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统的期刊社在全媒体发展的背景下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出版编辑能力是期刊社的核心,数字出版是信息传播时代产生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在出版中密切结合了数字技术,也是期刊社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探究编辑能力的概念,分析如何实现全媒体发展背景下传统期刊社中编辑能力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双碳”愿景带来了一场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深刻变革。对传统能源类科技期刊而言,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与行业一起同频共振既是行业期刊引领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应有作为,也是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科技期刊的转型发展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转型目标的高标准落实需要坚持“五位一体”思想统筹推进顶层设计、学科布局、人才支持、团队培养、融媒体建设5方面的建设任务。本文通过对上述任务推进策略的思考和论述,对传统能源类科技期刊的转型发展之道进行探索,力求为“双碳”愿景下传统能源类科技期刊如何破局新生、引领行业科技创新这一时代赋予能源期刊人的重要问题找到一种答案。  相似文献   

3.
转眼十年,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也已经历了一系列的尝试和转型。而这一系列的变革,离不开与其一起思考、进步的数字出版技术服务商。各大期刊社与技术分服务商之间有着各自的合作、共赢与发展。文章主要对目前国内几大期刊出版平台技术商的技术、服务及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意在为期刊出版行业与服务商的彼此合作、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科技期刊作为我国期刊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转型是发展必然趋势。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如何迅速调整知识结构,积极转变工作方式,以适应期刊数字化转型需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对编辑提出的挑战及编辑的应对措施,为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基本发展现状,在期刊运营现状与特点、提升期刊运营效益以及创新期刊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析,提出中国科技期刊在注重提升运营效益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创新型的运营模式,加速期刊从简单的内容提供向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方向转型,提升期刊运营的整体水平,推动期刊的企业化、数字化、集群化、特色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弘扬编辑社会责任,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洁 《编辑学报》2011,(Z1):117-120
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新时期,推动科技发展、激发科研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对我国科技期刊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科技期刊编辑弘扬社会责任,在办刊中发挥主体办刊意识。本文提出在当下转型时期,契合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有效推进科技创新进程、引导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为科研创新提供有利服务信息平台、形成期刊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推进、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是对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编辑的深远考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稿件策划环节中发挥主题办刊意识对于引导科技创新发展至关重要,科技编辑需具备创新意识、鉴别意识、服务意识、版权意识、学习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是科技期刊编辑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蒋海军 《出版科学》2016,24(3):76-79
阐述我国教辅期刊社发展面临的新常态,分析新常态下教辅期刊社面临的困境,提出解决方案即智慧转型2.0模式,对新常态下我国教辅期刊社的转型和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科技期刊多而不强的现状,为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相关部委推出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科技期刊应根据各自角色功能精准定位,以便分类施策,从而实现科技期刊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从传统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文章分析了工程技术类期刊现状,指出其角色功能重塑的必要性;并分析入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工程技术类期刊,探究工程技术类期刊如何在响应国家重大需求、引领行业创新、助力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培育发现核心作者群等方面重塑角色功能,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技术类期刊对标一流,引领突破.  相似文献   

9.
介绍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阐述高校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机遇和优势,指出高校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对策:抓好顶层设计,创新栏目运行方式 ;建立高效、负责任的编委会 ;建设一流的编辑人才队伍,提高编辑出版效率 ;做好期刊的数字化转型 ;争取有利的办刊政策环境 ;以出版体制改革促进学术与经营双丰收.  相似文献   

10.
刊社的发展过程中,期刊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影响力所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对于品牌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航天领域的科技期刊想要从大量的科技期刊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品牌刊物,那么就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如何开展工作。本文结合了《国际太空》杂志的实际发展情况,从多个角度对期刊品牌建设的创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曾建勋 《编辑学报》2022,(3):262-266
《知网擅录九旬教授论文100多篇赔偿70多万》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合法合规地构建期刊数据资源、尊重作者版权,促进学术论文的合理使用,是我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实现转型发展的重点。文章梳理国际上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发展历程,总结学术期刊数据库的类型和特点;对比分析我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发展过程,并从作者维权的角度分析学术期刊数据库存在的版权隐患。对我国学术期刊数据库转型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强化知识内容行业治理,推进作者、期刊社与数据库商等多主体间的生态体系建设;构建“数字期刊发行联盟”,树立期刊社的全文经营主体地位;强化发现服务功能,创新数据库知识服务特色;探索学术期刊开放出版模式,促进期刊公益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给传统期刊社固有的运营模式带来了冲击。面对转企改制,传统期刊如何寻求一条既符合出版业发展规律又切合杂志发展现状的道路刻不容缓。一、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构建综合传媒产业格局(一)挖掘全媒体优势完成市场转型《中国卫生人才》杂志目前已被收录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新媒体时代,期刊与新媒体融合是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这对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阶段,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开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新媒体理念相对匮乏、信息化程度薄弱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期刊的正常发展。文章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角色定位,分析了当前编辑工作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转型的优势,并对转型路径进行探究,以期对提升科技期刊编辑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期刊大国,仅科技期刊就有4900多种,但是离期刊强国还差得很远。对于一些期刊社,尤其是科技期刊社来说,都不得不面对质量低下、内容重复、远离市场、惨淡经营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正在形成。期刊出版业的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创新,而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社会需要正是科技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知识经济即将崛起的21世纪,科技期刊社的发展,也受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6.
在科技期刊编辑个体的政治素养、专业水平、编排技艺、市场开拓能力等素质日益加强的同时 ,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编辑群体效应 ,期刊社决策者应予以高度重视。群体效应 ,是指期刊社中每个成员出于对共同目标和共同事业的追求 ,在编辑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合作精神与强大的工作动力。所以 ,深刻认识科技期刊编辑群体效应的作用 ,研究科技期刊编辑群体效应发挥的对策 ,是摆在众多期刊社决策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1 编辑群体意识的觉醒与培育  当前 ,不少期刊社对群体效应不够重视。究其原因 ,主要是寄希望于编辑个体素质的增强来促进…  相似文献   

17.
李勇 《中国传媒科技》2012,(14):195-198
目前,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社已基本完成从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的转型.作为小微型企业,期刊社不仅要面对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数字传媒等媒体的同场竞争,还要做好应对中国传媒市场全面对外开放挑战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瑜晛  姜京梅  刘畅 《编辑学报》2019,31(2):134-137
分析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探讨提高服务实效的系统运作模式,为中文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中文科技期刊可以围绕信息、平台、服务3要素,合理配置资源,改进系统运作模式。建设服务国家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与稿源建设相结合,以开放、共享、融合的理念推行科学普及,落实中文科技期刊的转型保障措施,探索多元的期刊评价模式,可助力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技期刊发行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刊的发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期刊价值、扩大期刊影响、促进科技知识传播的有力保障.论文分析了影响科技期刊发行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彤 《出版视野》2005,(4):25-25
为促进期刊人才成长,提升我市期刊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我市日前举办了科技期刊、高校学报青年编辑成才与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市有关期刊社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