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如今,专栏结集出书是图书出版的常见现象,也是编辑组稿的一条捷径。不过,专栏有人气而出书遇冷落的情况也常有,即便是名家的结集、名专栏的结集,也存在由"专栏"向"图书"转化的问题,毕竟,文章一篇篇分开读,和放在一本书里一起读,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实际上也是编辑的一种"二度创作",我编辑的第一套书"纯棉时代.感动书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套书是为专栏女作家  相似文献   

2.
认识王小柔是十年前.那时,她刚出版她在天津《每日新报》的专栏结集《把日子过成段子》,是文坛崭露头角的"专栏女作家".而那时我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也不过四年,刚编辑了我策划的第一套书——赵婕的专栏随笔集"纯棉时代".正因为"纯棉时代",赵婕"认定"我是一个好编辑,正好她的朋友王小柔想出第二本专栏结集《都是妖蛾子》,于是赵婕就推荐了我,帮我们结了这个缘.  相似文献   

3.
“读新闻传播学书”栏目主持人按语:如果只能选择一位记者作为20世纪的新闻界代表,那我选美国记者和报刊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他连续从事新闻工作56年,写作时政专栏文章1万多篇(结集90多卷),另外还出版专著50余本。由于版权问题,他的论著被翻译成中文的很少,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各社出书品种数猛增,医学类图书也不例外,这就意味着每年的出版字数也在不断增加,造成了医学图书编辑人员紧缺,各医学类出版社及部分科技社都在社会上招聘社外加工编辑.而医学编辑这个职业比较特殊,从教育的角度看,该专业应该属于交叉学科.医学院校没有设立这个专业.品种的激增和编辑人员的相对不足导致近年来医学图书编辑质量下降,内容或文字"硬伤"频现.社外医学编辑承担了各医学社大量的文字加工任务,如果不对此人群进行系统培训.出书质量将难以保证.因此,如何能在短期内有效地提高医学图书编辑的素质是各从事医学图书出版的出版社面临的问题.现结合自己十几年做医学编辑的经验和近几年参与社外编辑人员培训的体会谈以下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5.
黄秀琴 《出版参考》2015,(15):56-57
得细节者得天下,对管理者如此,对图书编辑也是如此.行业成就未必靠"大事",信息时代"细节"决定成败,同样细节做好了,图书的生命力就强了. 一、细节小影响大 在编辑图书的过程中,细节不仅包括字词句标点符号,同时还包括书名、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字体字号、用纸类型、封面装帧、出书时机以及印刷环节等.只有这些细节处理好了,图书编辑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图书存活的周期才有可能更长.  相似文献   

6.
科技书刊编辑在日常工作中承担着许多职责,诸如发稿、读校、出书出刊的数量、质量,出书出刊的盈亏情况和得奖情况等,都是老少编辑们终日忙碌、年年考量的.面对发不完的稿,读不完的校,有的同行戏称自己是"发稿机器".然而,在这"发不完的稿"和"读不完的校"之中,却包含着编辑的职业使命.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使命,并履行到"发不完的稿"和"读不完的校"之中,才是一个有头脑的编辑.否则,就真的成了一台"发稿机器".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与一位资深外包编辑聊天,其谈到自己在执行一个项目时遇到的一些事情.大意是这样的,这本准备出版的新书,其文字全都在报纸上以"专栏"的形式发表过了,简单说,就是专栏文章要集结出书.  相似文献   

8.
一篇稿件寄到报社,总是盼望着见报.那年,我的一篇短文在报上发表了,我自然喜出望外,但读着读着,发现与原稿相比,编辑已作了大量修改和删减,心生感动之余,也有许多启发与思考.从此,我喜欢读"见报稿".有时一篇"见报稿"要读上三、四遍.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摆正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文稿能见诸报端,不要单纯认为是作者心血写就,那里面也融进了编辑的甘苦.从两稿对比中不难看出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文字从原稿(连同标点)529字减至294字,短小精悍,使稿子增色不少,而署的仍然是作者的名字,应感谢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9.
深圳《晶报》“社情”专版有一个小专栏。叫“社会公德”。这个小专栏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短一篇,反映有关社会公德的一个典型事例;二是小评论一篇;三是小漫画一幅。由这三“小”组成的小专栏,占用版面小,占用读时间少。颇受市民欢迎。对新闻界同行来说,怎样宣传“八荣八耻”,经营好小专栏,也留下了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编辑专家论与出书分工说──抓精品图书的两大法宝侯天祥何谓精品图书?精品图书就是无差错、有价值的优秀图书。有差错的图书不是精品图书,没价值的图书不是精品图书。如何抓出精品图书?我认为,第一,编辑应是专家;第二,要加强出书分工管理。这是抓精品图书的两个重...  相似文献   

11.
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是对创作前期的"二度创作".作为一名电视编辑,如何发挥电视优势.搞好电视节目的"二度创作"呢?笔者认为,电视节目的"二度创作"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有创作方面的因素,它主要是编辑人员对节目内容的把握,这种能力需要以多方面的素质和长期实践为基础,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才能逐渐具备,二是技巧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编辑人员对节目内容表现方式的把握,需要熟练掌握电视手段,了解和掌握电视语言表意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书评文体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体裁,包括议论体、叙述体、褒贬体、书信体、对话体等。从以往书评创作的实践中,可以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以下分别举例作一些说明。 (一) 根据图书的内容而作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论述的书评,是一种议论体的书评。采用议论文的形式,往往围绕被评图书的内容或主旨展开论述。这种书评大多是对学术性论著的评论。老一辈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是他在30年代从事进步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忆录,它以良友图书公司为半径扩展成一个面,描绘出当时进步出版事业的概貌。著名编辑家罗竹风同志曾经为这本书写过一篇书评,题为《读〈编辑忆旧〉》(《杂家与编辑》),称它是一部“书的报告文学”,“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特殊创作”。罗老是站在文化出版史的高度去评论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13.
读《我是编辑》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感,即如亲聆心仪已久的叶至善先生的谆谆教诲。叶老将近二十年来撰写的与编辑工作密切相关的百篇文章结集出版,诚如有人著文所说,是为我国编辑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重要的贡献。叶老在集子中论及编辑与编辑工作的方方面面,诸如编辑的本质与功能,编辑的地位与职责,编辑的素质与才干,编辑对稿件和资料的处理,编辑的选题、组织、审读、加工、编排、插图与封面设计,甚至还论述到图书的广告和发行。由于叶老长期从事少年儿童刊物的编辑工作和创作科普作品,因此在《我是编辑》中较多论述如何编辑少儿刊…  相似文献   

14.
图书出版要实现优质高效,涉及并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如出版发行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管理工作、出书条件、市场环境等,但关键仍然是要抓好编辑工作这一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这是因为编辑工作能够决定图书出版的基本面貌,并且,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其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对作者和读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导向”意义,能够对出版环境施以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出版工作。而要做好编辑工作,就必须切实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我认  相似文献   

15.
庞遵升 《青年记者》2017,(24):35-36
孙巍兄的这部文稿,是他从业近四十年的结集.60篇文稿其中34篇涉及日照,每篇新闻都附有他新近写的点评.读文稿,看点评,我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事件与哲思互动的震撼,体味着站在历史岸畔听智者点评大江东去的快乐.这部文稿,有历史的厚重,有哲思的乐趣,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眼光     
正近日读了一本题为《中国好编辑》的好书,是2013年"第二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的论文结集。有近现代编辑的故事,也有当代编辑的故事;有著名编辑的故事,也有普通编辑的故事。文集讲了编辑的地位、作用、价值和分量,也讲了编辑的品德、素养、学识和功力,给予我很大启发和教育。书中讲得比较多又是  相似文献   

17.
在一部图书从创作到出版的过程中,作者和编辑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没有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图书无从谈起;而没有编辑对书稿的加工处理,书稿也难以成为合格的出版物。“文责自负”和“编辑把关”是确定作者和编辑在图书生产过程中职责和权利的两条基本原...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图书出版工作发展很快,出书品种迅猛增加,面对众多的图书,读者如何选购图书、选读图书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也为编辑做好书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书评活动和购书、读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书评的作用,通过书评活动使读者了解图书的出版状况、基本内容、主要特点,还需要编辑做大量的工作。这几年书评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图书发展的形势还不相适应,出书多,评论少的矛盾仍很突出。编辑重视出书、忽略书评现象较为普遍。 一、书评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二、内容介绍多于评论。我们常常把书评叫作“图书评介”,应既…  相似文献   

19.
许多杂志和报纸都设有文学编辑负责图书评论,文学编辑已成为出版社的关键盟友,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找出书中的闪光点。《星期日邮报》的一位文学编辑表示:她每个星期五都会列一份清单,摘录与图书有关的新闻,并提出一些话题;而这些话题会被报社的其他工作人员——也许是新闻版的编辑,也许是园艺版的记者——采用。这些编辑可能是打通一本书各个宣传渠道的关键。所以,出版社在将评论样本和新闻稿送到新闻版编辑的同时,也会送一份给文学编辑。以下就是寄送新闻稿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去年11月16日,经济日报在二版《读者中来》专栏中,发表一篇来信,题目是《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这个“杀”字使我大吃一惊。“杀”字本该是这个“煞”。出此差错,是作者的水平低,还是编辑的疏忽?由此使我想起去生8月湖北一家晚报,在报道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再结伉俪之事时,消息题目赫然为《赵侠燕再结伉俪》。大名鼎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