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走过了十年历程。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直接带动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十四五”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一系列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提档升级的政策措施,是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目前全国已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3 500多个,主要类型包括既有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的创意性改造、新建“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综合利用、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开放式公共文化空间、城市更新中腾退空间的改造利用、实体书店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出理念新、形态新、机制新、技术新和服务新的特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以新空间建设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优化;转变观念,扎实推进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建设;坚持提升设施品质与强化服务功能并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管理机制;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融合发展,充实服务业态。参考文献33。  相似文献   

2.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探讨AR技术在地铁空间文化传播的应用,并结合案例总结出AR技术在地铁空间视觉导览和交互设计上的一般设计流程及能性应用,为AR技术在地铁空间文化传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引以及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城市文化依托于公共文化空间而存在,酒楼是宋代都市公共文化重要空间,"趋俗性"是宋代都市文化的显著特征。宋代城市俗文化和词创作之间相互影响,俗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词的创作,词创作中大量吸收了俗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图书馆建筑、设置与空间分布,分析了作为城市文化机构的图书馆结构;通过图书馆保存和展示城市历史和特色文化、营造城市阅读氛围、打造公共文化空间等职能,阐述了图书馆对城市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汪灿 《图书馆界》2023,(2):36-40
从文化发展功能角度探讨城市文化街区与图书馆空间服务融合。在分析城市文化街区文化发展功能——贮存、流传和创造文化基础上,据文化发展功能含义及空间理论,阐述融合的三个维度:空间上地理及场所融合,时间上贯穿过去、现今和未来,建立社会关系。指出支撑融合活动的图书馆空间服务相关理论,即公共知识空间理论、知识管理、文化与知识的辨析,结合实践从图书馆建筑文化、空间服务资源建设、社会关系建设及文化方向方面提出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6.
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空间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杏 《图书馆杂志》2008,27(2):9-11,15
所有的公共文化之所以被称之为公共文化服务,是因为它首先存在于公共文化空间当中,即它在文化空间上必须以一种公共方式存在.公共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即公共文化空间场所的开放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公共文化场所读者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子乐 《中国编辑》2007,(2):95-95
当代文化正在经历从印刷文化到视觉文化的“视觉转向”。相对于印刷文化对读者的文化水平有基本的要求,视觉文化时代通过电子影像来传播信息,从而使得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的社会群体也能进入文化传播的圈子。在所谓的“视觉文化”时代,“读者死了”,但是“观众”们却依然“活着”。视觉文化中的人们并不都是电子游戏和电影的被动消费者,他们依然存在着对“内容”的渴求。因此,视觉时代的职业读书人便应运而生了。同经典名著的影视作品相比,“百家讲坛”的教授们所做的工作是“替”观众们看书。通过他们深入浅出甚至“浅入浅出”的解读,满足了观众们对阅读的渴求。  相似文献   

8.
地铁作为当今十分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它的存在不仅是简单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城市组成部分。近年来,地铁公共艺术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为摆脱单调紧张的地铁内部空间,其改变了地铁内部环境,作为艺术的载体对区域文化的传承起到强有力的效果。设计者在考虑区域文化特点时,设计出带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帮助人们重拾本土记忆,为城市文明提升一个新的台阶。本文重点介绍区域文化融入地铁公共艺术的成功国内外案例,以此来探讨现阶段我国地铁内部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强调城市以地铁为载体,以区域文化为核心,以公共艺术为最新呈现形式,让地铁空间焕然一新,激活城市风采,打造出自己的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9.
视觉是物和知觉之间的中介,博物馆是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介,博物馆中的视觉文化是将视觉观看到的物,通过视觉化的系统整理、编码,为观众呈现出可视的具有内涵的文化解释。为适应环境,在一定空间、时间中产生并遗存的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将物完整客观的视觉化信息,通过合理有序的空间表达,让观众在动态、高效的文化传播中,更深层次的理解地域文化中孕育出的人类文明。深深扎根于百姓文化生活中的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它决定了博物馆中的视觉文化和辨识度。  相似文献   

10.
文化创意并非仅为产业和经济而生,它更是一种理念、工具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城市文化综合体是文化创意生活方式重要而集中的实践场所,其设计必须遵循合理运用城市的文化资源,以创意为核心驱动力增加民众的接受度,以平等观念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强调政府决策的主导作用和民众参与,贯彻真诚的人文意识,兼顾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平衡等基本原则,以实现生产与生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构建新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与空间服务场景的核心内容。文章通过演绎归纳、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理论赋能、实践赋能和标准赋能3个维度分析图书馆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研究框架,提出未来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实施路径。理论赋能包括以第三空间理论主导总分馆建设模式、以空间生产理论指导社会化运营模式、以空间正义理论引导城乡文化融合模式;实践样态则趋于数字变革驱动公共文化云空间场景延伸、智慧转型拓展公共图书馆空间变革运维、“图书馆之城”助力城市文化空间服务转向;而标准赋能涵盖了图书馆建筑、图书馆服务、图书馆评估等相关标准规范。图书馆未来需要从完善相关标准、强化技术开发、契合事业产业实际、构建供给体系4个方面完善发展路径,服务于中国特色自主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耿达  饶蕊 《图书馆》2021,(2):1-7
随着文旅融合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与发展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拓展与创新。文章以云南丽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空间重构提升城市文化消费结构与质量为案例,指出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把民众“需要的”和“想要的”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构建具有地方感与体验性的文化场景,以促进文化消费来连接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文章认为具体重构路径在于打造文化综合体、深挖地方性知识、强化整体性治理,另外还要为未来大文化体系预留可操作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景晓蕾 《传媒》2021,(10):后插2-后插3
公共空间是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影响着人们对城市品牌价值的判断,具有彰显城市形象、传递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功能.公共空间挖掘城市软实力,是城市居民人文情怀的集中体现,是视觉美感的重要来源.当前,新媒体艺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能够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处理,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为公共空间设计注入新的灵感.由陈媛媛所著的《公共空间的新媒体艺术》一书采用理论研讨和实证分析的方法,阐述了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内涵,梳理了新媒体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探讨了新媒体艺术的实施策略与发展趋势,引发了对艺术文化的全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艺术绝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工具和手段,它首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占据了我们的日常视觉经验,自上而下地冲击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观念,它同时也意味着一个逐渐开放了的社会文化共同领域的建立。在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新媒体艺术将引领公共艺术观念变革而成为装点城市公共空间、增强大众参与性、促进多元文化发展和助推城市生活审美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确立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行动,图书馆学应增强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研究与实践的融合共进。本文从政策、理念、实践三方面阐述了国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行动路向:政策行动路向体现为明晰空间定位发展部署、鼓励空间功能跨界融合、呼吁空间主体协同联动和形成公共文化空间品牌;理念行动路向体现为数字中国战略下趋向“数字空间”弥合城乡差距、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场景、强化空间新型产品装备应用;实践行动路向主要是指地方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创新形成的四类代表性样态,包括服务文化生活场景的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注重社会力量参与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强化文化空间品牌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和数字技术赋能的图书馆智慧空间。  相似文献   

16.
方兴未艾的电视、广告、电脑、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正在把当代审美文化日益变成一种视觉文化。一方面,这种视觉文化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传播体系,正日益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在推动我国信息化方面发挥出较大作用.甚至成为我国某些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也在不断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当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要成为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文化对外形象的窗口及城市文化的"第三空间".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拓展和延伸其良好的文化氛围,并将其氛围浸润到城市文化的建设之中,为城市公共文化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空间和帮助,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城市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文化振兴的提出有着深层的历史和现实动因,核心是重建乡村文化自信,内在要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有着权利给予、价值引领、秩序规约、传承依托、载体支撑的重要价值意义。为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作用,政府需要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协同治理、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保护和功能提升、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发展等。  相似文献   

19.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确立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行动,图书馆学应增强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研究与实践的融合共进。本文从政策、理念、实践三方面阐述了国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行动路向:政策行动路向体现为明晰空间定位发展部署、鼓励空间功能跨界融合、呼吁空间主体协同联动和形成公共文化空间品牌;理念行动路向体现为数字中国战略下趋向“数字空间”弥合城乡差距、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场景、强化空间新型产品装备应用;实践行动路向主要是指地方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创新形成的四类代表性样态,包括服务文化生活场景的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注重社会力量参与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强化文化空间品牌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和数字技术赋能的图书馆智慧空间。图3。表4。参考文献53。  相似文献   

20.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加载着传统乡土文脉,记录着乡村文化的延承和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从精神文化空间和场所文化空间及民俗手艺文化空间出发,梳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形象的现状问题,营建乡村公共文化整体形象的体系,并提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形象建构的传播策略,以文化自信价值导向为指导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形象的新系统,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形象建构提供价值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