑/千克表示的照射量和以焦耳/千克为单位表示的吸收剂量数值上就不相同了。”   这一段叙述使用了2个错误的单位:库仑/千克和焦耳/千克。   库仑/千克、焦耳/千克既不是单位的中文名称,也不是单位的中文符号,它是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东西”。按规定:单位的中文名称中是不许有符号的,这里的符号“/”不能代替“每”;组合单位的中文符号应是由每个单位的中文符号组合而成的,即中文符号中不该有单位的全称,这里的库仑、焦耳都是全称。   在一些书报刊中,把这种“东西”作单位名称或中文符号使用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牛顿/平方米、立方米/秒、千瓦.小时、元/平方米、摩尔/升、帕斯卡/开尔文等。这些“东西”的正确名称分别为“牛顿每平方米(或牛每平方米)、立方米每秒、千瓦特小时(或千瓦时)、元每平方米、摩尔每升(或摩每升)、帕斯卡每开尔文(或帕每开);它们的中文符号则分别为牛/米2、米3/秒、千瓦.时、元/米2、摩/升、帕/开。  相似文献   

7.
郝远 《编辑学报》2012,24(5):505-505
正问问"5 000余t/a""每m3水"等表示正确吗?答正确。这里的"t/a""m3"分别是计量单位"吨每年""立方米"的国际符号,在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称其为单位符号。关于单位符号的使用,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  相似文献   

8.
同任 《编辑学报》2001,13(3):144
常发现一些书刊中百分率表达式有误.例如: 发病率=(发病株数)/(被检总株数)×100. (1) 我们知道,"××率”有2种表示法:一种是用百分数表示;另一种是用小数表示.假设发病株数为10,被检总株数为100,按式(1)计算,发病率=(10/100)×100=10.这一结果显然是错的.问题出在表达式右端不能乘以100,而应乘以100%. 还有一种错误,例如: 发病率(%)=(发病株数)/(被检总株数)×100%. (2) 式(2)中,"发病率”及其后面的括号和百分号,是人们用传统的办法来表示量与特定单位的关系,按规范化表示法量/ 单位(=数值,百分号虽然不是单位,但在"标目”中也可按单位来处理,参见本刊2001年第2期第122页),它应表示成"发病率/%”;那么,因为发病率/%=(10/100)×100%=0.1,所以,发病率=0.1%.这显然也是错的.问题出在表达式左端和右端都有百分号. 百分率计算式的正确表达如下:设发病率为η,发病株数为N,被检总株数为Nt,若用百分数表示,则有 η=(N)/(Nt)×100% NNt).  相似文献   

9.
张小庆 《编辑学报》2016,28(3):306-306
放射性活度浓度(radioactive concentration),定义为样品的放射性活度除以该样品的体积,其符号国家标准中未作规定,《核工业化学常用计量单位》[1]中给出的为CA,其SI单位为Bq/m3,常用单位Bq/L。质量活度(massic activity)或比活度(specific activity),GB3102.9—1993[2]中的定义为样品的放射性活度除以该样品的总质量,符号为a,SI单位为Bq/kg。 在各种媒体包括科技期刊中,经常有人将这2个物理量混淆,造成错用或误用。 例如:“2006—2009年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铁矿石中238U、232Th、226Ra的平均活度浓度分别为270 Bq/kg、68 Bq/kg、288 Bq/kg,而煤中238U、232Th、226Ra的平均活度浓度分别为383 Bq/kg、51 Bq/kg、212 Bq/kg。”[3]由使用的单位“Bq/kg”来看,该处的“活度浓度”应该指的是“质量活度”或“比活度”,属于量名称错用。 又例如:“调查结果显示……活度浓度平均值为0.1 Bq/m3、0.6 Bq/m3;……平均活度浓度分别为386、793、3.0、36、48、548 Bq/kg。”[4]前半句中的“活度浓度”使用正确,后半句错了,从单位即可看出应是“质量活度”或“比活度”。同一句中,对不同的单位使用了同样的量名称,属于明显误用。 其实,从以上2个量的定义可明显看出其区别:一个除以体积,一个除以质量,因此,通常放射性活度浓度用于液体或气体,而质量活度或比活度用于固体。在使用这2个量时一般都会写出其量值(数值×单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量值,就可简单快捷地对两者进行辨析,避免错用、误用。  相似文献   

10.
参照GB 3100~ 3102-1993《量和单位》和关于计算机流程图的相关规范,分析科技期刊中计算机流程图表达中存在的问题,且给出规范的表达形式.认为:流程图中,开始与结束标志符号用椭圆框表示,数据输入和输出标志符号用平行四边形框表示,判定标志符号用菱形框表示,活动标志符号用矩形框表示;判定的2种选择可用"是"或"否","Y"或"N","Yes"或"No"表示,建议全期期刊表达一致,首选"Y"或"N"表示;图形中的文字、变量符号、体例、格式可参考GB 3100~3102-1993等相关标准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1.
郝欣 《编辑学报》2001,13(1):57
下面是从书和刊中抄来的2个数据:   1)某大型煤矿地下水的抽水量为7.2 km3/d。   2)病人经过第1个疗程的放疗,白细胞数降至2.1 GL-1。   让我们先按规则将数据中的词头用10的幂代替:   7.2 km3/d=7.2×(103 m)3/d=7.2×109m3/d;   2.1 GL-1=2.1×(109 L)-1=2.1×10-9 L-1。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2个荒谬的数据:再大的煤矿,每天的地下水抽水量也不会达到72亿m3;人的正常白细胞数为(4~10)×109 L-1,经过放疗怎么也不会降至每升2.1×10-9个!原来,问题出在不知道对带幂次的单位加词头有特定的规则:“词头符号与紧接的单个单位符号构成一个新的(十进倍数或分数)单位符号,它可以取正数或负数幂。”   据此,我们不难推断,1)的原数据为7.2×103 m3/d,2)的原数据为2.1×109 L-1。它们可以不用词头表示;如果一定要采用词头的话,按规则它们分别为7.2 dam3/d和2.1 nL-1。   总之,对带幂次的单位加词头,一定要考虑到原单位的幂次是属于包括词头在内的新单位的,否则必然铸成大错。笔者曾给许多同志出过这样的题目:请用词头表示1000000 m2和1000000 m-3,答对者寥寥无几,一些同志不假思索地答成了1 Mm2 和1 Mm-3,显然是错误的。其实正确答案为1 km2和1 cm-3。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GB3102.11-93)有如下规定:我国的数字范围号只能用用浪纹线“~”的形式,不能有另外的形式。如表示5至10,只能写成5~10的形式,不能写成5~10或其他形式。数字范围的两个端点a和b只有一种表述方式:数字须完整写出,不能只择其一部分。比如45至48,只能写成“45~48”的形式,而不能写成“45~8”或其他形式。 目前,国外出版社表示数字范围的方法五花八门,比  相似文献   

13.
1993年发布的国家标准<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 3100-1993)规定,用"质量"一词取代"重量".明确其适用于一切使用计量单位的场合.同时发布的国家标准<力学的量和单位>(GB3102.3-1993),明确"重量"为力的量词,取代"重力"一词,该标准适用于所有科学技术领域.至今,标准已发布16年了,执行情况如何呢?并且.其他许多含"重"字的量词中,表示的是物质质量的含义,这些词究竟属不属于标准所包含的范围呢?本文以编辑者的视角,试图抛砖引玉,探寻出版物中如何规范化使用含有"重"字的量词.  相似文献   

14.
陈浩元 《编辑学报》2016,28(3):223-223
长期以来, 我国的科技文献中表示微小质量时, 基本都使用原子质量单位u, 因道尔顿Da是非国家法定单位, 是不准许使用的。国际标准也推荐使用u。现在国际标准有了变化。在ISO80000-1:2009《量和单位 1:总则》的表6《SI单位表示的值由实验得出的与SI并用的单位》中,给出了质量(mass)的单位“dalton”, 符号“Da”, 说明Da“等于一个处于静止的、基态的12C核素原子质量的1/12”,即“1 Da=1.660538782(83)×10-27 kg”,并在备注中指出:“道尔顿以前叫作统一的原子质量单位, 符号u。”可见,国际标准已用Da替换了u。 既然国际标准已规定Da作为微小质量的单位, 尽管我国的国家标准尚未修订, 我认为我国的科技文献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中,如有需要应允许使用Da, 在审读时不应将其视为错用了非法定单位。  相似文献   

15.
《编辑学报》的条码符合国家标准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仁 《编辑学报》2001,13(1):54
祝仁    问 《编辑学报》的条码为什么与其他期刊的条码不一样?它符合国家标准吗?   答 从1999年起,《编辑学报》请求国家新闻出版署条码中心按照GB/T 16827-1997《中国标准刊号(ISSN部分)条码》的规定制作了新条码。这个新条码与其他期刊上使用的条码有2个明显的不一样:1)取消了原条码模块上方的ISSN;2)条码的主代码的第11、12位数字由备用码的“00”改成了年份码。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改呢?   1)取消原条码模块上方的ISSN是为了使条码的印刷更加简洁、美观。具体理由如下:   a.条码是用于电子计算机识读,而不是供人直接识读的。条码的主代码中第4~10位数字,就是ISSN的前7位数字,完全没有重复的必要。   b.GB 9999-88《中国标准刊号》规定:“对于期刊,中国标准刊号除应印在版权标识位置以外,还应将国际标准刊号(ISSN)部分印在封面的右上角,国内统一刊号印在封四下方。”既然封面上已经有了ISSN,条码上的ISSN自然就没有必要重复了。有一些把条码放在封面上的刊物,还以条码上已有了ISSN作为不执行GB 9999-88的依据,这是不正确的。   c.条码模块上方附有ISSN,增加了条码的总高度,无论将它放置在封面还是封四,都会影响刊物封面或封四的美观。   2)将备用码改为年份码,使条码具有了惟一性。   条码是期刊的身份证,每一期刊物都应有惟一的条码;但原条码的第11、12位数字为“00”,没有年份码,因此,不同年份的同一期刊物使用同一个条码。这样,使用条码进行管理的单位就无法在同一年内管理2年以上的期刊,条码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据了解,为了管理和检索的需要,从1999年1月1日起,中国国家图书馆不得不对其收藏的近万种期刊以手工方式一一贴上表示单册期刊概念的自制条码,一年贴了约32万册。如果全国3 600多个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也照此办理,将造成惊人的浪费。   出版物采用条码技术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一些较大型书店、超级市场和图书馆等在销售和管理中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条码。这就要求每一种出版物具有惟一的条码。GB/T 16827-1997正是为了适应这种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将备用码“00”设置为2位的年份码,取年份的后2位,例如2001年取为“01”,使每年重复1次的条码,变为每100年重复1次,即在100年内,每一册刊物的条码都具有惟一性。   为了使所有期刊都像《编辑学报》一样实施国家标准,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近期做以下几项工作:   a.重申期刊都应按国家标准要求印有条码;   b.制作部门应按国家标准规定制作规范的条码;   c.制定合理的条码制作收费标准,大幅度降低现行的高收费,以减轻刊社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