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德生 《青年记者》2012,(20):121-122
深度报道是近年来新闻界流行的报道样式,指系统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报道方式.深度报道源于西方,是报纸和新闻杂志为应对广播、电视的冲击而推出的.  相似文献   

2.
当今新闻界,健康、正确、积极的舆论仍占主导地位,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置疑。但在一部分报纸的副刊及娱乐新闻版上,低俗炒作某一新闻事件或人物  相似文献   

3.
林克勤 《新闻界》2005,(2):103-105
在西方新闻界中,所谓的不可预见性报道包括交通事故、火灾、游行示威、灾难等突发性事件报道,以及在新闻教科书上争议颇多的人情味报道。在地方性报纸中交通事故和火灾报道比较多见。据一家剪报公司在1997年的一次调查,事故和灾难性报道比其他的新闻由头能带来更多的报纸发行量,体育新闻排在第二位,经济和犯罪报道排在第三位。按业界人士的观点,事情的后果越严重,报道引起的关注和反响就越大。西方的地方报纸往往喜欢报道事故和火灾,  相似文献   

4.
汤茹悦 《新闻实践》2009,(11):77-77
媒体报道策划一般往往局限于总编辑对报纸的总体策划、编辑对分管版面的策划,而当今策划已经前移到记者对读者的调查、事件采访和报道。应该看到,“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在新闻界尚有争论,持反对意见者认为:由记者参与策划设计,促成事件发生并予以报道,是先有记者行为,后有事实报道模式,存在主观臆断的嫌疑,并认为对新闻事件作为策划对象,混淆了商业活动和新闻活动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报纸新闻与电视新闻的相同点第一,报纸新闻与电视新闻同属新闻,都是当前事件的报道。电视与报纸都负有及时报道当前大事和评述时政的任务。第二,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都是通过采集报道的方法来报告当前事件,即真实地描述事件现场目击者耳闻目睹的事实。第三,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的报道同样都是由专业机构的人员撰写的,他们的职业就是采访新闻。第四,报纸新闻和电视新  相似文献   

6.
美国新闻界极为重视我六中全会的召开,报纸、通讯社、电台均迅速地加以报道。《纽约时报》是美国主要报纸之一,在美国和国际有较大影响。该报十分重视这一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显著地、连续地报道了六中全会决议和胡耀邦主席讲话。现将《纽约时报》的报道和版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从这一期起,笔者拟借《国际新闻界》一角,对日本报纸的报道艺术作一初步探讨,为我国新闻界提供一点参考性的材料。日本报纸从《横浜每日新闻》(日本第一张近代报纸,1871年创刊)算起,有一百多年历史。它的商业性新闻的确立——从机构到办报思想作为资本主义企业明确下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1950起,日本新闻进入激烈竞争时代,在发行量、技术手段、报道内容和报道方法上,都有惊人的发展,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日本报纸很重视传播效果,在长期的报道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报道手法。不问效果的报道是没有意义的。任何性质的报纸都需要研究传播方式,以便使读者乐于接受。本文拟着重做一些报道方法上的探究。它们既包括版面特点,也包括成品问世之前的“制作功夫”——第一线记者采访写作方面的用心。不知能否达到目的,期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8.
深度报道的崛起除了时代背景与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外,也是报纸上“平面报道”发展到极端的产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的报道中,大多是终结式、孤立式、概念式的“平面报道”。“平面报道”对新闻事件采  相似文献   

9.
模块式报道方式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块式报道是对单一和分散式新闻报道的有机组合,为报纸创新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研究者指出。模块式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新近几年才出现的,它往往以某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为报道契机,其构件通常包括:新闻叙述、背景介绍、资料链接、权威点评等,操作时可依据新闻的具体情况灵活分项和有机组装。  相似文献   

10.
魏超 《当代传播》2003,(4):85-85,88
“亲历式”报道,在国外较多地被称为“个人经历报道”。这种体裁,或者是记者直接参与某一事件,或者是记者亲身经历某一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且把自身直接参与其事的亲身经历写进报道中去,用以吸引读者,说服读者和感染读者。它要求记者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亲临事件发生现场,通过观察、询问、感受来构思主题,描述新闻事件的经过、发展。近几年来这种报道方式在我国新闻界逐渐流行起来,许  相似文献   

11.
现场新闻是作者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掌握第一手材料后采写的一种具有可信性、可读性、趣味性、生动性、直观性和感染性的新闻,读后能叫人感到亲切、轻松和愉快。这种新闻有的报纸把它叫做“现场实录”,有的叫“现场见闻”,有的叫“目击式新闻”,也有的叫“脚板新闻”。它是近年来新闻改革中新闻界创造出来的一种有别于一般新闻的一种独特的新闻文体。它一出现就受到新闻界的青睐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首都新闻界开展“现场短新闻”有奖  相似文献   

12.
朱文博 《当代传播》2021,(1):105-108,112
本文针对“廖君事件”,围绕新闻与真相、记者的责任、用事实说话、大记者与小记者等舆论争议激烈的新闻理论与伦理规范问题,基于对记者廖君疫情期间331篇文字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进行历史探究与理论阐释。研究发现,廖君不仅在疫情初期的报道中符合专业的操作规范与职业要求,而且在后续数百篇的报道中体现出了一名人民记者的责任担当。事件背后反映出当下新闻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缺位。因此,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切实维护广大人民记者的职业尊严,是当今新闻界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闻界发表了好些探讨非事件性新闻的文章。涉及非事件性新闻是不是新闻,它的特点、地位、作用和写作上的弊病、改革方向等等。多数文章认为,非事件性新闻同事件性新闻一样,都是新闻。这种新闻在我国报纸中占有重要地位。据黑龙江省新闻研究班第二期调查,黑龙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都市报都是靠社会新闻打天下,不太注重对重大题材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报道的策划,报纸给人没"重量"、缺乏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感觉.作为青岛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半岛都市报要不要秉持一种不同于其他都市报的社会责任感?答案是肯定的.半岛都市报以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见证大时代--改革开放30周年回眸"为契机,尝试突破既定模式,改革创新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使"历史事件"成了报纸的亮点,大大提高了重大历史事件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科普文章在报纸上占有一席之地。鲜明的新鲜性是报纸科普文章区别于期刊科普文章及科普书籍的主要特点。报纸科普文章的新闻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事件性。报纸往往结合新闻事件宣传科技知识。在报道重要新闻事件的同时,配发科普稿件。如1987年我国科技界在超导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各大报纷纷报道了这一成果,同时配发了有关超导的科普文章,很受读者欢迎。如果不报道这一新闻事件,单发有关超导的科普文章,就很难引起读者注意。另外,报上的科普文章,一  相似文献   

16.
在香港的报纸上,社会新闻(突发新闻)占有重要席位,并且讲求“第一报道”、“独家新闻”,其发布速度也是令人惊叹的。在港访问期间,我们发现香港新闻界有一支特殊的记者队伍一突发记者。突发记者,顾名思义“突发”就是突然发生的新闻。按香港的新闻界定主要包括有关罪案及意外的新闻。例如谋杀、绑架、枪战、行劫、车祸、撞船、反走私等事件。那么,突发记者就是报道这些突发新闻。按大陆的界定叫做社会新闻。香港各报馆一般都设有突发记者组或突发记者部  相似文献   

17.
现场新闻是作者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掌握第一手材料后采写的一种具有可信性、可读性、趣味性、生动性、直观性和感染性的新闻,读后能叫人感到亲切、轻松和愉快。这种新闻有的报纸把它叫做“现场实录”,有的叫“现场见闻”,有的叫“目击式新闻”,也有的叫“脚板新闻”。它是近年来新闻改革中新闻界创造出来的一种有别于一般新闻的一种独特的新闻文体。它一出现就受到新闻界的青睐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首都新闻界开展“现场短新闻”有奖征文之后,把现场新闻的创作推向了高潮。现在不仅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新闻界来说,“深度报道”这一名词并不陌生。自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后,虽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却活跃了我国新闻界的思维,推动了我国新闻人对传统的报道形式进行反思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度报道在报纸新闻中已占相当数量,并诞生了一批激动人心、永垂史册的优秀作品以及具有现代新闻意识的记者。从90年代开始,深度报道继在报纸上取得巨大成就后,又开始向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大举进军,一批有影响的电视深度报道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先后涌现,堪称中国新闻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新闻业“客观性法则”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美国新闻界长期的业务实践中,“客观性法则”无疑是一种举足轻重的报道方针。作为美国新闻界长期标榜的信条,它早已不单是操作性的报道方式,而从实践中抽象出来,成为曾被认为是“发展于美国、奉献于世界”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由于这种立意甚高的价值观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对其发展过程作一历史回顾,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一、19世纪30年代以前:“报道事实”的新闻标准在政党纷争中沦丧 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发端之初的美国报纸是人们获取来自田园消息的重要渠道,尽量准确地提供事实是报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日子,一些报纸围绕“马丁事件”作了不少文章。从学术讨论的角度看,人们倾向于这么一种意见:需要造就一种比较融洽的气氛,一种此较宽松的舆论环境。报纸本应为造就这种气氛和环境作出努力,然而很遗憾,“马丁事件”之所以成为“事件”,却与我们新闻界不无关系。违背事实作报道,是一个原因。事情是由国外的新闻机构引起的。马丁的文章《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转变》,早在1985年11月2日就发表在《工人日报》上,《北京周报》作了转载。可是日本时事通讯社在电讯报道中,却把马丁的原文意思歪曲了。马丁在文章中只是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任务”,在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经济问题时,“在《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