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2.
爸爸: 我好久没这样叫了,好久了.张开口都是陌生的,好像有一个长久的死寂的冬天,把这两个温情的字眼淹没了.从我的八岁到我的十八岁,我都没有开口叫过.整整十年. 十年.我一想起都觉得这是如此漫长的时间.如此漫长.回首凝望的时候感觉怎么也望不到头.  相似文献   

3.
1978年,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寝室的前面有一棵大树,树高丈余,枝叶浓密.这棵大树,我叫不出名字,但我喜欢这棵大树的美丽,尤其是夏季,那浓密的枝叶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看上去就像是灿灿红霞.这棵大树的叶也很好看,细细的,绿绿的.每天早晨,我都要来到这棵大树下读书,有时读英语,更多的时候是读唐诗,读宋词.  相似文献   

4.
2011,我的文     
2011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清华失去的,正是这个社会稀缺的》,《在台湾,找中国》,《问道钟南山》. 我不是说这一年我只写了这三篇文章,事实上我写了大大小小五六十篇,不包括每天七八条微博.我的意思是,以上三篇不追风,也没有命题作文,却具有某种静静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我一直坚信:新闻无处不在.我一直在努力:随时随地抓新闻.2011年12月初,我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之约,到海南省海口市讲课.除去讲课只有一天自由活动时间,就是这一天,我还采写了两篇稿件.2009年,我路过甘肃省甘谷县,到火车站时被告知:火车将晚到一个小时.在车站干等一个多小时?我不甘心,就到车站周边转转.就是这一转,让我回去写了两篇稿件:《甘肃省甘谷县一处珍贵的古民居亟需保护》《民居简朴吉风存》.这两次经历,对我来说,不过是“故伎重演”“小菜一碟”!  相似文献   

6.
在隐秘的历史深处,总有一根线,连接了过去和现在的两个时空.这根线便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档案.暮春四月,当我坐在安徽省高等法院的档案阅览室里,翻阅面前二尺多高的案卷卷宗时,我被这根线牵引着,思维游走在40多年前的某一特定时空.通过这些卷宗,我在寻找一位布鲁诺式的人物——石仁祥.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我,对当年这桩轰动一时的公案早有耳闻,这使我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在逐页阅览这份黄纸黑字的卷宗,"零距离"触碰这段历史时,我的心仍抑制不住地颤抖.  相似文献   

7.
我迟迟没有写下这些总结回顾的文字,皆因为怯于面对这套并不丰盈的“文存”.我的青春,我的梦想,我那恍在眼前却又分明逝去的日子,就在这一字一句的接力中,化为了昨日的晨露.我似乎不敢想象,我已经到了倚门而立,细数过往的年龄了.我也感到惶惶,挑来选去,能让自己满意的文字,就是这百余万字各种不同体裁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我1960年从事档案工作,在兰台园地里耕耘了38个春秋.1994年8月30日,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我被淮河医院确诊为直肠癌,这残酷的判决,将我推入痛苦的深渊.  相似文献   

9.
得知青年作家尹纪周和刘锋选编的<储瑞耕人生小道理>今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消息,我异常欣喜,因为没有谁比我更了解这本书的由来了.这本书的出版,虽在我的意料之中,但这么快的出版速度却让我稍感意外.  相似文献   

10.
北京残奥会期间,我作为注册文字记者,见证了并记录了这一人类的盛典.这短短的十二天,见证残疾运动员赛场拼争的同时,残奥会带给我的震撼更远在赛场之外、体育之上.  相似文献   

11.
我喜欢沉默. 因为我是一名档案工作者.我爱上了这一工作,无比豪迈的档案事业,且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12.
"欢迎记者指导",这是许多地方接待记者一句客套话.在我参加新闻工作不长的时间里,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听过这样的话了,我从没有在意过.但到大寨又听到这句话,却引起了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3.
无法哭泣     
潘虹 《湖北档案》2016,(1):28-29
潘虹日记 (1994年)4月21日 星期四 26年了,每到这一天,我总觉得冷.这来自心底来自骨髓的寒意,是26年前,我第一次迎面遇见死亡时,他留给我的. 前天,是父亲的忌日.可真正让我感知到死亡的,是26年前的今天,在龙华火葬场门口. 雕龙的烟囱,高高的矗立在阴霾的天空下,时不时"轰"地一下,冒出一股浓浓的黑烟,在料峭的春寒里,逐渐飘散,变淡. 我呆呆地看着它,感觉着死亡.这就是所有人的最后归途.这不是童话故事里那条通往天堂的道路.童话里的天堂路是开满了鲜花,是美丽的,而这烟囱如此丑陋.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参加了一位老朋友的儿子的婚礼.这引起了我对在毛主席办公室工作时的一段回忆.毛主席曾派我当"娘家人",去参加他女儿李讷的婚礼.这是我一生参加的最平凡却最有意义、最值得自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婚礼.  相似文献   

15.
人步入老年,回忆往事,总不免感叹人生不如意事竟然是十之八九,而剩下的如意事,也只有十之一二了.我已六十有五,是货真价实的老头儿了.回首往事,也深有同感.所幸的是,在《图书情报工作》编辑部当编辑的四年,属于这十之一二,是我得意之时.所以,很愿意回忆这一段美好时光.这一段光阴,弥足珍贵,令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6.
花之舞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厦门的认识从高云览的<小城春秋>和舒婷的<致橡树>开始.那时,我还在南开大学读书.前者虽然没有在我脑海中留下太多印象,但书名本身给了我无尽的浪漫遐想;而后者,则给了我对爱情对象理想化的描摹和追求.因此,当毕业分配到这两位作家故乡工作时,我对这座城市有了尽快感知的冲动.  相似文献   

17.
我的编辑经历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出版社做过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从来没有离开过策划和组织书稿工作,一晃儿就是二十几年.我在给编辑讲业务课时,有的编辑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让我谈谈在策划和编辑书稿过程中的切身体会.这便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说是"体验"也好,说是"教训"也好,期望对同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褚树青是一位优秀的图书馆馆长. 让我了解到这一点,始于他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办平民的图书馆,一百多年前一位绍兴的乡绅能做到的事情,难道今天官办公共图书馆还做不到吗?"我当时到他的办公室跟他谈事,不知怎么就聊到办馆理念上了,他似乎很随意地说了上面这句话,当时我大吃一惊,没想到他有这样好的理念,在这之前,我跟他接触不多,对他不甚了解.从这次交谈以后,我开始关注他和杭州图书馆.  相似文献   

19.
永远忘不了1977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我三十而立,这一年8月我生下了小女儿,这一年家里三姐弟同时备战高考,这一年我周围的高龄考生全部落榜,这一年有太多的艰辛故事…… 我是66届高中毕业生,是年龄最大的老三届.那时候,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去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1969年1月,在一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热烈口号声中,我奔赴遥远的海南琼海建设兵团,在那里割胶种地、生儿育女.那个曾发誓要当一名杰出的“物理工程师”的我,只好默默地将这个奢侈的梦想珍藏在心底.  相似文献   

20.
随遇而安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我不是1957年打成右派的,是1958年"补课"补上的,因为本系统指标不够.划右派还要有"指标",这也有点奇怪,这指标不知是一个什么人所规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