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实现人类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有关“和谐”的论述遍见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中,诸如“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者,天地之正也”,“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以及“德莫大于和”等。然而我国不可回避的现实却是,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已经造成了从自然到社会发展中必须正视和改变的现实问题。实际上,和谐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一种理想性的生存境界,是一种需要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去表达和实现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
和谐者,譬之如音乐,和则谐也。和是一种状态,是矛盾的统一,谐是一种境界,是美的感受。和谐是我们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理想状态和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3.
陈柳冬雪 《大观周刊》2011,(5):29-29,12
《庄子》书中所提到的儒家游方之内,则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一面,冯友兰老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也提及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并通过儒学思想中以孔子、孟子、荀子三大家为代表的与“仁”、“礼”“忠恕”和培养理想人格方面来规范现实中人们的道德标准,以“学而优则仕”的心态找到自身价值,积极的投身于社会当中,是以“入世”的方式来实现入世的理想。相对比起来佛教根据它自身的思想特点则是通过出家修行,禁欲,来规范道德,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平静内心,以“出世”的方式来进行入世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远古,我们的先民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和谐共生,他们的艺术冲动来源浩瀚无垠的大自然。他们从其依赖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生态中扑捉美的对象,直观的感受自然界的和谐平衡,天地之“和谐”是先民们理想的生存状态,也是朦胧的美的理想。他们对自然界一些基本样式情有独钟,多喜好用螺旋状,波浪状和简洁的动物形状来装饰和刻画他们的工具,武器和日用品。这些自然,流畅,原始的样式反映出人类心灵感受上的某种共通性。设计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共通性。  相似文献   

5.
杨健 《新闻世界》2010,(11):209-210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想,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而且也是人类世代的一种期盼。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理想,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佳归宿和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远不只是一种状态、一种观念、一种情调、一种生活,而是一种执政使命.是党在新世纪巩固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所实施的伟大战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在一种相互协调、其功能处于最大优化状态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内容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目标方向。舆论监督工作作为传递信息、化解危机、理顺情绪、舒缓矛盾、鞭笞邪恶、维护正义的有力工具.是“无处不在的眼睛”,与其他监督形式相比有着特殊的重要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近半个世纪中国的治国理念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建立和谐社会”便是这一变化的中心内容。“和谐社会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世界从冲突走向和平。从冷战走向对话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治国理念中的具体体现。西方文明的传统更多的是强调冲突和斗争:而中国文明的传统则更多强调对话和和谐。在西方的传统中,神人二分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神是造物主、立法者、审判官和救世主。宇宙万物包括人都是被上帝造的。自然、社会和道德律都只能按照上帝定下的法则运转.世界上任何行为都被上帝的眼睛记录下来,以备世界末日时上帝的审判或救赎之用。所以西方人信仰上帝、醉心于探索或遵循法则、接受洗礼(到教堂洗去身上的“原罪”)、死后等候上帝帮助复活,这些都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中国人信仰的是天人合一,天地代表宇宙万物及其规律,良心代表个体生命和伦理道德,但两者是合一的。即“天地良心”。西方人相信上帝为宇宙万物制定和谐,但上帝与宇宙万物之间却不能实现和谐;中国人相信宇宙万物之间存在自然的和谐,是天、地、人之间共同演化而成的和谐。所以西方人强调要实现和谐必须依赖像上帝这样的绝种外在的神圣者。如自然界的规律,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和上帝赋予人内在的道德律。而中国人强调要实现和谐必须依赖人的内心的自省。从这种比较关系来看,在创建和谐社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因此。中西两种文化皆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怎样扬长避短。发挥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的客观因素,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故此,本栏目每期拟请两位海内外学人,就其共同关心的“和谐”总议题下的某个子议题展开对话。和谐是天下大事,理应天下人议之。单纯  相似文献   

8.
2008年2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贾建芳,在湖北省图书馆“大家讲坛”奉献了一场题为“和谐社会:现实与理想”的精彩讲座,300余名读者冒雨聆听了报告会。围绕“如何建设和谐社会”这一核心问题,贾建芳教授对比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和谐的基础,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更高形态的理想社会,其目标是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并阐述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应围绕“民生、民权、民心、民智、民力、民享、民乐”等方面进行,解决现实问题,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9.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草木早已成为华夏社会意识形态的媒介,承载和传播着诸多观念。“天父地母”观念是一种以“间性”为基础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隐喻。人与天地相应,与草木同归。人与草木媒介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缩影,从古至今经历了敬畏与依赖、征服与控制、和谐与发展等阶段,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主体间性以一种主体之间平等对话、共生共处的机制,在移情、身份和政治等隐喻中不断指导着人类建立起与草木媒介、与自然的“共生交往”关系,与华夏先哲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从人与自然的间性传播的关系视角放眼未来,可以发现其对个人内在的自我完善、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和国际政策的有效传播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时下,对“和谐社会”的呼唤,如春风般飞出红墙大院,穿越会场的庄严与热烈,掠过学府官衙,迅速扩散到中华大地的乡村闾巷,成为普通民众热谈的话题。当此际,江南草长,塞北雪融,江河同唱,山海齐舞,好一派闹春景色!纵观人类文明史,“和谐”之理想总是同“不和谐”之现实相生相伴,相反相存,而华夏民族对此更有独特的感知与认识。两千多年前,多位先哲站在征伐横暴与礼崩乐坏的烟尘中痛心苦思,率先发出了对“和”的呼声。《左传》里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大概是“和”与“谐”最早的组合。当代中国,随着“小康”这一初级理想的实现,我们文化内…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的主旋律。平顶山晚报根据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遵循社会和谐发展和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围绕社会和谐稳定这一目标,主动出击,精心策划,从2007年12月7日到2008年1月31日,开展了“鹰城好邻居”评选活动,连续推出报道60余篇。从晚报第一篇发出“鹰城好邻居”评选倡议,到市民的热心推荐,记者深人采访报道以及活动中穿插的“冬至饺子情”、“敲门行动”、评选“邻居之歌”、推荐“邻里守则”等系列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鹰城市民纷纷以好邻居的标准要求自己,传唱“好邻居之歌”,鹰城社区掀起了一股和谐之风,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认识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理想目标。个体生命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价值指归,和谐社会,是和谐生命的综合呈现。树立和谐理念,提升生命质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很欣赏贾平凹先生提出的“大散文”概念,也即立足干“以生命体证天地自然”和“复归生活实感及人之性灵”,实际就是切近现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陈鹏 《大观周刊》2012,(40):58-58,60
营利性性工作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从古至今横跨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客观存在的一种”职业”。本文从尊重客观存在,尊重社会现实,尊重性工作者人格尊严出发,以社会学的视角和实证主义的方法,从社会、经济和法律三个雏度,粗略论述和分析了我国当下社会环境中营利性性工作者的存因和性服务形式及其类别,笔者试图从破题中,给社会研究者和社会问题关注者一思考。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于2004年9月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1]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孔子的“和为贵”,柏拉图的“公正即和谐”,卢梭的“人生而平等”,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等等。都追…  相似文献   

16.
《大观周刊》2013,(4):1-1
“文学必须根植于火热的社会现实.紧扣时代的脉搏,”近日,由文艺报举办的“中国梦与文学理想”座谈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报告文学家何建明如是说。他认为,一些作家未对现实着手.是因其对现实的感悟和认知能力有所局限,不能把握住现实生活的本质。中国当代作家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文学理想?数十位作家、评论家共同探讨了“当代作家的文学理想与中国梦”。他们认为.作家的文学理想其实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文学的繁荣。作为个体,作家应该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来把握个人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7.
丁诚 《新闻世界》2009,(8):175-176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把我国推进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的要求。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鼓舞人心,激励斗志,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其实,崇尚文明、崇尚和谐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的历史传统。远在两干多年前的儒家就提出了“大同”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晋朝的陶渊明,为我们描绘~幅理想的社会图景:“土地平旷,屋社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下,城市能不能保持城市文化特色、发扬城市优秀文化传统并实现城市新的文化理想,这是一个艰难的行程。也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开始以“千城一面”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马威 《记者摇篮》2006,(12):39-40,34
谈起如何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想起了两句话:一是“报纸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喉舌”;二是“和谐”从解字角度看,含有人人有饭吃,人人能发言的意思。琢磨这两句话,从中可以体会到一种“平衡",而平衡是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正确的舆论导向前提下,主流媒体对“官”的主张和“民”的诉求的报道把握合适,平衡与和谐就会蕴含于媒体宣传的整体布局中。《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  相似文献   

20.
实现社会的民主与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目标。社会民主与社会和谐共生共存,不可分割,发展民主是实现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