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数据给诸多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图书出版业也是如此。2014年3月,"京东出版"的第一部"私人定制"图书出版,以读者为导向的按需出版在数字出版背景下初现曙光。对于出版社来说,把握读者的兴趣,降低出版成本与风险,使用大数据是一条最为明确且又符合数字出版时代要求的策略。积累大数据、利用大数据、实现"私人定制"——当代出版社利用大数据,也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开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出版社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出版社进军数字出版已成为一种大势所趋.于是,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传统出版社开始自主研发APP.这些APP借助AR新兴技术,构建全新的阅读体验,打造"大数据出版",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实现出版的服务转型和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梳理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工作的发展现状,提出高校出版社在主题出版方面形成依托学者研究优势、结合高校教育优势、发挥学科专长优势等三大特征;认为高校出版社应在夯实主题出版学术研究、主攻"研究型"和"例证型"主题方向、深挖"泛主题出版"内容资源、助力融合出版升级和构建"一把手工程"协同机制等五个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读者的消费和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营销渐从公域流量时代进入私域流量时代,出版行业亟须转变思路,顺应这一营销发展趋势.有鉴于此,本文探讨了当前形势下,出版社如何利用有效的私域流量池工具,建设自身私域流量池,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融合出版方式,做好产品规划,打造产品矩阵,从而实现用户的转化变现,乃至从传统出版向以用户数据运营为核心的出版社转型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数字出版分割了传统出版业的市场份额,带走了大量的读者群体,对传统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更大威胁。在这种局面下,媒介融合成为传统出版业继续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媒介融合有多种方法、多种模式,本文以三辰出版社的"网站+博客+论坛+网店"模式为例,来探讨传统出版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市场理念创新。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印发,出版深度融合成为传统出版单位“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基于对地方出版社出版融合发展现状的观察,针对地方出版社对融合发展重视不足、创新不力等问题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对地方出版社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一、赋予新内涵 "立足本专业求生存,面向大科技谋发展",是科技类专业出版社多年来一直坚持且行之有效的发展理念.科技类出版社,在人员结构、人员素质、管理模式、营销模式等方面,都不同于综合性和社会科学类的出版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环境和渠道的逐步开放,科学学科日益交叉融合,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与科技范围比较广的出版社相比,一些专业领域比较窄、读者群体相对小的科技类专业出版社,发展难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出版融合发展转型过程中,电子音像出版具有"亲数字"的天然优势,其灵活多样的内容表达和产品形态有助于丰富主题出版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安徽教育出版社电子音像出版项目"大别山上"在在线营销、产品形态、与新技术融合等方面积极创新,探索出一条电子音像主题出版融合创新的新路.  相似文献   

9.
数字出版是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出版社的大势所趋,但多数出版社一直苦于找不到发展方向.本文以华语教学出版社为例,探讨、分析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措施,为其他出版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传统教育出版社融合发展在组织架构上面临种种问题,如职能部门不能适应项目化的融合发展需要、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两张皮”现象等,亟须探索适合融合出版发展需要的组织架构模式。安徽教育出版社结合自身业务和教育出版融合发展需要,基于教育出版研究,以项目为抓手,从出版社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和关键环节的流程改造,探索教育...  相似文献   

11.
陈思 《采.写.编》2021,(9):145-146
高校出版社是以高等学府为依托,集高校人才和社会资源为一体的学术出版机构,高校出版社编辑是支撑出版工作高质量进行的关键力量.新时期下国内外多元文化交融汇聚,信息数据立体传输,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版市场的竞争性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高校出版社编辑必须要切实把握读者心理,关注出版市场行情动态,在坚守行业初心和思想政治底线的前提下,积极转思求变,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出版社的新出路.本文从高校出版社编辑的思想方向、信息化观念、读者意识、产业化理念、竞争意识等方面来分析和探讨其革新内涵,期望有助于促进高校出版社的优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庄红权  刘利  薛帅 《出版广角》2021,(20):63-65
相比其他类型图书,科技图书的内容注重科学技术,专业性更强,内容更为抽象.融合出版技术在科技图书出版领域的应用,能把抽象难懂的知识从更文字、图片扩展为形象生动的声音、视频、动画,甚至是可以交互的AR/VR资源,有利于读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近年来,科技图书基于信息技术的融合出版应用已成为出版社展示知识服务能力与融合出版水平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清华大学出版社科技图书融合出版实践出发,探讨融合出版实施的路径,以及支撑融合发展的体系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书目》2011,(9):59-59
上海书展"最有号召力的十家出版社"、"最有影响力的十本新书"的"双十佳"评选,得到各大出版社和读者的热烈响应。这一活动将更好地鼓励出版社推动优秀图书的出版,促进出版事业的发展。本次活动先由组委会提供  相似文献   

14.
日本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型过程中,互动参与式网络出版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攀升.本文对互动式网文平台、读者参与式网络出版平台、社群连接型网络杂志三类日本互动参与式网络出版模式进行分析,发现日本出版社通过自营网络平台,收集读者阅读意见从而提升纸质书发行量与发行效果;社群连接型网络杂志由"以内容为核心"转向"以用户服务为核心",通过社交化社群运营、会员参与策划等方式为用户提供跨行业的"融合性服务",实现"内容+产品+服务+情感链接"的多元融合性产业链,赢利形式走向融合与多元.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数字图书出版业来说同样如此,以读者为导向探寻数字图书出版的发展之路是未来出版行业的发展新风向,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出版,不仅降低了出版社的成本以及风险,也是有效抓住读者的重要策略,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图书的私人定制是本问即将探讨的重点问题,望能通过笔者的经验分享,为推动我国数字图书出版行业实现更聚焦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读图时代"的图文出版热潮中,文学作品采用直接图文出版或"旧书新出"改装等方式参与其中。文学作品的图文出版折射出读者浮躁的阅读心态、文学走向的大众趋势和出版社的经营危机。作为依托于文字而存在的文学形式,文学作品的图文出版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作品文字地位的削弱、读者审美想象能力的下降和读者群体的分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李军 《出版参考》2018,(2):29-31
中国铁道出版社是以出版轨道交通专业书刊为主的出版机构,担负着轨道交通专业职教及学历教材、铁路科技及规章规范的出版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几年在融合发展及相关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意见和政策,为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指明了道路.中铁社立足于满足本行业、本系统新形势下对专业出版工作的新要求,以及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走出了一条适合于传统的大型专业科技出版社的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书名: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跨界融合研究作者:刘玲、齐诚、马楠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月ISBN:9787519602161一、图书简介刘玲、齐诚、马楠编著的《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跨界融合研究》,全面解读了互联网+时代对图书馆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的融合和发展方向,特别是互联网+图书馆与出版社、文化机构、商业机构等产业的融合,分析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如何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读者,开展资源建  相似文献   

19.
正出版业转制后将成为新的市场主体,摆脱了旧有体制的约束,面向市场,为学术出版探索新的发展形式提供了可能;同时,数字化的业态转型带来的"个性化服务"和"大规模定制",与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读者面窄、需求分散"的特性不谋而合,数字化为中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探索新的赢利模式也提供了可能。学术出版是对人类文化研究成果进行保存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大学出版社成立伊始就肩负着学术出版的重任,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建设高度  相似文献   

20.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2,(28):7
学术出版需要门槛出版"泛学术化"不可取《东方网》报道:学术出版是需要门槛的。门槛实质上是准入机制。学术出版不是任何出版社都可以做的。出版应该有分工。但在出版社进入市场后,这种分工被打破。学术出版不设门槛就是不可接受的,不是所有出版社都有能力出版学术著作,而且即便出学术著作的出版社,也不可能有能力出版所有门类的学术著作,这是常识。在发达国家,学术图书的出版几乎都由专业出版社"垄断";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