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出版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共生于著作权法内,但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逻辑上的悖论.出版中的修改是否会侵犯作品完整权,法院的裁判也并非一以贯之.从规范目的来分析,出版者行使修改权具有正当性,其与法律保护作品完整权之目的并非全然不可调和.作者对出版者的修改有一定的容忍义务,保护作品完整权可以被出版修改权所修正,但是出版者的修改必须要恪守合理的尺度.通过对出版中的编辑工作的类型化处理,能有效化解出版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7,(8):95-100
网络奇才谷阿莫创作的"X分钟带你看完电影"系列受到追捧,但被影视公司指责侵犯著作权。在美国判例法下戏仿作品具有模仿和评论原作品的特征,该系列符合戏仿作品的定义。就中国法院的实践来看,该系列涉嫌侵犯改编权,且在采用主观主义的情况下涉嫌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因为戏仿作品的特殊性,合理使用原则需要进行相应调整。较高的转换性使用程度允许该系列具有商业目的,对原作品的使用没有超过唤起受众对于原作品的记忆的程度,该系列对于原作品的市场也没有造成不利影响,但对改编作品的潜在市场的影响存在疑问。  相似文献   

3.
网络作品著作权特点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网络作品,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作品,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形式,但它具有著作权法上作品的构成要件,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文章着重分析了网络作品著作权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的修订草案删去了现行著作权法第三十四条。参照现实,该条文的功能是编辑出版过程中必备环节的保障,应予维持。依据法理,该条文的内容不宜保留在规定排他性出版者权的章节中,应予修改。通过分析编辑修改权条款的内容与保护作品完整权之间的关系可知,对作品文字性的修改实为对保护作品完整权的限制,也是判断是否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的标准。因此,修订草案可将编辑对作品文字性修改的权益规定在"权利的限制"中,以解决现实与理论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修改权是指作者有权自己修改或授权他人修改自己作品的权利。保护作品完整权是指作者有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所谓歪曲,是指曲解作品原意,破坏作品表达方式的行为;篡改是指擅自增补、删除  相似文献   

6.
编辑如何用好作品修改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图书修改权的性质与编辑职责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而著作权就包括作品的修改权以及保护作品完整权.因此,从法理上来说,作为不同于作者的主体,编辑并没有对作品进行修改的权利. 但在现实中,所有图书都是经过编辑加工即修改后才出版的.编辑具有从政治、思想、科学甚至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审查的职责,一旦发现作品中的问题,编辑就有责任指出来,提出修改方案.这样,版权保护与编辑加工活动之间就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网络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视角,分析了戏仿作品的构成要件以及网络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合理性,借鉴了国外法律的相关规定,对戏仿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一些立法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著作权司法实践中,在保护作品完整权方面采用侵权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上未能统一.本文以《伯尔尼公约》为依据,对陈世清一案及相关判例进行了学理分析,认为在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适宜采用客观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孤儿作品     
孤儿作品指实际上已经不会再出版,不太可能找到原版权持有人的作品。取自孤儿孤苦无依且乏人重视的概念。孤儿作品及其造成的争议,常对国际知识产权关注者造成困扰。其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复制或发布孤儿作品"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0.
戴哲 《编辑之友》2016,(5):89-94
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中,首次在《著作权法》中规定了作品的概念,该作品的概念包含了“独创性”“固定”要件和智力成果3个基本要素.然而,“独创性”中的“独立创作”在逻辑上是一个表示关系的范畴;“固定”要件体现的是作品与载体之间的关系,这两个要素都无法描述作品的客观性质;并且,使用智力成果作为作品的属概念显得过于笼统和抽象,该要素甚至可以包含思想,因此,这三个要素都未能展现作品的本质属性.为了重构作品的概念,应当将著作权法上的作品定义为:“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创造性的表达”,为了厘清作品与“独创性”“固定”间的逻辑内涵,应规定“著作权法保护已经固定在有形载体上并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试论数字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颜祥林  张雅希 《情报学报》2000,19(2):143-148
作为信息社会发展原动力的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导致了一系列数字作品的出现 ,进而给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带来若干新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了信息产业界最为关注的部分数字作品 (计算机软件、数据库、多媒体作品等 )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学术著作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产品。在网络和数字化条件下,学术著作的评价面临新的变革。文章在阐 述学术著作及其重要特性和评价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论述目前学术著作评价的一般做法和评价标准,展望未来学术著 作评价发展的趋势。论文通过对学术著作评价的相关研究,为写作者、阅读者和相关机构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文芳 《出版科学》2011,19(6):55-58
从最初的学科理论介绍到以概念阐释和问题研究为主要内容,中国大陆出版的传播学译著对推动传播学科的发展,启发传播学研究的新视角、新路径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译著的质量也影响着读者对原著思想观点的准确把握,应该引起编译出版方以及读者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4.
姚岚秋 《国际新闻界》2012,(1):67-72,81
在著作权法上,电视节目以法定许可的方式传播音乐作品,涉及事后付酬的问题。首先,在播放录音制品付酬的方面,应当明确播放录音制品形式音乐作品的具体情形和边界;其次,在播放非录音制品形式的音乐作品付酬方面,应当界定影视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及广播组织播放影视作品中音乐行为的法律属性,以明确广播组织是否承担付酬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通过梳理我国学术代表作评价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脉络,厘清当前研究方向,归纳总结相关研究的特点,为学术代表作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在广泛深入阅读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内涵、特征规律、遴选标准、评价方法、实践应用5个方面较为详尽地梳理国内学术代表作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研究现状,并进行总结与展望。[结果/结论]国内学术代表作评价研究涉及多个层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目前研究重点是代表作的评价方法,尚未形成统一的代表作评价方法,且实证研究较少。未来研究中应该加强分类评价、信息化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更加注重学术成果本身的质量,构建基于文本内容和引文网络两个层面的学术代表作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中图法》(第四版)A大类有许多共性区分的类目,可以将这些类目集中起来,与原“专题汇编”复分的类目合在一起,编制一个“著作复分表”。根据修订后的类目表作试分,在A大类编制“著作复分表”和对原表所作相应的修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通过对美国孤儿作品版权立法进程的分析,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为我国孤儿作品的研究与立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从利益平衡理念、历史演进、利益博弈及路径选择等方面系统梳理美国孤儿作品版权立法的状况,分析其版权立法的特点。[结果/结论]孤儿作品立法应围绕权利许可而展开,基于利益衡平理念,丰富合理使用的制度内涵,实现“勤勉查找”之主观标准客观化,将孤儿作品纳入集体管理制度的管理范围并引入延伸性集体许可制度,以期实现著作权制度所不懈追求的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8.
在某些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译作中,存在沿用原著错误、语义模糊、术语歧义等瑕疵,可细读原著加以纠正。对读译作与原著,有益于充分理解原著的内涵,并更好地体会译者的匠心。  相似文献   

19.
书籍的危机在过去主要表现为书籍被毁,现在更多的是书籍泛滥。文章揭示了中国文学经典和汉译外国文学经典"穷凶极恶"的重复出版现状及其图书采访工作面临的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之鼎集著书、藏书、刊书于一身;所辑刊的《宜秋馆汇刻宋人集》四编筹划细致长远,操作有条不紊,时间相逾十余载,总数达六十来种,对保存宋集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虽略有不足之处,但在版本选择、文字校勘、资料辑佚和目次编排上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