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银晶 《图书馆学研究》2013,(2):92-93,9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平台、资源和服务。数字图书馆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一个新型课题,东莞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程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研究中进行。文章以东莞图书馆为例,介绍了东莞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践,重点对公共数字文化中的资源和营销服务进行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锰  陈雅  郑建明 《图书馆》2018,(5):37-43
文章从数字文化、公共服务、治理、文化服务治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治理方面剖析基本概念,从理论渊源、核心思想、适用性方面探析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治理的借鉴作用。文章认为以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核心是信息主体,在服务中着眼于信息主体—信息—信息环境三者之间协调,重点探析这三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可提升公共数字文化的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是“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针对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因重供给、轻需求而造成的“供需失衡”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搜集相关数据,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以“淄川文化云”为例从平台化、需求侧和供给侧、供求契合三个维度分析了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提出了新时期实现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契合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技术接受”是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契合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契合过程中要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增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可及性,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更为便捷、更高质量的服务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解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现状,依据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框架,设计包含可知晓性、可接近性、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五大要素的调查提纲,采用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公众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各要素的认知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可及性,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数字文化需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可知晓性、可接近性、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方面均需要改进。表2。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5.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及"互联网+"行动计划。为了解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情况,通过文献调查和网络调研的方式,收集国内现已建成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相关信息,对各数字平台的基本功能和特色进行内容分析,以窥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发展概貌,探讨当前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对于为公众提供均等化服务的促进作用,并对现有的平台建设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案例分析法,以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以及利益相关方为主线,归纳整合出全球国家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转型的特点,即对接数字转型整体趋势以再造国家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面向日趋广泛的受众多元拓展服务内容,以数字工具驱动服务形式创新和开放合作以建立服务主体多层次协同机制.由此提出我国国家档案馆应从把握档案事业发展机遇明确数字转型本土化内涵,融合中国特色深化服务内容体系建构,应用数字技术拓展服务空间和遵循社会化趋势建立服务主体的协同机制等层面入手,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转型.  相似文献   

7.
以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共同生产,是社会结构变迁下满足民众多元化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立足于公共文化服务全过程,数字赋能将从民众角色转轨、合作边界拓展、文化空间创建、消费刺激再生产维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同生产。论文以C县为例,从主体协同、平台驱动、空间重构、文旅融合四方面介绍了该县依托数字赋能优势,结合线上线下服务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同生产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8.
数字时代背景下,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结合数字化体验场景进行的公共文化创新服务。面向数字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场景理论创新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理念,从数据、生态、情境、社交和价值5个维度分析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策略,从数字服务、体验习惯、场景感知、活动参与、社会服务5个方面提出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创新设计建议,旨在创新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理论,发展公共文化数字化体验场景,创新公共文化数字化体验社区,提升用户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价值,服务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发展和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  相似文献   

9.
为社会提供免费、开放、平等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保障公民基本数字文化权益,维护社会信息公平,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打造数字文化服务品牌是公共图书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升服务效能、巩固服务阵地、保持服务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自2018 年起按照“ 创意为先、内容为王、宣传为要”三原则探索建设“广图筋斗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品牌,其在品牌设计理念、服务活动整合、推广对象分析、资源精准推送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品牌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选择具有启示意义。表1。参考文献2。  相似文献   

10.
公共文化云是地区文化数字化水平和特征的集中体现。以公共文化云为抓手,加快推进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和资源整合,逐渐成为区域文化建设的新趋势。以长三角四地公共文化云为研究对象,梳理长三角地区文化云建设历程和组织架构,将云服务拆解为关键服务、数字资源、文化场馆、平台用户四要素进行深入解析,并从服务、资源、场馆和用户4个方面提炼长三角地区文化云服务的不足和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究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的演变态势,明确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发展的突破方向与重点任务,提升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获得感。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重点剖析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文献文本,把握其不同要素的演变脉络,进而探究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的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的演变规律主要为行为视角的“普遍”中亦含“特殊”、过程视角的“变化”中亦有“不变”、结果视角的“积极”中亦存“消极”三种,同时蕴含着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多元化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获得感日益提高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为例,介绍了该馆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信息网络平台构建、应用系统架构、数字资源建设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等实践成果,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各国政府在推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方面的主导作用及相关政策与法律的保障作用,调查了北美、欧洲和亚洲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项目,分析了不同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整合中的异构资源元数据互操作方式,以及资源整合平台的功能设计。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是:不断寻求新的合作机构,扩大可用资源的范围,数字资源整合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资源整合平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论文对国内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分别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式、对象、手段、内容和机制五个方面评估实践进展,认为国内城市须顺应时势,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15.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有助于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获得感,激活乡村文化振兴活力。论文以宁夏为例,探讨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对乡村居民文化获得感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对大部分乡村居民文化获得感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且可获得性与可适应性均对可接受性的正向影响较大。因此,推动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建设,增强乡村居民文化获得感,可以从提高资源包容性、发展综合性角度定位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优势特色,从引导服务公平性、投入均衡性角度完善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政策机制,从完善内容匹配性、结构互动性角度提升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的重要基础设施。采用网络调查法,从平台建设、信息资源、平台功能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省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服务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在运营稳定性、服务资源丰富性、服务功能完善性、服务供给平衡性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未来应重点加强平台运营规范化、资源整合、平台功能完善、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的特征、意义以及建设框架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本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数字环境下的新型发展形态,并呈现出技术性、开放性、互动性等新的特性。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缩小数字鸿沟、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提升服务整体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应逐步建立相应的设施体系、内容体系、传播与服务体系以及保障体系,通过统筹整合、分工协作,实现各类型、各机构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研究,了解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认知、使用及评价情况,分析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存在的供需矛盾,发现需求的上升与多样、供给的不足及滞后是目前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需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缓解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需矛盾的对策包括:丰富供给内容,加大沟通及宣传力度,提升经济投入能力,创造人才优势等。图1。表8。参考文献22。  相似文献   

19.
构建由62份有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的政策文本组成的政策样本集,采用内容分析方法,按照分析框架构建、分析单元划定、政策工具编码、频次统计分析等步骤,借助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从政策工具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基本要素两个纬度对样本政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当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存在不同基本要素间政策分布差距过大;政策工具应用结构失衡、应用范畴单一;各部门配合有待加强等问题。未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的制定应优化政策工具应用结构,推动各基本要素均衡发展,提升政策工具与基本要素间的拟合度,增强政策可操作性,构建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0.
张鑫  王丹  陈则谦 《图书馆》2017,(12):93-99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发展的新形式,有利于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方法收集并分析2006年-2017年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研究文献,并结合深度阅读得到有关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受政府和政策驱动明显;核心发文期刊、高产作者和学术合作团体主要来自于图书情报学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分为六个主题,其研究热点沿着三条线索不断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