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晓芳 《传媒观察》2013,(11):45-47
媒介融合对媒体广告代理公司的经营模式产生了裂变式的影响,本文从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资源配置、经营战略、运营方式三个核心要素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旧媒体投放、价格优势、广告组合方式和媒体广告代理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以佐证媒介融合对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2.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此环境下,电视媒体广告经营也积极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方向主要为公司化与资本化。在针对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进行优化和组合、充分发挥各种媒体资源优势的媒介融合趋势下,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进一步探讨电视广告经营改革模式,确保电视媒体广告获得一个良好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3.
媒介融合时代中国出版业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技术必然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当然也包括出版业。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出版业从理念到战略选择都会面临变革,同时也将在媒介融合时代获得新的发展契机。本文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在媒介融合时代形成的新的传播形态,这些新的传播形态将会塑造新的出版业。媒介融合时代中国出版业具有三种可能的战略选择:内容创新战略、渠道创新战略、全媒介整合战略;国家需要转变传统的出版规制理念和方式,为出版业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所进行的战略选择提供体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经营性专刊的创办是县级媒体广告经营创新的模式之一。本文以浙江象山新闻中心《今日象山》的经营性专刊《休闲象山》周刊、《教育周刊》、《房产周刊》等为例,从专刊的定位、资源的整合、选题的策划、活动的拓展和媒介的融合等方面谈谈经营性专刊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也促进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融合时代,新闻的产生、管理等方式也发生了转变。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时代到来,并对新闻的生产、经营、管理产生着较大的影响。本文从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生产经营管理的转变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媒介融合的优势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下,媒体技术、媒体终端的性能不断提升,传统媒体与  相似文献   

6.
金诚 《传媒》2004,(8):54-55
广告对于媒体来说,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时下,媒体的广告经营已纳入媒介的整体发展战略,处于十分显著和重要的地位.媒体广告经营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媒体本身的定位、发行量、传播的影响力等;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媒体自身素质、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当今媒体广告,特别是同城媒体广告竞争日益加剧的时候,媒体广告人需要有冷静的头脑,有过人的本领,才能在竞争中胜人一筹,领先一步.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除媒体广告经营的"常规动作"外,我们必须还有更多的"自选动作".售前服务,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超前的意识,就是一个较好的"自选动作"之一.  相似文献   

7.
陶喜红 《编辑之友》2013,(7):40-42,51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我国互联网媒体广告行业集中度较高,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少数互联网媒体在广告经营中具有较大的垄断力量。近年来,互联网媒体广告行业集中度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发展过程。总体来看,市场中的垄断力量有所降低,竞争更趋激烈。为优化互联网广告行业结构,可以采取扶持优势媒体、建立互联网媒体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推动媒介融合等方法实现互联网媒体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8.
媒介集团进行多角化经营的三种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满屯 《声屏世界》2003,(10):38-39
所谓多角化经营、多种经营或者多样经营,其实是一回事,为了方便阐明观点,本文把它们统称为多角化经营。关于多角化经营,经济界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模式。媒介集团在中国是后起之秀,尽管其产业的属性已经不再争论,尽管也进行了多角化的经营,也采取了一定的多角化的战略模式。但是由于现有的多角化战略模式更多的受到了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影响,并不能很好的与媒介集团的实际相吻合。所以有必要结合媒介集团的实际,从媒介集团实施多角化经营的角度,对于多角化战略模式进行分类认识。三种模式的由来由于观察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关于多角化经营…  相似文献   

9.
媒体融合乃大势所趋,各类新兴音频平台正在抢占广播媒体的广告市场份额.如何在融合转型阶段发挥广播媒体优势,重新获得更高的广告流量收益,成为当前广播媒体广告经营的重要课题.为此,结合广播媒体广告经营特点,探讨融合时代下广播媒体广告经营困局,同时提出了融合转型下广播广告经营增收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密苏里新闻学院在全球开创了诸多人才培养方式的先河.“从做中学”是密苏里新闻学院长久以来采用的教育模式.这一实践教学模式历来为中西方众多新闻院校所推崇.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现象不仅影响着当今的媒介经营,更影响着当前新闻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视网融合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影响力评估体系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三网融合中的重要一环,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互动和融合,将促使电视业发生巨大变革.视网融合不仅推动新的媒介形态出现,还促进了节目内容、营销模式、产业链等经营业务层面的融合.本文立足视网融合的媒介环境,从电视媒介的变化对受众收视习惯的影响、传播方式改变带来受众主体性的增加、节目多渠道播出对受众参与方式的影响、以及电视和互联网之间媒介议程相互设王等角度,分析视网融合给电视节目影响力带来的变化,结合传统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弊端,探讨在视网融合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节目影响力评价体系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显军 《新闻窗》2011,(1):76-77
我国广播媒体的广告经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自营阶段。媒体广告经营主要由自己的营销队伍来完成,由于营销实力的局限,广告市场的开发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自营与公司代理混合经营阶段。这一阶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新的媒介技术正在重塑媒介市场版图,期刊业市场在资本、技术和体制三重力量作用下,带动了传统媒体与数字新媒体之间整合、分化和裂变,带来了期刊业经营三大变化:一、信息传播功能与商业经营功能的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与相互贯通;二、经营定位由传统"高端定位"向更加注重"长尾理论"模式转变;三、信息传播呈现出鼓励分享的"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确立新的媒介生态媒介发展战略的三个根本问题,并对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报纸分类广告代理公司是媒体广告代理公司的一种类型,它是代理报纸分类广告经营活动的专业广告代理公司。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在对广告代理市场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代理公司的市场定位、定价策略等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体系以及信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升,目前已经步入了多媒体信息时代。借助互联网、通信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来提升新闻传播的多样性,促使新闻内容更为丰富,立体化程度更高。在不同的媒介进行相互融合的大背景环境下,传统形式的新闻写作模式如今无法满足多元化的需求,所以,对新闻写作模式予以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媒介融合对新闻写作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简单介绍,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写作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索,从而更好地满足大众多元化的需求,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刘玉雅 《传媒》2015,(13):66-67
近年来,自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以用户之间极强的互动性和密切的关联性特征对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基于信息情景理论,对自媒体广告的媒介特性、情境变化,以及角色转换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未来广告传播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电视媒介多元化经营探析》一文,针对当前我国电视媒介经营模式单一,获利方式较少的现状提出了“多元化经营”的观点。文章从“我国电视媒介经营现状”、“国外电视媒介经营模式”,“电视媒介经营模式分析”,“对电视媒介经营的再思考”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随着媒介科技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在数字信息技术的革新驱动下,"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领域的发展潮流.本文立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推进媒介融合发展、 深化媒体转型之路,从它在内容、渠道、用户、平台、品牌、经营和管理七个方面的融合,全面阐释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传统纸媒的经营模式和运营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数字时代广大受众对传媒的多样化需求.纵观国际传媒产业中,全球知名传媒企业都不遗余力地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了数字时代的发展战略,与新媒体进行合作,寻求新的发展空间.随着传统媒体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传媒产业的经营将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间的合作日趋增多,融合程度不断深入,经营理念不断更新.对于基于传统纸媒起步的传媒企业来说,数字化时代的重要任务无疑是保持受众对媒介产品的忠诚,维护媒介品牌影响力,提升媒介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受众对媒介消费的重叠度在提高,跨媒介融合发展是适合受众消费习惯变化的必然趋势,构建跨媒体产业链条和跨媒体经营是主流电视媒体面向未来的经营战略方向。从今年4月份刚刚发布的2010年广告经营数额来看,实际上去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