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刚 《青年记者》2017,(29):18-19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依托大数据进行的数据分析与信息推送,让信息服务越来越精准,麻省理工学院尼葛洛庞帝教授预言的信息服务“个人日报”模式已经成为今天的现实,新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喜好,为每一名用户量身定做一份“我的日报”.在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为用户带来愉悦的信息体验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信息茧房”效应却值得我们反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银婷 《今传媒》2023,(1):118-120
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媒体时代,5G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精准算法技术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促进了“千人千面”“我的日报”时代的到来,完美展现出了媒介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但是,无处不在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导致受众沉迷于“信息茧房”,从而加速了个人的时间危机。基于此,本文在阐述“信息茧房”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力求找出媒介技术进步是如何消磨个人有效时间、使受众裹挟在“信息茧房”之中的,进而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数据积累加上算法的偏好投喂助推了“信息茧房”的形成,用户、网络平台和社交环境等多个维度的影响因素使得用户受困于“信息茧房”之中,阻碍了档案文化传播的高效性,文章基于“信息茧房”视域下,阐述了“信息茧房”效应下档案文化传播的策略与途径,探讨如何高效地推广和宣传档案文化,有利于档案文化传播实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数字阅读中的信息茧房效应容易造成读者信息窄化与知识局限,识别信息茧房的触发因素有助于探寻破茧对策以促进阅读推广。文章选取信息特征、个性化选择、算法推荐、社交环境4个维度的条件变量,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的方法,对信息茧房效应的触发因素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阅读中信息茧房效应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由信息特征、个性化选择、算法推荐3个因素联合构成的组态路径覆盖率最高,在非以上3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社交环境也会触发信息茧房。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或削弱数字阅读中信息茧房效应的阅读策略,以期为数字阅读中的信息茧房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对信息偏食、观点极化、谣言传播等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信息茧房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但也存在诸多研究争议。为厘清信息茧房概念及其演化过程,本文从同质化困境这一重要问题出发,回顾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从选择同质化、内容同质化和群体同质化三个角度对信息茧房概念及其领域内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户、技术、信息和社会四要素的互动,构建了基于同质化视角的信息茧房理论框架,并从人际扩散和技术助推两个层面解读同质化困境的形成路径,最终形成从信息窄化到群体极化的茧房效应演化过程。该框架旨在对信息茧房“有态而无形”的概念内涵提供理论解析,对现有研究争议的原因进行阐释,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可参考的量化思路和研究切入点,并为治理实践提供借鉴。图2。表1。参考文献87。  相似文献   

6.
《青年记者》2021,(23):4-5
我们应当建立什么样的算法伦理算法推送的最大特点是针对不同的用户,投送他们爱看的内容,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大大增加了用户对App的依赖。算法推送会不会导致“信息茧房”?目前学界对此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从常识来看,算法推送确实在改变着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单一类信息长时间的不停轰炸,有可能让受众的认知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7.
高金国 《青年记者》2021,(2):127-127
优化机器算法,受众开阔视野,"茧房"也就不存在了。"信息茧房"现象,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客观地说,关注这一现象的多属业内人士,对受众而言,这种现象似有若无,"存在感"并不清晰。所谓"信息茧房",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像蚕茧一般桎梏于‘茧房’中"。  相似文献   

8.
唐晓慧 《新闻传播》2023,(15):52-54
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纷至沓来,算法技术逐渐被应用、深化于传播领域,使得基于个性化服务的算法推荐模式成为了新的信息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算法推荐模式却导致了“信息茧房”效应的产生,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抖音的算法推荐为案例,总结了算法推荐的形式风格,对信息茧房的效应进行分析,明晰出抖音短视频中信息茧房的具体表征和产生诱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茧房产生的影响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
李红坦  谭思玲 《传媒》2023,(7):71-73
“信息茧房”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其信息窄化、信息割据、信息迎合的特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本文提出通过同步提升媒介素养,加速打破信息茧房;打赢网络阵地战,培育正能量“意见领袖”;明确网络警戒线,落实责任性“把关人”等措施引导大学生“破茧而出”,以维护、巩固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偏好设置和算法分析让“按需获取信息”成为趋势。“信息茧房”的概念也因此提出并广受关注。对于青少年来说,定制分发模式的挑战似乎比“茧房”更加严峻。青少年的知识和素养体系均在生长期,尚未建立起一套属于自身的“偏好”系统,极易被平台商所制造的刺激性、高感官舒适度以及碎片化的信息精准“狙击”。媒介更像是一种新型“魔弹”,通过大数据和私人定制的方式给予青少年预设的信息和正确答案,钝化他们对信息源的质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最终让他们相信并且做出符合媒介预期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张文彦  袁继慧 《出版参考》2023,(3):19-22+18
从社会知识史的视角看,信息茧房其实始终伴随着知识传承与传播的过程——面对知识生产广泛分散,人类便有了聚合的诉求,同质化、浅层次、机械化聚合的结果便是信息的茧房化。从读者角度看,阅读茧房是人类在阅读超载压力下的应激反应,是从现代社会到信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越来越突出的阅读症候。纸书阅读的精神特征与物质特征使其蕴藏着其他媒介阅读尚不具备的破茧力量,有着催化新媒介产品的元阅读价值。展望未来,纸书阅读或许会作为一种文化技艺长存,为置身信息宇宙的我们提供沉思的绿洲。  相似文献   

12.
彭兰 《新闻界》2020,(1):30-38,73
信息茧房问题虽然因个性化推荐算法等技术的发展而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但它所指向的人们的选择性心理带来的信息视野狭窄以及观点、立场固化等,并非新的现象。从新媒体传播来看,人们的视野与其获取信息的路径以及相关的信息过滤机制相关,社交网络、平台、算法等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固化人们的信息获取路径、强化人们的选择性心理,信息茧房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要破解信息茧房,同样需要依靠算法与平台的优化、信息供给侧的改进以及个体媒介素养提升等多方面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陈昌凤  仇筠茜 《新闻大学》2020,(1):1-14,124
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基于美国两党政治的语境对新技术降低政治信息多元化以及政治信息极化的忧虑,如今却被泛用于所有信息。但是西方学界尚无有力研究证实"信息茧房"的存在。事实上,造成"信息茧房"的单纯信息环境很难在现实中出现。Web2.0技术提供了与志同道合的人讨论问题的机会,也增加了与那些持不同观点的人讨论问题的可能性,很难形成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本文也探讨了算法优化以降低信息茧房风险的可能性。算法技术对多样性的提升主要基于两种路径:第一种路径是使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使用者"意识到未知";第二种路径是通过加深"个性化"来有效增强"多样性"。本文分析了信息聚合及其积极意义,以及Web2.0技术条件下"积极的受众(用户)"的可能。文中讨论了一些"除茧""破茧"的可能途径。我们不认同桑斯坦提出的偶然性信息的解决方案,认为真正要解决"信息茧房"之忧的问题,不如回到问题提出的原点,将实验条件下的单纯信息环境还原到人们的真实信息环境中,反省"信息茧房"这个虽有衍生空间和警示价值,却仍似是而非、缺乏科学证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对于算法推荐,大致可以分为“积极乐观”“质疑批判”“需要检验”三种观点,笔者将其归纳为“技术派”“道德派”和“科学派”。“道德派”认为:失去了传统把关人的算法推荐在黑箱中完成信息分发,形成“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等负面效果。对此,今日头条总编辑张辅评回应称“公众对新技术不了解,以讹传讹”,提出“信息茧房从一开始,质疑的就不是算法推荐,而是此前门户时代兴起的订阅模式”,那么,算法推荐和订阅模式之间的区别在哪里?算法推荐必然会引起“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现象吗?针对算法推荐带来的社会效果,目前的实证研究有何发现?又存在哪些问题?本文从推荐算法的技术原理入手,对以上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大数据时代媒体多样化以及信息泛滥,使得以信息茧房为代表的信息消极现象愈发引起学界关注,解析信息茧房成因,对破除其对网络空间治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引导信息空间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基于已有研究,从用户视角出发,采用逻辑规范化方法从信息空间、个人信息空间及其交互关系探索信息茧房的形成原因。[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信息茧房的形成具有其历史必然性、技术使然性和用户应然性,信息茧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技术起着催化作用,个体认知占据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在《河北日报》“昨日新闻”专栏做编辑工作。从大量的社会新闻的编采中,我体会到做好这类新闻的角度选择十分重要。因为这类新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暴露社会阴暗面的,我们不能搞所谓的“客观报道”,只是告诉人们这儿失火了、那儿被盗了,等等。我们对这类社会新闻的报道,应当是从消极的东西里边,引出积极的效果来,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出现,可以让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信息。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分发率,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信息茧房"现象。在"信息茧房"的影响下,易出现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受众的全面发展和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判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桑斯坦对不同互动模式信息聚合能力的研究,通过重新审视"信息茧房"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本文认为应该在保持理性的技术批判的基本态度上,对"信息茧房""单一的信息环境"这一前提条件进行合理外延,并在此基础上扩展研究空间。基于相似的心理过程和明确的衍生关系,"信息茧房"应有主动与被动之分,被动的"信息茧房"与过滤气泡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衍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信息茧房对高度依赖微媒介获取信息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信息接收失衡、碎片化阅读和群体极化现象加剧.消除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需要相关机构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媒介要借助第三代信息搜索引擎从技术的角度打破受众构建的信息茧房壁垒,引导用户接触更多的信息源;相关机构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避免大学生在信息阅读中陷入信息茧房所带来的狭隘认知和偏激情绪.  相似文献   

20.
在人工智能时代,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虽然可以方便获取信息,进行多维度思考,但在有意识的自我过滤和大数据推送相互作用下,极易形成信息茧房,使其陷入另一种意义上的困境.随着多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茧房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打破信息茧房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