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奇寒的漠北草原,社会风俗与中原的汉人迥然不同。入主中原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蒙古人的社会风俗有了一些变化,但大体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杨秋利 《大观周刊》2012,(27):282-282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屹立与世界巅峰,中原文化功不可没。中原文化能延绵数千年,在于它自我继承的同时,又不断地融合,这也是中原文化生命力之所在、吸引力之所在。那么中原文化是如何形成与发展呢?  相似文献   

3.
王雪桦 《今传媒》2014,(8):82-83
"三网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现代生活,更好的整合资源优势,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提升中原经济区战略发展空间。笔者首次运用传播学理论对中原经济区媒介文化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探讨三网融合对于媒介文化建设的推动。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该学科研究的理论体系。并且调查了经济区内电视媒介发展现状,解析了网络融合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结合中原经济区媒介文化建设,为河南省发展中原经济区文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戏曲电影是电影中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它既包含了电影视听的本质,也容纳了戏曲程式化的模式。河南戏曲电影在自身形成与发展的同时,也从题材、主题、形式、语言等方面传承了中原文化特质。河南戏曲电影与中原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中原文化影响了河南戏曲电影,河南戏曲电影也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有史以来就是多种游牧民族的栖身之地,自古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又多民族深度融合的区域,各民族的文化得到广泛的交流,再加上中原文化的浸润,故在东北民居上,体现出一定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守护客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是汉民族民系中的一支。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母体,继承中原汉族的文化基础,在辗转迁移闽、粤、赣定居后艰苦创业、繁衍四方的历程中,吸收、融合本土文化特征,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为汉文化变异后的南北杂陈、新旧调合的一种新质文化。多元性的客家文化文撑起了华夏一段独特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凸现。  相似文献   

7.
河套地区为宜农宜牧之地。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在这里实行大规模移民屯垦,很多地方被开发为农业区,从而改变了这里单一的畜牧业经济结构,农业成为重要的经济门类。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通过生产方式的农牧互补,先进技术的互相传播,人员的彼此流动,实现了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杰  王博 《兰台世界》2012,(15):51-52
先秦时期楚国被中原各诸侯视为蛮夷之邦。楚国在争霸过程中与中原文化不断融合,所谓"夏"、"夷"之间的差别也随着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逐步消失。本文拟将对先秦时期楚国由最初的蛮夷身份转变为大国地位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于蒙古民族来说,家园即是自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使草原文化成为蒙古族的标志。由草原文化所孕育出的浪温情怀也成为蒙古族电挥之不去的烙印。如果失去草原的滋养,电影作品中属于蒙古族独特的精神韵味便随之消逝,饱满滋润的民族诗意也就开始干涸。虽然草原文化笔现代都市文明在激烈的对抗中走向妥协与融合,但源于草原文化那属于蒙古族独有的浪漫气质并不应因此而改变。  相似文献   

10.
菩萨蛮队舞是唐代艺人李可及所创作的经典队舞,他借鉴天竺舞蹈文化、音乐文化,融合中原本土舞蹈音乐进行了创新,成功编制出一曲风靡唐朝的经典队舞,不仅深受皇帝喜爱,也对后世舞蹈和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史丽欣  孙壮 《兰台世界》2014,(12):61-62
菩萨蛮队舞是唐代艺人李可及所创作的经典队舞,他借鉴天竺舞蹈文化、音乐文化,融合中原本土舞蹈音乐进行了创新,成功编制出一曲风靡唐朝的经典队舞,不仅深受皇帝喜爱,也对后世舞蹈和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看清代最具代表的庆隆舞,追溯分析它的发展与继承,我们可以了解到少数民族在统治中原的时期逐渐把它的民族文化带入了中原,并随着中原文化与封建宫廷和时代不断地发展着。  相似文献   

13.
梁蕾 《传媒》2014,(13)
影视作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通过影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可以促进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文化软实力。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影视作品中中原文化的传播现状、存在的问题,指出在打造河南影视作品产业链的过程中,应体现中原文化特色,形成影视作品传播与中原文化软实力提升之间的良好共进关系,使河南影视产业与中原文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中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的中原又称中州,即河南省。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中原。中原文化主要包括"根"文化、"中"文化、"农"文化及"商"文化等。影像是继文字、印刷之后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工具之一,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文化传播符号。当前,网络为影像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影像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时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判断。因此,利用影像来传播中原文化,以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5.
邓宏峰 《兰台世界》2012,(24):46-47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中原古代书院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书院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唐代雏形、宋代崛起、元代振兴、明代繁荣、清代昌盛、近代改制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图书贸易文化是中国古代图书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原古代图书贸易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中国图书贸易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中原古代图书贸易文化经历了先秦至汉代的萌芽、曹魏至唐朝的发展、五代至北宋的繁荣和南宋至清代的缓慢发展四个阶段,与中原古代政治、经济、学术、教育等因素相互影响,具有根源性、正统性、开放性和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无锡历史绵长,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泰伯用开拓精神建立勾吴国,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开创了吴文化。悠远的历史尚未给这座城市积淀沉郁之虞,每当社会变革之时,无锡人所表现出的爱国爱乡、开拓创新、科学求实、奋力拼搏精神常常率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8.
《古文观止》(ISLI/MPR版)作为国际首部ISLI出版物,2016年9月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原大地传媒所属的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此版本是中国优秀经典读本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开启了中州古籍出版社用现代技术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由传统出版转型升级到现代融合出版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村战国墓中出土的圆雕勾喙蹄足有角神兽金铸像,带有复杂多元的文化元素,既有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造型特征,又融合了欧亚草原斯基泰艺术的装饰风格,呈现出复杂的文化背景和传承关系,其所具有的神秘信息有待解读。从语源学、文物学、艺术学角度对神兽金铸像造型的分析表明,其所具有的勾喙、蹄足、长角、有耳鸟首等特征,与先秦两汉古文献记载的嬴秦飞廉族的历史、风神形象等信息重合,并且传承关系密切;与欧亚草原艺术中常见的勾喙蹄足后蹄反转的神兽造型、中国北方草原鹿石上的神兽形象相似,相关性显著。本文认为,神兽金铸像的母题来源是风神飞廉,文化内涵源于商族的鸟图腾、草原文化和巫文化的鹿图腾,兼有嬴秦族的龙图腾和古印欧文化的双头神兽形象元素,呈现出交互杂糅的文化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20.
郑梦玥 《今传媒》2011,(10):87-90
中原地域文化有着"有容乃大"的宽容意识,"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在目前的文化格局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在新时代下,中原文化应该传播什么,如何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是中原文化界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梨园春》栏目是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在1994年10月开播的一个以河南地方戏曲为主的电视晚会栏目,它以河南的地方戏为传播内容,运用了掌握受众情况、了解市场情况、了解竞争者情况等正确的整合传播手段,成功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完成了中原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与传承。本文将通过研究《梨园春》栏目在节目制作、品牌推广、节目运营、节目创新等方面的特色,探讨中原地域文化的整合传播方式与特点,以期望给正在发展中的中原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