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走出家门去工作。妇女就业成为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她们被称为“半边天”。 但是,女人毕竟不是男人,她们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途还得回家生孩子。她们天然的性格里面还有扮演家庭主妇的传统冲动。于是在50年后,人们蓦然发现,中国女性仍然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门槛边徘徊走到社会后想回家,回到家后又想回归社会。 前几年,一些女人有钱后很快辞去工作恨不能插翅飞回温暖的家。当时,颇受那些还在职场上拼死拼活的女人的艳羡。而短短几年后,这些所谓的“全职太太”开始躁动不安了。她们有钱了,有闲了,但没有了幸福。习惯了朝九晚五上班生活的她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2.
吴倩 《报林求索》2012,(6):94-95
<正>女性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她们已经成为社会变革中的新力量,也是当仁不让的消费主力。这是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群体。曾经,她们以丈夫为终身依靠,还没到法定婚龄就急着找婆家。很多家庭甚至"托关系找人",要求尽早办理结婚登  相似文献   

3.
艾依璇 《新闻传播》2009,(12):29-30
本文通过缀连《消费文化读本》中有关女性消费的内容.阐述了在消费领域内女性的重要性。首先是女性的购买热情高:其次她们在家庭购买的几乎所有领域都行使着或者参与了决策权:再次她们在广告作品中起到了吸引眼球的作用。资本强大的贪欲甚至因此而深化了新的社会文化甚至是巩固了新的社会关系.完成对新的社会建构的追捧。文章的最后指出.这种在消费领域中的尊崇永远无法撼动男权社会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周思佚 《青年记者》2009,(14):114-115
现代女性消费的趋势 聂守宏、张福昌、曹百壶在《时尚与女.陛消费研究》中提出:消费能力“领先”的中青年女性,洞察能力比较强,对时尚品位和时尚装扮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她们成为时尚消费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5.
女性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的边缘群体,她们不仅面临健康困境,且鲜有研究关注,但同属这一群体的医院护工又是其中最靠近健康资源的职业。研究在文化中心路径指引下,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关注女性护工生命历程中的健康实践。研究发现,在家庭私域、异乡漂泊以及照护工作阶段,宏观的经济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和微观的家庭责任、工作环境等影响了其健康体验;而农村女性有着在地化的理性应对方式,直到她们成为护工后才形成传统乡土经验与现代医疗经验并置的健康理性。女性护工的健康实践是基于时空变化,由“家庭本位”传统驱动的发展理性,只有理解这种理性才能真正帮助她们从“他者化”的健康传播桎梏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6.
【摘要】21世纪,随着媒介渗透作用的不断强化,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商业广告的影响下,女性越来越多地成为媒介消费的主力军,她们不断追求物质享乐和精神消费,不断追求商品背后的符号意义,以满足自我。与此同时,随着媒体上受男权意识审视、挤压和支配的边缘化女性形象的不断强化,处在“看”与“被看”双重身份下,她们仍然难以逃脱媒体强大的影响,而陷入了消费与被消费的漩涡。本文以“观展/表演典范”为理论基础,采用访谈法和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当下媒体影像神话下的女性消费与消费女性进行剖析,对研究传媒与消费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在现代消费语境下,从文化和女性等多元视点切入,将电视广告对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提高到学理层面。分析认为:宏观上,上海这座城市已经不可遏制地进入消费社会。微观上,广告商利用了女性冲动消费的心理,通过一系列策略主动制造了“需求”,激发女性消费;大众媒介从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特征,充当了广告主重要的“帮手”,共同引导女性走入消费社会;同时女性消费者的情绪性消费特征显著,她们对自身的消费有第二层解读,试图通过购物实践广告符号的象征价值,完成对自我身份地位的理想化重塑。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机构与广告商共同的目标是通过受众最大化来获取经济效益,女性作为特殊的受众群体,承受着来自传媒机构和广告商的双重剥削,而且接连两次给广告商创造和实现商品价值。女性形象所受到的双重剥削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大众传媒使她们在男权话语社会中处于一个更加不利和被动的地位。女性落入消费与被消费的双重身份境地,成为现代商业社会的双重牺牲者。  相似文献   

9.
吴倩 《报林求索》2012,(6):86-89
<正>随着女性购买力激增,商家越来越倾向于研发女性产品,其更新速度甚至打破了摩尔定律。正是印了那句话,"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女性是消费的主力军。她们掌管着家庭的日常开支。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均是如此。美国人口局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的女性掌管80%的消费开支,每年数额达5万亿美金。国内也有调查数据显示,女性每  相似文献   

10.
当前情感剧中涌现出大量新型的女性形象。她们事业成功,经济独立,对爱情和家庭有着鲜明的要求和判断。但这些女性的坚强勇敢、独立自主往往是暂时的。在关键时刻,女性总不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不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事业成功或家庭幸福。而另一类事业或家庭成功的“女强人”,只是性别为女性的“男性形象”。她们展现的是男性标准。这两类女性人物实质上展现出一种“伪女性意识”。即:女性表面上拥有自我意识,实质上处处依附于男性、从属于男性、以男性为标准。  相似文献   

11.
吴倩 《报林求索》2012,(6):79-81
<正>女性正在成为家庭消费模式的主要影响者,也是家庭消费行为的主要实施者。显然,"她时代"已经来临,女性消费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2.
吴希艳 《现代传播》2006,(2):146-148
“新女性”这一词汇诞生于20世纪初,是针对因袭封建传统,遵循旧思想、旧伦理观念、旧道德的传统女性而言的,是具有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新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的女性。她们敬业上进,社交广泛,品位十足,特立独行。在这个“以女性为中心的消费主义”时代,这些拥有独立的经济收入、独特的消费品位以及自由的消费选择的“新女性”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现代广告的表现焦点之一。但是,由于广告根本不能或者不愿挖掘“新女性”的真实内涵,过分强调女性性别展示的片面表象,因此,广告中所塑造的“新女性”形象也和其他性别形象一样,成了社会中…  相似文献   

13.
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对于许多女性来说,传媒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她们的观念。传媒在女性的生活中占什么样的位置?她们的阅读习惯是什么?哪些题材是女性最不喜欢的题材?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中国妇女杂志社和华坤女性调查中心就“女性阅读习惯和倾向”题目对北京地区的女性读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收回问卷967份.  相似文献   

14.
越来越难用一句话来概括今日的女性。她们是由一个个色彩鲜明的女性组成的“半边天”,她们从没像今天这样以不同的人生追求、多元的人生姿态,展示女性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整体形象。作为以“向社会宣传女性,向女件宣传社会”为办报宗旨的中国妇女报,全方位多侧面分层次地展现改革开放的中国女性的时代风采,是“向社会宣传妇女”的重要内容。中国女性命运的轨迹正是一个个变化中的女性足印铺就。今日  相似文献   

15.
一个行将消失的特殊女性群体。为了兄弟姐妹和分担家庭的重担,她们终身不嫁,在红尘中苦行。她们忌讳被人称“老”,不能叫“奶奶”或者“大妈”,只能叫“娘娘”——  相似文献   

16.
张智华  李赟 《新闻战线》2021,(5):99-101
短视频作为新新媒介赋权农村女性,使其找到了媒介化生存的场域,拥有了更多向外界展示的平台、更多的表达空间。她们通过短视频与现代社会相融,在社会层面,展现的是现代社会的融入者、新时代的“娘子军”形象;在家庭层面,展现的是大家族的纽带、小家庭的主力形象,在个人层面,通过短视频展现农村文明风貌、传递乡土情怀,并获得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当代女性犯罪案件频发的一个直接诱因便是其在情感、家庭问题上出了“状况”。本篇报道里的三位女“主角”,原本家庭美满、工作出色、事业顺畅,在单位、在社会都是受人尊重和羡慕的人物,然而,一时情感迷失,由背叛爱情、家庭一步步走上了背叛组织、法律的“不归路”,落了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的结局。她们在囹圄中悔恨的泪水警示我们:作为当代人,特别是女性,惟有守好自己的情感防线和道德堤坝,才能保住来之不易的幸福和安宁。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走出家门去工作。妇女就业成为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她们被称为“半边天”。 但是,女人毕竟不是男人,她们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途还得回家生孩子。她们天然的性格里面还有扮演家庭主妇的传统冲动。于是在50年后,人们蓦然发现,中国女性仍然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门槛边徘徊走到社会后想回家,回到家后又想回归社会。 前几年,一些女人有钱后很快辞去工作恨不能插翅飞回温暖的家。当时,颇受那些还在职场上拼死拼活的女人的艳羡。而短短几年后,这些所谓的“全职太太”开始躁动不安了。她们有钱了,有闲了,但没有了幸福。习惯了朝九晚五上班生活的她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走出家门去工作。妇女就业成为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她们被称为“半边天”。 但是,女人毕竟不是男人,她们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途还得回家生孩子。她们天然的性格里面还有扮演家庭主妇的传统冲动。于是在50年后,人们蓦然发现,中国女性仍然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门槛边徘徊走到社会后想回家,回到家后又想回归社会。 前几年,一些女人有钱后很快辞去工作恨不能插翅飞回温暖的家。当时,颇受那些还在职场上拼死拼活的女人的艳羡。而短短几年后,这些所谓的“全职太太”开始躁动不安了。她们有钱了,有闲了,但没有了幸福。习惯了朝九晚五上班生活的她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别”通过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性别的区分,强调了性别的社会建构性。《申报》作为上海近代发行最久、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报刊,其中对“3B原则”中的美女形象运用也使其成为商业报刊经营的成功典范。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经典,且深入人心,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消费文化,也实现了对于女性这一社会性别的建构。通过长期的熏陶与浸染,画报女性的形象得以固定,完成了一种消费文化下的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