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意义] 在全球"开放数据"理念日渐流行的背景下,为满足校内科研团队的迫切需求,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校内单位创建并推出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方法/过程] 调研北京大学学者对数据管理服务平台的需求,提出平台的综合定位,并从合作机制、系统选型、元数据方案、唯一标识符方案、本地化功能开发、应用效果方面介绍平台建设内容和应用效果。[结果/结论] 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的构建,将促进研究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出版,带动数据的广泛重用和规范引用,促进跨学科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研究者唯一标识符是解决机构知识库(IR)作者名称歧义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近年来最受关注的新型研究者唯一标识符ORCID在IR中的整合应用,构建基于iAuthor的IR整合方案,以期对国内IR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和ORCID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践案例分析,为IR解决名称歧义问题、构建作品认领机制、完善科研评价与管理找到新的途径。[结果/结论]ORCID在各种IR系统的整合案例展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为IR有效管理研究者及其学术资源、帮助科研机构进行学术绩效评估、实现成果自动推送、与更多的数据系统关联等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结合国内实际,基于iAuthor构建IR与ORCID的技术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当前科研人员的姓名问题十分复杂,重名、别名等情况屡见不鲜,为信息检索带来很大的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图情领域学协会或机构开展了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研究项目,并建立了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项目和系统的梳理分析,归纳现有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引起相关学者对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问题的关注,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方法/过程] 以网站调研为主,从项目组织模式、分配方式、标识符构成以及主要实现技术等角度出发,全面、深入地调研现有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项目的官方网站,以获取关于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项目的准确信息。以文献调研为辅,从侧面辅助了解现有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项目及系统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结果/结论] 定义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概念,指出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特点:唯一性、永久性和通用性。总结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项目的组织模式、分配方式、支撑技术等;得出现有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存在的问题:一致性问题、诚信及隐私问题、可推广性问题和信息更新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责任者制定唯一标识符是网络环境下进行人名规范控制有效方法.文章通过调研责任者唯一标识符系统构建的背景和研究现状,分析各自系统的特点,总结目前责任者唯一标识符构建过程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构建模式、技术因素、人名识别、责任者诚信和元数据信息构建和应用等,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持久标识,促进系统间互操作性的增强,本文对持久标识符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对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4种持久标识符的原理和国内外应用情况进行了梳理,从费用、使用量、互操作、标识符与元数据四个方面对其做了全面地比较分析。结合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介绍了持久标识符在开放研究数据平台、机构知识库、系统间互操作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FAIR科学数据管理原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有助于增强医学数据的可发现、交互、共享与重用。评估FAIR实施情况有利于指导医学科学数据开放平台规范元数据描述,明确溯源及共享机制,完善数据管理规范。[方法/过程]通过借鉴Go FAIR Metric Group(GFMG)的通用框架、荷兰数据存档与网络服务DANS、欧盟Horizon 2020、澳大利亚研究数据共享组织ARDC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开发的5 Star Data Rating Tool的FAIR评估框架及其指标,制定面向我国医学科学数据开放平台的FAIR原则应用评估框架。基于该框架,选定我国11个样本平台开展网络调研,从可发现(Findable)、可访问(Accessible)、可互操作(Interoperable)和可重用(Reusable)4个维度分析调研结果。最后从标识符、元数据、许可协议、词表规范、溯源描述等方面提出我国医学科学数据开放平台应用FAIR原则的建议。[结果/结论]FAIR原则在我国医学科学数据开放平台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拓展,尤其是在永久性标识符的使用和遵循标准开展溯源描述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FAIR科学数据管理原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有助于增强医学数据的可发现、交互、共享与重用。评估FAIR实施情况有利于指导医学科学数据开放平台规范元数据描述,明确溯源及共享机制,完善数据管理规范。[方法/过程]通过借鉴Go FAIR Metric Group(GFMG)的通用框架、荷兰数据存档与网络服务DANS、欧盟Horizon 2020、澳大利亚研究数据共享组织ARDC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开发的5 Star Data Rating Tool的FAIR评估框架及其指标,制定面向我国医学科学数据开放平台的FAIR原则应用评估框架。基于该框架,选定我国11个样本平台开展网络调研,从可发现(Findable)、可访问(Accessible)、可互操作(Interoperable)和可重用(Reusable)4个维度分析调研结果。最后从标识符、元数据、许可协议、词表规范、溯源描述等方面提出我国医学科学数据开放平台应用FAIR原则的建议。[结果/结论]FAIR原则在我国医学科学数据开放平台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拓展,尤其是在永久性标识符的使用和遵循标准开展溯源描述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群众艺术馆数字资源整合为例,探讨通过赋予受控词汇"身份",提高资源检索的效率的方法。[方法/过程]定义多维坐标系统空间面、主题坐标轴和坐标点;通过为词汇概念赋予标识符,建立概念与词汇的关联,按一定规则为词汇赋予"身份",以概念优选机制、关联数据技术与索引表构建作为其辅助。此外,通过解析用户检索词语义,构建语义标识符,并对概念标识符进行拆分、组合,利用测算标识符点距的方法建立语义标识符与概念标识符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检索维度优选。[结果/结论]多维坐标系统的坐标关系模型以"面-线-点"的坐标关系处理层次为基础,以"概念定位-词汇定位-资源定位"的检索层次为依据,并结合优选、关联与索引,拆分、组合与点距等相关实现机制,通过量化方法来处理词汇关系,能够提高机器对词汇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元数据的开发与应用是文物数字化项目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项目成败的关键。随着国内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在开放信息环境下构建一套完整的元数据开放机制,来保障文物元数据的有效性、扩展性和互操作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方法/过程] 借助生命周期理论,深入分析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中文物元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阶段以及各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参与的角色,提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应采取的开放建设机制,并以台湾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下的MAAT案例为例,对该项目的元数据工作内容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中值得借鉴的部分。[结果/结论] 借助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文物元数据制定及应用过程中的开放机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更好地保证整个运行周期中文物元数据的有效性、扩展性和互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网络调查法、文献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比较并分析DataVerse、Dryad、DSpace、Fedora和CKAN 5个应用广泛的开源科研数据知识库的元数据方案,包含元数据模式、元数据收割协议、资源标识系统以及应用程序接口等内容。提出了我国科研数据知识库元数据的建设方案,即复用通用、标准的元数据模式,根据实际需求扩展与修改;遵循简单、灵活和自动生成的设计原则;将关联数据等语义网技术应用于元数据方案的设计,解决不同元数据模式之间的互操作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数字文化资源语义融合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和Europeana案例分析,为国内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 选取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Europeana作为案例,分别从资源内容描述规则、语义知识本体模型设计、元数据语义化操作和关联数据的发布与访问4个方面对其数字文化资源语义融合的实现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构建聚合式元数据模型、建立细粒度语义概念模型、创建开放的语义关联数据网络、提供泛在化关联数据应用服务是实现数字文化资源语义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为更好地提升基于内容的引文分析效果,对国内外引用对象相关研究进行调研总结,为引用内容分析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调研国内外引用对象相关研究,梳理引用对象的概念定义、分类体系、应用领域和自动化识别等方面研究进展,总结当前引用对象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结果/结论] 引用对象从语义层面评价文献学术研究的贡献和利用价值,为引文分析方法增加了重要维度。引用对象研究需要从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方向进行深化:理论上,加强多维度引用对象特征的研究和分析;技术上,探索基于大规模语料的自动化识别方法;应用上,尝试基于引用对象的科研评价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研究公众科学项目运作的原理与机制,为我国公众科学项目的开展提供明确的理论和行动指导。[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和研究,归纳出公众科学项目运作的框架和基本流程,并以典型公众科学项目Evolution MegaLab为案例,提炼出公众科学项目运作三大阶段。[结果/结论] 根据案例分析结果提出由前期投入、中期行动、后期产出三大阶段构成的公众科学项目运作流程,并详细说明各个阶段所包含的基本活动和关键步骤,总结Evolution MegaLab案例对我国公众科学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常颖聪  何琳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3):117-125
[目的/意义] 科学实验数据组织现状混乱、丢失现象频繁,严重阻碍科学数据的保存、复用以及公开获取,因此构建规范的科学实验元数据模型对实验数据的组织、保存、检索、复用等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 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对现有科学实验元数据集进行总结;其次以植物学基因表达实验为例,通过用户访谈对实验室数据组织现状以及实验操作流程、特点等进行调查总结,初步构建植物学基因表达实验元数据描述方案;最后通过德尔菲法对元数据元素集进行打分、评估、筛选、确立。[结果/结论] 构建基于科学实验数据生命周期的植物学基因表达实验元数据模型,能够完整描述包含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等在内的科学实验基础信息,同时包括科研成果、数据访问等信息;基于该元数据模型不仅便于科学实验数据的组织,还有利于科学实验数据公开获取以及科研成果的追溯,为不同类型科学数据语义化关联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基于STS的思路考察科学信息的开放获取模式,以多学科、多元化的视角分析其实现过程和相关问题。[方法/过程]从社会各界主体意识的觉醒、网络环境提供的技术支持以及政府部门的有力参与3个方面探索科学信息开放获取模式实现的动力机制,进而从科学信息的版权归属、科研论文的发表费用、科学知识的质量控制、开放期刊的社会认可度4个方面考察开放获取政策实施中的相关问题。[结果/结论]科学信息的开放获取为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良好机遇,我们应该在增强政府作为的同时,积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商、科技社团、科学共同体乃至社会公众的不同作用,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开放获取事业。  相似文献   

16.
科学数据共享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 分析科学数据共享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促进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提炼出与科学数据共享研究相关的三大类主题:科学数据共享发展需求、科学数据管理共享模式与机制和科学数据服务共享度与服务效果,并构建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分析框架,该框架体现上述三类主题之间的因果关联,强调科学数据共享管理与服务的合理面、重要度、关键性。[结果/结论] 国内外现有研究尚存不足,未来研究在加强实证研究、着眼管理机制完善的同时,还需注重共享服务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嵌入式知识服务下图书馆知识转移动态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e-Science科研环境下,嵌入式知识服务扩展了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新模式。研究阐释了嵌入式知识服务与图书馆知识转移动态演化的耦合机理,为图书馆知识转移绩效的实现提供借鉴和启示。[方法/过程]基于嵌入式知识服务理论和知识转移理论,构建嵌入式知识服务下面向科研领域的图书馆知识转移动态演化的理论框架,以及契合图书馆与科研团队动态反馈行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和灵敏度分析。[结果/结论]该模型能够描述嵌入式知识服务情境下图书馆与科研团队基于知识转移的动态演化关系,并针对模型的现实应用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To date, there is no unique accepted and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journal articles, authors, and other elements of bibliographic metadata, 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identifiers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problem of identification becomes particularly urgent when the same information is used in different scientometric and bibliographic databases, when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complex data processing with their further integration. The need for unique identifiers outside of a system is a universal requirement. Initiatives to construct identifiers and systems appear regularly in the scientific press; however, they have not achieved the necessary degree of interoperabilit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general problem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metadata identifiers of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nalyzes a number of the existing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and indicates the current initiatives to remove the gap in the area of ident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