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周茂杨 《新闻世界》2011,(6):217-218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语文学习决非易事,这需要语文教师在"吃透"课本,"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善于运用恰当的语文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变隐晦为通俗,教师形象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确实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起到了"酵母"般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向军 《大观周刊》2011,(50):153-153
数学的教学,最终要教师本人落实到课堂中去,要做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教师"凡是你教的东西,就要教的透彻"。教师只有不断揣摩教材,才能对教材有独到的体悟,在课堂教学中也才能做到"精彩纷呈"。数学教师的教学,就应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火热,享受数学中生动的故事。把数学的形式化逻辑链条,恢复为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的火热思考,做到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3.
萨仁图娅 《大观周刊》2012,(45):262-262
新课程对学校教学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如何通过"校本教研"等活动,做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校本教研本身就是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的研究。其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是通过教师自身的课堂实践来不断加以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校本教研的基点是学校,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来解决教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生成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晓东 《大观周刊》2012,(27):214-214,212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思考、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建构。教师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文一。因此,教学反思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普遍的形式,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艳涛 《大观周刊》2011,(35):122-122
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做到每节课都要有重点;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发言;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在讨论交流中学习。  相似文献   

6.
郑建光 《大观周刊》2012,(17):265-265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教师的语言清晰,板书规范;教师形象要美;教学结构紧凑;以宏观教学指导微观教学;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的课堂形态。  相似文献   

7.
曹连霞 《兰台世界》2007,(1S):19-19
教研室是学校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基层教学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实施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科技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做好教研室档案管理工作可以辅助教研室更有条理地开展工作,及时总结教师的工作成绩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也可以使对每一位教师的考核有据可循,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何瑸 《大观周刊》2011,(47):110-110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目标的达成都需要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教师要想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使学生不但”出于蓝”还要”胜于蓝”,必然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间进行的一种相互交流沟通的教学活动。案例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它已经是职业教育领域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被广泛应用于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龚胜昔 《大观周刊》2011,(50):191-191
初中生物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向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改探究式模式靠拢,教师必须做到:"推崇新的教学理念,转换自己的角色"、"反思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变革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追求教学特色"和"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等。  相似文献   

10.
蔡九清 《大观周刊》2012,(9):169-169,167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探求、尝试、体验的过程。《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自然课要悉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探究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在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探索者,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如何"引导--探究"也就变地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谢艳红 《大观周刊》2012,(11):247-247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教师少讲或不讲,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新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其自主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此,从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探究互动。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既是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艺术美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敬卿 《津图学刊》1995,(1):132-136
本文对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艺术及其美学意义做了初步探讨,认为教学艺术美:①能激发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的兴趣;②启迪学生的情报意识;③促进学生检索智能的发展;文章中还对如何开发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艺术美提出了几点看法;①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提炼美;②运用启发式;③创造美的课堂氛围;④在检索实习过程中开发美;⑤教师要讲究教学体语艺术美。  相似文献   

13.
颜艳 《大观周刊》2011,(50):209-209,120
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审美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智力和非智力的诸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语言有着密切联系。一堂成功的小学音乐课,老师不仅要准备充实的课堂教学内容,还要综合运用语言艺术把课堂的灵魂构建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使学生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成功地运用语言艺术,不仅能充分传达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还是体现和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恰当地把握教学语言的类型特征、艺术技巧、形成自己适合教育教学的独特的语言风格,最终能发挥教学语言在明确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静 《大观周刊》2013,(4):154-154
文章根据新课改的具体要求,阐述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秩序、导向、人文、过程"四个细节,进一步丰富、完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5.
贾淑英 《大观周刊》2012,(16):221-221
成功的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使得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教师抓住时机善于引导、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并善于打破常规,产生奇思异想,使其能力不断发展,这使得“互动”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创造教育成为可能。本文谈谈“互动”教学模式过程及原则。  相似文献   

16.
周逢雨 《大观周刊》2010,(48):170-171,125
不必讳疾忌医,中小学现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属于"污染愚化塑",其高耗低效的"八教一班"(教师、教材、教学、教蜜、教学时间、教学科目、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班级系科)无时无刻不在"污染愚化"着学生的"6Q"(志商、智商、情商、学商、才商、德商)和"三思"(思考、思维、思想).中小学"低破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彻底颠覆现行高耗低效的"八教一班",实现高效低耗、速效低负、"低碳智慧"的"奇效".主要办法是:引进奥林匹克教学竞争管理机制,教师只作教练、裁判、主办者、观众---交给学生各科知识学习和各种技能训练的"钥匙",并将知识、技能单元集约化,让学生在团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学生"我会学"、"我要练",进而达到学生相互"我会教别人学"、"我要教别人练"、"我为人师"、"人人为师"境界,从而真正培养"6Q"兼备的创造型"三思"人才.  相似文献   

17.
杨志平 《大观周刊》2012,(39):247-247
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新课程要领的理解,对新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掌握,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改进初中生语文教学,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素养呢?笔者作了以下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吴国辉 《大观周刊》2012,(47):57-57
优质课堂是要求教师既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提高。在创建《服装构成》优质课堂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这与叶圣陶先生曾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等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闫静 《大观周刊》2011,(51):222-222
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而且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品质。  相似文献   

20.
黄思荣 《大观周刊》2010,(48):120-120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做到有效教学,首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要有效提高备课质量,一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 二要研究对象、研究学情 三要加强集体备课,四要学习和借鉴别人的长处和经验,五要注意自我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