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本文为作者发表于本刊2007年第5期的<"自然"论的文艺美学观>一文的续篇,讨论"自然"论美学观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理论中作品美学思想方面的影响.了解这方面的影响,对当代艺术创作中克服片面的"炫技"倾向和矫揉造作之弊,应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杨鑫月 《今传媒》2016,(11):117-118
在现代设计作品中,一些平面设计作品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颇深,得传统水墨画之精髓,撷传统艺术之神韵,这恰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思想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留白蕴含了东方哲学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艺术家表达构思立意并创造意境的需要.古人对"留白"的探讨与研究对现在平面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平面设计中的"留白"探寻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以此来研究民族审美取向对平面设计的影响,达到了解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接受美学无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以接受美学"文本未定性"及"期待视野"为研究视角,考察了新华社近5年来"两会"对外报道模式的发展变化.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思想对新闻话语、报道基调、议题设置以读者为着眼点的校正,确保了对外报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并对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曹嘉伟 《兰台世界》2007,(16):48-49
本文通过对庄子"以大为美"的美学思想的探讨,揭示庄子所崇尚的"大美"之所在,以及这种"大美"思想对中国后世美学思想、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其在美学上得以实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的翻译美学观,特别是其"化境"思想深植于中国翻译美学实践之中,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传统翻译美学的思想,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互译有着理论及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学术文化史上,美学两度成为显学,这是很值得思考和总结的现象。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波及面之广、论争之激烈以及背景之复杂,都是极其罕见的。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孤军“笔战群儒”的朱光潜不甘而无奈地以“反省”的姿态(其发表长篇名文《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从自己思想演进的历程、时代,阶级的根源,谈到“静穆”美学观对“人民革命事  相似文献   

7.
一、"文责"的偏颇 "文责自负"是多年以来出版人、作者和读者常用于概括作品责任的一句术语.特别是在我国著作权法颁布以后,社会各界愈发重视尊重作者的创作权益,一些人便以为"文责"真的是作者"自负"了.文责,<现代汉语词典>如是说:是"作者对文章内容的正确性以及在读者中发生的作用所应负的责任.""文责自负",简而言之,是文章的作者对其内容负有责任.这一普遍的认知,其实是源于一种朴素的创作思想.作品是作者依据自己的意愿创作的,作品内容表达的是作者的创作思想、创作情感和创作意图,责任和义务当然应该由作者负责.这便是"作者主责论"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中国纪录片在对待人与自然、环境问题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在2000年左右,其创作理念受到了生态美学的明显影响,实现了从"征服自然"到"亲近自然"的重大转变."征服自然"的创作理念直接表征着中国社会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美学思潮。所谓"接受美学方法",就是从读者与作品的相互关系中研究文学作品接受过程的一种方法。新闻传播学中的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纸、杂志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等。  相似文献   

10.
三论"双校"     
两年前,我写了一篇<"双校"论百句韵言>,发表于本刊1999年第3期;一年前,我又写了一篇<再论"双校">,发表于本刊2000年第5期.今天,比起一年前,出版界的形势和我对"双校"的认识,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于是我才写了这篇<三论"双校">.亟盼出版界及关注编校事业的同志们予以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嘉莉妹妹》与中国读者的视界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芳 《青年记者》2016,(5):58-59
根据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的观点,文学创作的最终完成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实现的.文学创作是作者与读者共同构建的循环过程,二者通过作品被连接成一个整体.文学作品的价值受到与读者和作品相关的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借助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文本召唤结构理论分析《嘉莉妹妹》这部小说在当代中国被接受的原因,以及在接受过程中读者对作品的二次创作.  相似文献   

12.
对于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我有一个"论",叫做"一重三有"."一重"是重人格;"三有"是有作品,有理论,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崇高"的分析是康德美学体系中的重要方面,他关于崇高的观点既反映出浪漫主义时期的整体审美特征[1],也对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很多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都受到了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霍桑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著名小说《红字》中充满着"压抑"、"恐惧"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心产生强烈的崇高感,尤其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作为一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者以及父权社会里的反抗者和受害者,这些形象赋予了她崇高的美学特征。本文试以康德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的美学理论对海丝特的崇高形象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薄立伟 《新闻传播》2010,(3):102-102
接受美学,又称为接受理论。主要创始人有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姚斯和伊瑟尔等人。接受美学从读者与作品的关系来研究文学,是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由于接受美学带来的是一种视角的转变,给很多学科带来了新鲜的研究视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文责自负"的误区 在作者撰写作品和出版部门出版的过程中,常有人用"文责自负"来概括作品的责任.何谓"文责自负"?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作者对文章内容的正确性以及在读者中发生的作用所应负的责任."可见,"文责"一般是要作者"自负".这一普遍的认知,实际导致了"作者主责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周睿 《图书馆论坛》1998,(2):15-15,55
1接受美学的启发本世纪70年代以来,接受美学逐渐风靡世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理论潮流,它发源于联邦德国,而后传向欧洲大陆和英美诸国,远及日本,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8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工作者也开始逐步介绍这一理论,在文学美学界引起了普遍关注。作为图书馆学界,是如何与文学美学界的接受理论产生关联的呢?这个跨越的桥梁和联接点就是二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读者。接受美学的两位创始人,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他们建设接受理论的出发点是:坚持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本文…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湖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彭国元的《行走的思想——涉媒"论"类作品选》近期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作者从事新闻工作25年来所发表的有关媒体的"论"类作品130多篇,或论述,或点评,篇幅长短不一,文体亦不尽一致。全书分  相似文献   

18.
著作权法律环境下图书馆"合理使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认为著作权法律环境下图书馆的"合理使用"范围大致包括为满足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的目的而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学校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目的而翻译或少量复制作品;为国家机关执行公务而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图书馆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而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等.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先生与弘一大师,一位是美学大师,一位是有道高僧,两人的一面之缘却使前者对后者每每提及,所以探索其中两人的精神之交,对明晰光潜先生美学观中的佛教思想影响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新闻无学论"的辨析及反思>一书,是由唐远清的博士论文整理出版的.书中,庸博士提到自己做此研究的目的在于:"我们不应容忍新闻'有学'还是'无学'的疑问和争论持续下去,有必要对流传近百年的形形色色的'新闻无学论'进行一次理直气壮的系统梳理、深入辨析和辨正厘清,对新闻'有学'还是'无学'进行一次正本清源、平息纷争、彻底了结."①但笔者拜读完唐博士的作品之后,产生了深深的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