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传统的渊源,中国近代图书馆不少在编目、流通等常规业务之外,也进行出版印行活动.文章从图书的出版、印刷与发行,出版图书的广告,出版图书的书评,出版图书的呈缴四方面介绍中国近代图书馆图书出版的书业性质;指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图书出版是中国近代出版业的一定补充,也是近代出版史和近代图书馆事业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数字化时代具有“观照当代,展望未来”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内容丰富、性质复杂的一个阶段,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中西冲突、新旧交融。具体到中国近代出版史,也是如此。进入近代后,中国传统的官刻、私刻、坊刻继续发展,而外国人经营的出版机构也开始进入中国。与此同时,清地方政府为适应现实的需要,在同治、光绪年间纷纷成立官书局,形成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检索与统计,分析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图书出版的地域、年代、出版者、学科分布情况,介绍了图书出版者分布与典型高产出版者、图书的类型分布与主要出版活动类型,指出近代图书馆的图书出版是近代出版业的补充,也是近代出版史和近代图书馆事业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图书馆出版的一些图书,尤其是书目工具书,即使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仍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出版行业及出版法律体制建设,伴随着百年来国家的奋进之路,经历了近代中国的寻路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相应的出版法律体制建设在逐渐完善和构建中发生了嬗变.展望未来,唯有法治,即出版法律制度的立新、修订和创刺,才能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法律体系,推进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产生的社会客观实践基础.编辑学的产生也当如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版传播事业尚不发达,作为独立专门分工的编辑职业还没有完全产生.因此,编辑学科便无由产生.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中国的出版事业得到发展.尤其是报刊编辑出版业的产生与繁荣,使专业编辑队伍的产生成为可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十年间,随着世界性新技术的革命与进步,我国的现代出版传播事业出现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商务印书馆对文化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主要整理了商务印书馆在近代中国体育出版方面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体育出版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也客观地见证了在近代体育出版中,大众传媒的传播理念、形式和内涵。  相似文献   

7.
吴川灵 《编辑之友》2018,(4):103-107
文章以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国近代出版类期刊为样本,统计其数量、出版者、出版地、创刊时间、刊物寿命并作分析.数据显示中国近代出版类期刊86种,有的一家机构出版有多种期刊,有的刊物有重名现象.出版者以民营书局多,其次为杂志社.出版地居前的为上海、重庆、南京、北京.创刊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并于20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回落.刊物寿命较短,大多数在三年以内.研究认为中国近代出版类期刊具有刊物数量较多、民营书局为主、地域分布不均、随时局变化明显、刊物寿命较短等特点.研究分析结果为中国近代出版史研究提供材料,并为当代出版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一份科技期刊”《格致汇编》的出版,是近代科技出版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开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途径和新媒介,这一滥觞于洋务运动期间的刊物,助推着近代中国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的近代化.《格致汇编》的编辑艺术、出版发行方式引领了近代中国办刊模式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最负盛名的民营书局,对近代中国的教科书出版贡献甚大.本文拟就商务印书馆在近代中国教科书出版中的地位及贡献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图书馆史分期的历史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历史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组成部分.中国自 1840 年进入近代社会,图书馆则于 1904 年进入"近代".中国近代图书馆史的研究,产生于第二次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高潮中.图书馆界在近代图书馆史的研究过程中,借鉴了许多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相似文献   

11.
贾登红 《编辑之友》2021,(7):106-112
旧书生意是图书出版产业的一种再造与延伸,不同于新书的出版、售卖与流通,旧书从销售者、购买者到交易网络自成体系、不绝如缕,是近代中国书籍出版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人填补知识、消闲阅读、收藏品鉴的重要媒介.立足于知识社会史视角可以发现,旧书的生意不仅催生与形成了旧书市场,推动了旧书的交易与流动,而且通过再流通与再阅读,塑造了近代中国的知识传播与书籍社会史.  相似文献   

12.
按照国际惯例,出版分为专业出版、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服务于社会精英阶层的学术出版是人类出版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属于专业出版的范畴.中国的学术出版创造过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及至近代,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出版迎来了新的美好时代:全社会的知识需求旺盛,学术产品供应与学术产品消费双向增长;学术产品的消费占比将持续增加;当代中国研究引发热潮;中国学术出版能力快速提升.学术出版机构只有恪守用心、专业、创新、共享的理念,才能真正拥抱学术出版的明天,真正拥抱学术出版的美好时代.  相似文献   

13.
出版与近代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近代新式出版对于近代文明的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社会发展和国民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近代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兴起,为近代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列强入侵无疑是近代出版的外在压力,出版救国则成为近代出版的内在动力。研究中国近代出版是在探索中国近代文明再造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洋务运动及其历史和文化地位没能得到客观公正评价.特别是对其开窗启智的翻译出版活动,在中国近代史、文化史、出版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更是认知不足.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出版活动上承教会出版阶段,下启民营出版阶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出版近代化的进程,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出版人才,并为近代出版创规立制,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出版有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广东有悠久的出版历史。早在唐宋时期,广东已有官私刻书。迄至明清时期,广东的刻书业更臻鼎盛,名播全国。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的东渐和传播,现代印刷出版活动也由东南亚、港澳地区进入广东,是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端。广东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留下了丰富的出版史料。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广东总是中国革命宣传出版活动的突出地区,书报刊阵地的争夺也异常激烈。以《广东出版史志》辑刊为代表的一批史料编撰、整理成果,展现了广东地区的出版历史与成就,为大型史志著作的编写以及当今的出版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1.中国近代史的划分自1840年始。但在此之前,自19世纪初以来,中国出版就已出现一些近代的萌芽。所以,本编年对近代出版史的描述,始于19世纪初。2.本编年的编选内容,涉及图书、期刊(不包括纯新闻性报刊)、出版机构、出版人物、出版组织、出版律令、出版会议、出版活动、印刷设施和印刷技术、书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是小说出版的繁盛时期,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一书统计.  相似文献   

18.
唐海江  李玲 《出版发行研究》2018,(4):100-102,85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的重要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出版业重要转型期,西方现代版权思想伴随“西学东渐”潮流传入中国,与中国古已有之的版权保护萌芽交织.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新兴民营出版机构面对其时严峻的翻印、盗版局势,着力推动版权由人治向法制、由出版者本位向著作者本位转变,并为切实推动版权保护积极组建同业联盟.一系列的版权实践也构成中国近代版权文化发展的强大源流之一,推动中国版权文化由古代萌芽向近代意义的历史蜕变.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是中西文化撞击的产物.中国古代虽然也有自己的最高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书院,但教学内容没有超出儒家经典的范围,其宗旨是为封建政权培养人才.西方列强用军舰和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后,西方的科学文化和教育模式也随之进入中国.近代中国高等学校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官办大学、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  相似文献   

20.
一 出版事业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人们就开始利用文字,并由其他物质载体进行信息传播。传播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传播就以文字以外的各种手段广泛存在了。因而传播的出现早于出版,其内容范围也大于出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出版一词通常是指用印刷或其他复制方式将作品制成出版物进行传播。出版的发展与文字书写、造纸、印刷这三个成系列的重要发明紧密相关。15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古腾堡发明了活版印刷术标志着这一系列发明的初步完善。出版的编辑、印刷和发行三项主要功能也随之确立。印刷出版物的内容、种类和数量都与在此之前的非印刷出版物有着巨大的不同。印刷出版开创了世界的近代出版史。19世纪末,以电力媒介进入出版业为标志,出版进入了现代阶段。 尽管中国早在9世纪以前就出现了雕版印刷,又在11世纪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结合悠久的出版传统造就了中国古代出版业的多次繁荣,给后世留下了汗牛充栋的文献典籍,但若以出版在传播视野中各个要素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来看,中国真正意义的出版史应是与中国近代史同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