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照应,属文章组织结构的表现技法,是指文章、作品前后部分的关照、呼应。所谓关照,就是在写前面时要对后面将写到的内容作必要交代或留下伏笔;所谓呼应,就是在写后面时,对前面写过的内容作必要的回应。也就是说,“前有交代,后有呼应”。交代和呼应,是一个问题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倘若前有交代、后无呼应,读者会感到有响无应,交代没有着落;反之,空有呼应而无前面的交代,读者也会感到莫名其妙,多此一举。这好比演戏时,如果第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把宝剑的话,那么,到最后一幕这把宝剑就该让它出鞘。否则,这把宝剑就是多余的道具…  相似文献   

2.
文章照应谈     
照应,属文章组织结构的表现技法,是指文章、作品前后部分的关照、呼应。所谓关照,就是在写前面时要对后面将写到的内容做必要交代或留下伏笔;所谓呼应,就是在写后面时,对前面写过的内容做必要的回应。照应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一)文题照应。即行文与标题的照应。有开头与标题照应、正文与标题照应、结尾与标题照应,都属文题照  相似文献   

3.
照应,属文章组织结构的表现技法,是指文章、作品前后部分的关照、呼应。所谓关照,就是在写前面时要对后面的内容做必要的交代或留下伏笔;所谓呼应,就是在写后面时,对前面写过的内容做必要的回应。也就是说,“前有交代,后有呼应”。 交代和呼应在文章写作中十分重要,如能运用巧妙,文章就能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正如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所说;“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节,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的话,节节俱要想到。” 照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 (一)文题照应。即行文(包括开头、正文、结尾)与标题的照应。文题照应不仅能画龙点睛,深刻揭示题旨,而  相似文献   

4.
呼应也叫照应,是指新闻前后部分的关照。前面提到的事,后面有交代;后边讲的事,前面要有所提示。这是新闻布局的方法之一。新闻布局就象楼房的建筑蓝图,没有新闻布局,就写不好新闻。把许许多多的事例材料,按照布局先写的事与后写的事要有所照应,前一部分内容与后一部分内容相互呼应,题与文、首与尾都有所关照,才能使新闻首尾圆合,结构严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作者的意图,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呼应可分两类:  相似文献   

5.
傅魁文 《新闻界》2002,(2):52-53
好像厨师得到各种配菜原料一样,记者采访人物之后便进入后期制作的写作过程。写作过程是用大脑完成的“合成”程序,是反复咀嚼素材的辩证思维过程。经过由表及里、去粗取精,逐步理出要写人物的总体脉络,俗称打腹稿。这是动笔前的必要一环。写文章要顺理、顺势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文者,顺理成章之谓。”是说,写文章顺着条理就能顺畅地写出来。条理不清,内容紊乱,就不成其文章了。文章的这一条理问题,指的是文章的结构。而结构是如何组织材料,所谓谋篇布局。这是为恰当地表现主题所设计的总体方案。它好比建房子要先画蓝图、搭房…  相似文献   

6.
观点加例子,这是不少通讯员在写消息时常用的一种手法。用这一手法写出来的消息,不是内容单薄,就是呆板老套,看后让人觉得味同嚼蜡。这类消息究竟有啥毛病?毛病就出在缺少概括上。何谓概括?《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简单扼要。写消息离不开概括。有了概括就使一篇消息既有骨头也有肉,既有点上经验也有面上成果,显得丰满厚实,简洁明快。概括,宛如衬托红花的绿叶,它能给消息增许多色彩。写消息时究竟如何概括呢?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概括新闻事实。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但新闻事实并非都是一个个完整…  相似文献   

7.
所谓新闻背景,通常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在多数情形下,新闻是不可能不写背景的。尤其是经济新闻,涉及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交代必要的背景,就很难显示出它应有的新闻价值。而恰到好处地运用背景材料,就会使经济新闻增值生色,给人以厚重感。据笔研究,经济新闻背景的写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8.
所谓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系近代消息传统的结构方式,亦称为倒三角结构。此种结构方式将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摆在消息的最前面,然后按重要性递减的原则,把次要的材料放在后面。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威廉·梅茨在其专著《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中,用形象化的语言对倒金字塔结构作了翔实的论述:“如果你用图解法来表示传统的新闻写法,它看起来就象一个倒金字塔,顶部硕大(最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人物专访要写出人物性格,才能把人物写“活”。第一,在写作前,就确定好人物的性格特色。所谓确定,就是对人物性格有一个把握,也可以说是下一个结论,最好是选择人物性格最鲜明突出的一个侧面。比如,这个人的性格是沉稳的,还是幽默的。因为新闻专访的文章都不是很长,不允许记者有更多的展开空间,确定了人物的某个侧面的特点,即可以确定出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即所谓“这一个”。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在下笔写作前必须明确的,但是,这却是要在整个采)访中去进行的工作。这包括:首先在采访前,在阅读被访者的材料时,就开始研究被…  相似文献   

10.
我在每年发表的几百篇稿子中,总有数十篇获奖。闲聊时.一些文友问有什么“秘诀”。我说‘“秘诀”谈不上,心得倒有几点。其一、吃透征文启事。所谓征文,实际就是一次命题诈文。其具体要求。一般在征文启事中.都讲得明明白白。因此,你若想参加某个征文时,首先就应将征文启事好好作一番研究,吃透精神。诸如征文的目的、内容、体裁、字数、截稿日期等.都应弄它个一清二楚。特别是征文内容和体裁,尤为重要。因为如果你写的内容或体裁不符合征文要求的话,即使你的文章写得再好,也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其二,独辟蹊径。有一句俗语…  相似文献   

11.
新闻(消息)写作,不同于拉家常,也不同于写论文、写总结报告.它有自己的写作规律。规律之一就是:“立片言以居要”,“开门见山”,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头。这就是所谓的消息导语。它是消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谈写"引言"     
绝大多数论文和许多一般性文章的开头都有引言,这好像已经成了一种惯例. 有必要写好引言,因为它是论文或一般性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比较重要.说它重要,是因为一般在此处交代本题的目的、性质和范围,述评文献,阐述理论基础,提出问题与假设,说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论纲,以至为术语定义,交代待研究问题等.这些,实际上是正文的背景材料,用以表明正文所处的环境,读了这一部分才能更好地理解正文.  相似文献   

13.
新闻要写好导语,把最新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这已是众所周知的规律。但对于写好新闻的结尾,往往被我们一些年轻记者、编辑忽视。岂不知,一篇新闻光有好导语,而没有一个精彩的结尾,犹如倒嚼甘蔗,越嚼越乏味,难免令人遗憾。我国历代文章大家既重视文章的开头,也重视文章的结尾,这方面宋代散文名家范仲淹算得上是一个典范。他写的《岳阳楼记》用我们新闻界的眼光看,把它当作一篇“岳阳楼落成”的新闻报道未尝不可。文章在交待时间、地点、事由和背景材料时,写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末尾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是掷地有声,是一绝好结尾,好就好在作者把全篇的思想意境用精练、富含哲理的语言加以高度概括,深化了文章主题,成了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我们学习借鉴历代的名篇佳作,注意多观察、多思  相似文献   

14.
业余写稿几十年,有不少人问我:“你怎有那么多材料可写啊?”告诉你,我有一个小“秘密”,那就是身边不离一本“拟题簿”。我的这本“拟题簿”,前面几页记准备要写的文章题目,后面记有关已掌握的素材,凡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只要有一点意味且可以挖掘加工成章的东西都记入该簿。一本用完了,再将可用未用的内容转抄到下  相似文献   

15.
平时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句子:前面是总括性的话,后面用几个分句说明和解释。使用这样的句子容易出现错误,主要表现就是标点符号使用不合理,即“总分不分句子”。所谓总分不分句子,是指“总括性的话后面出现两个以上的分句时,总括性的话后面用的是逗号,分句之间用的是分号,结尾的分句是句号”的句子。  相似文献   

16.
文章有个好的结尾,能提高文章的价值,现在从思维方式角度,介绍三种。一、强调主题的思维普通的结尾,呼应开头,使结构完整,严谨也就够了,于主题没有更多的促进。有的呼应开头,却能起到强调主题的作用。如古文《口技》,开头是:“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隅,施八尺屏障,口技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是交代,介绍了口技者的用具简单。后面详细地描写口技仿效的各种纷繁复杂的声响,使人惊魂动魄,结尾几等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六月二十一日的社论"力争高速度",是篇出色的评论,它及时而又敏锐地抓住了总路线的中心问题——速度问题,作了集中而深刻的阐明.从社论写作的角度来看,选题是成功的.不光是选题好,这篇社论在写作方法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篇社论的写作方法,可以概括成八个字,叫做波浪起伏,出奇制胜.所谓波浪起伏,就是文章不写得平铺直叙,而是有波浪,一个波浪接着一个波浪,反复多次,每反复一次,就把问题深入一步,这样就能引人入胜.所谓出奇制胜,就是文章不要人云亦云,而是抓住  相似文献   

18.
写新闻首先要写好导语,因为导语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记者、编辑和通讯员需要格外下苦功才能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众所周知,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写作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这就如同演员出场一样,穿戴打扮、表情身段、一个亮相,能否把观众吸引住,并引来一片喝彩声,这可是相当不易的,写好新闻导语也如是。什么是新闻导语?古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晋朝学问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的话…  相似文献   

19.
我们形容短新闻的现场感强时,常用这样的话: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是说:好的现场短新闻能够把读者带到事件发生的场景之中,好像看到活生生的人,听到现场的各种声音。那么,怎样才能增强短新闻的现场感呢?这需要运用多种白描手法。下面不妨从描写对象角度将白描手法做一些粗略的分类。1、人物白描。就是用白描的方法勾勒人物轮廓。它可以通过肖像、行动、语言的白描突出人物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思想情感,把人写“活”,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人物肖像。在现场短新闻中,往往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简笔勾勒,不作过多交代,使读者有概貌了解,增强人物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如特写《总书记的问候》,总书记的肖像是这样写的:“最前面的那位(江泽民同志)身材魁梧,身着蓝色中山  相似文献   

20.
所谓新闻背景,通常的解释,“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在多数情形下,新闻是不能不写背景的。尤其是经济新闻,涉及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交代必要的背景材料,就很难显示出它应有的新闻价值。而恰到好处地运用背景材料,就会使经济新闻增值生色,给人以厚重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