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日常生活和贸易中,质量按习惯仍可称作重量,但在科学技术中不应赞成这种习惯.这是国家标准的要求.笔者抽查了一些核心期刊发现,使用体重情况普遍存在.例如:"健康家兔30只,体重1.9~2.5kg……";"5号羊1998年2月5日产下一雌性死胎,胎重2.1kg……";"昆明种小鼠85只(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雌雄各半),体重(22.0±10.71)g……";等等.此外,笔者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即CBMdisc)和<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cn)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在前者中使用"体重"5737篇,占95.22%;"体质量"501篇,占8.32%("体重"和"体质量"兼用213篇,占3.54%;仅用"体质量"一词288篇,占4.78%).在后者中依次为76417(95.75%)、3535(4.43%)、141(0.18%)、3394(4.25%)篇.  相似文献   

2.
统计分析文献题名中某些词或符号的使用情况,可了解学科间的关系、知识扩散规律及科学家的行为."基于"一词在中文学术文献题名中普遍使用,针对这一现象,统计分析了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题名使用"基于"一词的文献数量及所占比例的变化规律;以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物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社会学四个学科为例分析了"基于"一词使用的学科差异,并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例统计了文献题名中"基于"的对象词.结果发现"基于"一词的使用呈现S型逻辑增长,目前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增长仍然迅速;"基于"一词的使用与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和对其他学科知识技术的借鉴能力相关,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学科使用"基于"一词最普遍;图书馆学情报学"基于"较多的对象词有本体、知识管理、Web等.最后分析了使用"基于"一词时出现的问题,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那么"一词在媒体播报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误用、乱用等情况时有发生,必须引起注意. 笔者发现,"那么"一词多出自青年影视人员、前方记者和现场主持人以及时空连线中.以8月4日央视五套广州亚运会倒计时1 00天特别节目为例,.时空连线"中几个记者对"那么"一词多次误用,相信收看了节目的细心观众都会有深刻的印象.另外,据笔者统计,央视一个从外地发回的现场连线报道中,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就一连使用了8次"那么",以至于平均两三句话就有一个"那么";而这8次"那么"的使用,竟然没有几次是合乎语法的.  相似文献   

4.
"偶联""偶合""耦合"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曾收到一篇题为<胫骨轴向旋转运动与膝关节屈伸运动耦联的实验研究>的稿件.这里的"耦联"是指2种运动形式的相互作用,显然用"耦联"是不合适的.在与作者沟通时我们发现作者对这2个词的词义有误解,这引发了我们对"偶联""耦合"及相关的"耦联""偶合"这4个词的兴趣,因而在此对它们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档案文化"一词在档案界很流行,应该居于档案界的"高频词语"之首.以CNKI为检索平台,将"档案文化"分别按照主题、关键词的检索方式,对2006年至2016年的文献发表情况进行检索后得知,论文总计达到3420篇,其中2012年达到731篇,再加上档案网站和行政文件,"档案文化"一词出现的频率就更高.  相似文献   

6.
在报纸新闻中,"谐音"词中的运用,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文采或趣味性,这让新闻报道增色不少,但在电视新闻中,运用"谐音"词却并不一定有这样的效果,有时反而会给电视新闻带来负面影响. 一、使用"谐音"词,可能让观众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7.
刘艳 《档案管理》2011,(6):66-67
"档案行政管理"是档案工作者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档案"为主题的165778篇文献中,有13301篇使用了"档案行政管理"一词,占8.02%。本文以中国知网文献为样本来源,对我国档案行政管理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回溯"档案"一词的起源与使用,基于大众传播与接受理论,从社会动力视角探析民国时期"档案"一词的传播与社会化过程,揭示"档案"一词在社会环境动力的影响下,逐步从朝廷深宫大内走向国家行政机关、民间学术团体与普通社会公众.启示利用现代政治、文化、学术环境动力,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档案"一词的知性、感性、理性认知,发挥档案界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现代"档案"一词传播与社会化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草根"(gmssmots)一词,随着网络的普及化、传播媒介的广泛化,越来越深入人心.有人说,如今已是"草根当道"的时代.搜索互联网两大引擎--百度和GDogle,到2009年5月底,有关草根的搜索结果分别高达980万和786万篇."草根"给新闻界引来了"草根新闻"之说.那么,"草根新闻"的魅力到底何在呢?  相似文献   

10.
编辑改稿应该"一字不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桂荣 《编辑学报》2004,16(6):406-406
笔者校对时对一篇稿件引用的一条参考文献中"社鼠"一词引起质疑,因为笔者多年从事专业期刊的编辑工作,从未见过这一动物名称.为弄清事实,便查了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但未见该词的诠注,于是就认定是作者将"麝鼠"写成"社鼠"的笔误,当即毫不犹豫地将"社"改为"麝".可再为该文稿作全文通读时又对此字顿笔推敲:该文来稿是通过电子函件发过来的,不涉及手写体的笔误问题,加之该文作者又是做具体工作的专家,也不该有此疏漏.  相似文献   

11.
2009年7月12日,天涯论坛上出现了一篇题为<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的帖子,西北政法大学的一名网名为"酱里合酱"的毕业生在帖子中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业协议被签字盖章了,自己"被就业"了.这篇帖子迅速引起了其他网友的注意,帖子被转载,网友纷纷在论坛发表自己"被就业"的经历,"酱里合酱"在无意中创造了"被就业"一词,并被网友热议,迅速成为当年的热门词汇.网友的讨论使高校虚报就业率的现象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科技文献中"粘结"和"粘接"两词使用混乱的现象,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规范使用"粘结"和"粘接"的建议."粘结"是指两物体中至少有一种是有黏性时,互相结合在一起的动作或状态;而"粘接"则是描述两物体通过第三种材料粘合在一起的动作或状态.科技文献中,应区分"粘结"和"粘接",根据所描述对象粘合与结合方式的不同,统一选用"粘结"或"粘接".建议《现代汉语词典》再修订本时,根据科技发展的现状,"粘"字下增加"粘结"和"粘接"两词用法举例;相关标准规范在制订时,也应正确和规范使用"粘结"和"粘接",使用不适当的应在修订时纠正.  相似文献   

13.
一、一句温情呼唤引发的话语狂欢 在网络搜索引擎Baidu上输入"贾君鹏"三字,你将得到约9,790,000篇相关页面,其数据之庞大,让人瞠目结舌.贾君鹏,何许人也?这一切追根溯源要从2009年7月16日上午11时许发表在百度魔兽世界吧里的一个简单不过的帖子说起.帖子标题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贴中内容只有同样流行于网民间的缩略语"RT"(意为"如题")二个字母.  相似文献   

14.
解读"读图时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为推广其策划出版的<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第一个提出了"读图时代"的概念.令策划人自己都未想到的是,这一次并不成功的商业运作却促成了一次成功的"概念推广".直至今天,"读图时代"一词还是广为流传与使用的"强势语词".如果你用GOOGLE引擎上网搜索,将会有300余条有关"读图时代"的网页.流行的缘由,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5.
朱大明 《编辑学报》2006,18(3):187-188
针对科技论文题名中"研究"一词的滥用现象,分析"研究"的内涵及其在科技论文题名中的用法,并提出正确使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以食品安全法律为研究对象,针对法律条文中存在"档案"与"资料"混淆使用的情况,对食品安全法律中"档案"一词的使用现状进行归纳分析,探求问题根源,指出立法者档案素养欠缺是导致立法语言使用欠妥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高档案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7.
大约在十六七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认为应该对结构助词"的""地""得"三字,实行精兵简政,凡需要用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地处,全都用"的"字,停止"地""得"二字作为结构助词的使用职能.然而没有发出,后来就丢失了.想法依旧存在,而且不时叠动,这里旧话重提.  相似文献   

18.
杨宾《柳边纪略》对"档案"一词的解释,在档案学界流传甚广.本文以清代笔记为载体,以纵线时间轴为线索,梳理对"档子""档案""档册"三词的运用与解读.并对《柳边纪略》中对"档案"一词的错误解读进行分析与匡正.  相似文献   

19.
宋巍 《东南传播》2011,(6):99-101
网络热词的大量出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网络热词的传播,产生了一种专门以网络热词为传播内容的载体即"词媒体",尽管"词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受到了来自专家、学者等的质疑,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存在即是合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数据论证了词媒体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据考证,"公牍"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戎幕闲谈》一书.它是由"公"和"牍"组成的双音节合成词.在唐代以前,单音词"牍"就已经具备了文档含义,并组成了"竿牍""案牍"等"牍族"文档名词.在宋代,"公牍"的使用次数大幅增加.在元代还出现了"公牍文"这种新的文体.清代其使用次数激增,民国时期出现了两部以"公牍"为名的著作,分别是《公牍学史》与《公牍通论》.到现代,"公牍"仅在人们引用旧时文献时才会出现."公牍"的含义较为稳定,从出现之时就泛指公文,后代也沿用了这一词义,且多为官员、文人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