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生态学观点研究技术演化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文章借鉴自然界生物间生态关系探讨图书馆技术生态内涵。根据数字图书馆技术生态特征,指出技术演化不仅是单项技术性能随时间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技术与技术、技术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并探讨数字图书馆技术生态协同演化机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统计发现CSSCI和WoS中近十年数字图书馆主题的文献数量不断减少,假设这一现象和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发展情况相关。以CiteSpace为工具,分别对CSSCI及WoS文献进行高频词、主题聚类及突变词分析,比较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热点、主题演化情况等,分析结果基本验证文献数量减少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3.
朱晖 《图书馆学刊》2019,(11):13-17
从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社群种类出发,研究了读者、馆员等常见社群的特点,从服务质量、内部管理等方面分析了社群对数字图书馆的作用,从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社群功能设计、技术实现和模块架构3个方面研究了社群结构及其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档案学学科主题快速发展变化的背景下,分析一定时间国内档案学的主题结构及演化状况,梳理国内档案学科近20年来的发展脉络。获取1998-2017年间档案学核心期刊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共现关系分时段构建主题网络,展现不同时期档案学的主题结构;根据相似度判断主题之间的演化情况,勾勒出档案学科研究内容的动态变化。根据主题的演化情况得出7条演化路径并归纳出演化的规律;引发学科主题变化的原因有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形态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等;预测未来数字档案、档案文化、档案公共服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整合等仍是学科的研究重点,更加重视面向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与其他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跨学科范围越来越广泛。研究结果有利于档案学领域学者把握学科的发展脉络,更好地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其中信用问题尤为突出。在演化博弈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大群体之间的复制动态演化博弈模型, 并通过分析不同情况下演化稳定策略(ESS)的变化情况, 为交易平台进一步改善交易质量、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运用协同学不稳定性原理、序参量原理和役使原理分析数字图书馆的演化过程,指出资源、技术与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演化的三个序参量,三者之间通过协同与竞争主宰数字图书馆演化;依据数字图书馆演化的内在机制与规律性分析数字图书馆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宫平 《图书馆论坛》2023,(1):140-146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迭代进化的过程,其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和宝贵的建设经验,回顾数字图书馆实践探索能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借鉴。文章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背景、系统功能设计、内容组织、人才培养等问题,访谈李东来馆长,还原数字图书馆初期建设情景,记录图书馆技术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8.
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演化,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并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社会性别的融合现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着力从媒介技术的演化增强了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使不同社会性别之间隔离"场景"的最小化,促使了崭新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与共享三方面来探讨媒介技术的演化对社会性别融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基于主题关联相似度揭示主题汇聚及变异过程,识别学科交叉主题及交叉模式,归纳学科主题的演化趋势及演化路径模式。[方法/过程] 获取情报学学科科研论文的高频主题词,构造主题词共词矩阵,利用网络社区演化分析工具生成学科主题演化网络图,结合指标数据对学科主题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总体上看,情报学学科的研究主题虽然在反复地变化,但核心主题一直存在;扩张、收缩和合并是研究主题最普遍的变化态势,分裂现象较少,产生和消亡现象存在;有3条特定社区演化轨迹清晰地贯穿始终,活跃度相对稳定,反映了3类核心研究主题;3类核心研究主题的演化路径呈现出升华吸纳、共融迭新和辐射推进3种演化模式。研究结果显示,基于主题关联学科主题演化路径的多模式识别方法既能从宏观层面呈现学科主题演化形式,也能从微观层面分析学科主题交叉模式,结合二者可揭示学科主题的继承或创新,预测学科交叉主题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从数字图书馆到Cyberinfrastructu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开放的、非线性的、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当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持和引导。在对数字图书馆10多年来发展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从数字图书馆的资源运作模式、典型环境、内部体系结构的变迁三个方面对于数字图书馆持续运作的驱动力、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将“信息生态”特性引入数字图书馆基础理论,从整体上提出数字图书馆的特征和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理论图书馆学视野中的数字图书馆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数字图书馆的研发大大地改变了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的走向。从理论图书馆学角度看 ,数字图书馆研发具有重大意义 ,它有可能创造一种全新的图书馆形态 ,坚定了图书馆人寻求新发展的信心。数字图书馆为理论图书馆学带来了生机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the library at BT Labs is working on building a digital library of technical information for its users. The paper will explain how the library changed its direction from providing conventional library services centered around a large library collection toward becoming a networked library reaching out to its users' desktops. In particular, the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process by which electronic journals were added to the collection and how they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digital library.  相似文献   

13.
数字图书馆是顺应时代需求的产物,其基本职能和属性,即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的功能并未发生改变,但作为社会公共信息文化基础设施,数字图书馆充分实现和发展了其社会职能,不但是信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更是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数字图书馆,对于数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调查刊载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的期刊以及发表相关论文的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运用词频分析法对数字图书馆研究主题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2000年以前,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处于自动化、网络化建设阶段;2000年后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重点开始转移,信息服务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重点,资源共享、检索技术、元数据、知识产权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5.
数字时代人们的阅读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微博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形式。文章通过对微博的用户、内容、粉丝,进行量化分析,归纳了微博在图书馆数字阅读发展中体现出来的特征、作用和意义,并提出改进措施,使之更好地为图书馆服务。  相似文献   

16.
浅谈图书馆用户服务的泛在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洁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30(3):77-78,87
泛在图书馆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是一种图书馆形态。随着数字技术和泛在智能技术的发展,用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用户服务也要进行转变,扩展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延伸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手段,提高馆员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了转变,个性化知识服务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流。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的变化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专业知识技能上,都对馆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应转变管理理念,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馆员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革命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丰富了图书馆馆藏的资源类型,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读者服务策略。文章以广州图书馆数字资源导读服务为例,阐述数字资源导读服务的使用价值,深入研究数字资源导读系统技术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9.
2009年CNKI正式推出了三特刊,三特刊的出版改变了传统数字出版行业中资源共享的局面,对图书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分析数字期刊独立版权的新格局出发,阐述了其对图书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普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纸质图书价格持续走高的背景下,公众阅读方式悄悄发生改变,数字阅读开始逐渐普及。面对数字阅读的兴起,图书馆应"随需而变",建立完善的"数字阅读"体系,做好阅读平台建设、数字资源建设、读者信息获取能力及馆员导读能力培养工作,为读者营造良好的数字阅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