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文案”是由“文”和“案”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双音节合成词。据目前所知,它最早作为文档名词出现在东汉的《太平经》中,有公文、案卷之意。后期“文案”增加了指代文书档案官职、图书账册、文书档案工作等含义。“文案”一词自汉代出现后,除在元代和民国的使用频率略有下降外,其使用频率一直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尤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使用的高峰期,现代“文案”更是在各个阶层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
丁海斌  刘纹序 《档案》2015,(1):8-12
元代文档名词中,文书、案牍、文卷、文案、文簿、簿书、簿籍、文籍、籍簿、案卷等主要文档名词,与前代有历史延续关系;出现了"籍册"、"卷宗"、"册籍"等3个新词;而"文牍"、"书牍"、"黄册"、"黄籍"这4个宋代出现的名词,在笔者所检索的元代文献中并没有出现,这与元人的语言习惯有关;文书、案牍、案卷等在历史上通用性很强的名词在元代的使用量有所增加,这说明元代文化仍具有中国历史发展的一致性。文章对元代"文"、"案"、"卷"、"册"、"籍"5个文档族类名词在出现次数、使用文献数、含义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丁海斌  孟晓姣 《档案》2015,(4):6-12
民国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文档名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书、档案、公文、案卷、文案、文牍等名词仍然表现出较好的继承性,文件、文书、档案、公文等名词被社会普遍采用,文书类名词和档案类名词也有了比较清晰的区别,文档名词的统一度大大提升,并有理论研究作为支撑。特别是"档案"一词成为统一的通用名词,"档子"、"档册"等词则渐被淘汰,但"档案"一词在专业领域之外的社会普及度还很低;"文件"一词自清末产生后,迅速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文档名词之一。民国文档名词的普及度大大提升,作为文书和档案名词主要代表的"文"族名词和"档"族名词的使用频率高达两位数,取得了突破性的提升。这26个文档名词划分为五大族类,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4.
丁海斌  付津 《档案》2015,(3):8-12
清代是中国传统文档名词的成熟期,文献多,文档名词出现的数量庞大,频率也有所提升。其中,由满汉文化结合而出现的"档案"、"档子"、"档册"等"档"族名词是这个时代的创新和亮点。文章按照"文"、"案"、"档"、"薄"、"卷"5个族类分别介绍了其族类特征,并对文书、案牍、文案、薄书、文卷等重点名词出现的数量、频率等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5.
丁海斌  吴晓菲 《档案》2014,(9):12-15
通过对"诏书"、"文书"、"起居注"、"典谟"、"文案"、"文籍"、"图籍"、"文簿"、"黄籍"、"簿书"、"簿籍"、"书牍"、"典册"、"案牍"等文档名词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可见,南北朝时期多数文档名词实现了出现次数和频率双增长,文档名词的特指性和文档范围内的通用性都有所增强。"文案"、"案牍"两词的出现,"诏书"、"文书"、"起居注"含义的渐趋固化和成熟,是这一时期文档名词发展演变的重要事件。南北朝时期的文档名词可划分为"书"、"文"、"籍"、"案"、"簿"、"牍"、"典"六大族类,它们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宋代文档名词中,“文书”一词依旧占主导地位,“簿书”、“案牍”的地位明显上升,“文案”、“簿籍”“文籍”等词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文牍”、“文册”、“黄册”、“架阁文字”、“架阁文书”等词首次出现。本文对“文”、“簿”、“牍”、“案”、“册”等5大族类文档名词的特征与内涵进行了一一解读。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说,在各项社会活动中,档案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载体.商代称“册”,周代呼“中”,秦汉号“典籍”,汉魏之后,又称“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清代以后则称“档案”.而档案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组织及成员,以有意识创造性劳动,逐步积累并保存,维系和促进人类历史文明延续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8.
对《全唐诗》等文献中收录的唐诗进行了全面检索,发现了唐代诗歌中使用过的8个文档名词:"簿书"、"案牍"、"文书"、"文案"、"文卷"、"簿籍"、"黄籍"、"文籍"。对这8个文档名词在唐诗中出现的频率、时间范畴、内容范畴等做了统计和分析,并分析了在诗歌中使用了文档名词的诗人的文档意识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文族”文档名词包括文、公文、文字、文献、文书、文案、文牍等50余个文档名词。以数据统计和文本检索为基础,阐述了它们在中国古代的总体构成、构词方式、应用频次与范围、词语内涵等问题。按照趋势性增长、波浪式发展、逐渐消亡和稀见型文档名词4种基本类型,具体说明了“文族”文档名词在中国古代的演变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李健  王运彬 《兰台世界》2017,(16):26-29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统计与计量语言学的方法对《元史》中所提到的"案牍""文书""文案""文卷""簿书"五个文档名词进行检索,然后对其含义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一些可供借鉴的信息,可以对学界深入研究档案工作、档案事业以及档案现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宋代文档名词中,"文书"一词依旧占主导地位,"簿书"、"案牍"的地位明显上升,"文案"、"簿籍""文籍"等词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文牍"、"文册"、"黄册"、"架阁文字"、"架阁文书"等词首次出现。本文对"文"、"簿"、"牍"、"案"、"册"等5大族类文档名词的特征与内涵进行了一一解读。  相似文献   

12.
"籍族"文档名词是指共同含有单音词"籍"的文档名词,包括典籍、载籍、户籍、册籍、图籍、黄籍、籍帐、法籍、籍图等,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档名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籍族"文档名词中的名词数量相对较少,使用频次很低,并呈波浪式的发展规律.根据"籍族"文档名词所固有的涵义特征可将其分为通用性文档名词和专指性文档名词两大类,它们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档案,历史悠久.关于档案一词,明朝以前还未见到,且各朝的称渭都不相同.商代叫"典册",周代叫"中",秦汉称"典籍"、"图籍",汉魏以后为"文书"、"文案",唐宋后叫"案牍"、"案卷"、"文卷"等,明清为"档子"、"档案".  相似文献   

14.
<正>"要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1]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国现阶段教育事业的定位凸显了教育在全民族发展进步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文献记录的传承与借鉴。早在商代,就出现了早期的档案材料载体—册,周代时称之为"中",沿袭到秦汉时期易名为"典籍",此后随着朝代更迭,"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等都曾经作为过档案的代名词。历史赋予了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职能,并将  相似文献   

15.
“册族”文档名词是中国古代文档名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册、册书、文册、册文、册籍、籍册、册奏、册印、册宝、册子等17个名词组成.它们产生时间较早,但频次较低.其含义广泛,包含封诏类文档名词、簿册类文档名词、祭告类文档名词和其他专指类文档名词.  相似文献   

16.
今天被我们称作档案的事物,最初却被冠以别的名称,"商代叫'册',周代叫'中',秦汉叫'典籍',汉魏以后叫'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等",[1]近代被称作"文件"、"图书"、"照片"等.对于这一现象,我认为不仅仅是称谓的不同,而档案和以上的称谓是不同概念,不同称谓表示其是不同类别的事物.  相似文献   

17.
"图族"文档名词是我国古代文档名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来对其族类文档名词,包括图、地图、籍图、图表、图簿、图牒、图籍等11个文档名词进行了简要分析.该族类文档名词的起源时间较早,名词个数和数量较少,频次较低,呈波浪式发展.该族类在文档及相关名词(如图书)发展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的时代性。阅读古代作品,了解古代语言,无疑要注意作品的写作时代。比如现在叫做“碗”,古人叫做“案”,孟光“举案齐眉”的“案”就是“饭碗”。但刘禹锡《陋室铭》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句的“案牍”却不能作为“碗”来解释,它只跟现代语中的“案卷”相当。  相似文献   

19.
文秘与档案工作的衔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秘工作和档案工作衔接的主体主要是公文 ,公文是文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档案主要来源于公文。公文是形成档案的前身 ,公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档案的案卷质量 ,直接影响着档案价值的构成。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档案管理是建立在严把公文质量关基础之上的。公文产生后 ,要留存 (包括底稿 )归档 ,移交档案室保管。档案室按照规定 ,到期后又要将划为永久、长期保存的档案移交到档案馆。可见 ,文秘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随着计算机在公文处理、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客观上要求“文档一体化”管理。所谓“文档一体化”就是从文秘…  相似文献   

20.
为提升档案立卷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确保进馆档案的质量,今年起,诸城市档案馆推行档案立卷“一条龙”服务。 各单位文档人员把本单位需归档的材料统一拿到档案馆,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分类组卷,并拟写好案卷标题后,做好其文件材料的登记工作,然后就可以直接到档案馆拿到成品案卷了。实施档案立卷“一条龙”服务,各单位在立卷过程中的分类、排序、编号、抄目、铅印卷皮、装订、填写案卷封皮及备考等环节全部在档案馆一条龙完成,极大地提高了立卷工作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