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基于三网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电视媒体和视听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卓见成效,并一跃成为该行业与各位学者广泛关注的重点。近些年来,我国在传统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方面都进行了相关实践活动。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电视与新媒体的长久发展模式进行了阐述,认为二者融合的基础就是可持续发展融合模式的构成,真正使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长久生存在于网络电视台的创建、电视产业链的完善以及网络化产业体制的创新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美国三网融合产业发展有一系列新的动向,包括促进传统广播电视拓展产业链,开发增值业务;电信运营商创新服务模式,提供跨网跨终端视听业务;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推动视听产业繁荣;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视听新媒体产业创新等。本文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美国视听新媒体产业的创新举措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这对于我国三网融合及视听传媒产业发展与管理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三网融合、三屏合一、网台联动”等概念迅速升温,视听新媒体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传统电视媒体只有积极融合视听新媒体,开发视听新业务,培育视听新媒体产业,实现与视听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和联动传播,才能在未来的传媒格局中继续保持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三网结合的环境之下我国传统形式的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相关融合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成为学术界与业界重点讨论的话题。怎样创建传统的电视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式,均需要实施不断的摸索。例如业务融合、网台互连、组合营销以及多样化经营等都有一定的尝试。本文就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民众对媒介的选择性的逐渐增多,异军突起的互联网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三网融合时代已经到来.三网融合对电视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使其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其中包括视频内容播出方式的变化、电视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传统电视媒体内容优势、受众收视习惯的改变等等.传统电视媒体面对这样一个大趋势的到来,该如何顺应需要,不断开创电视事业发展新局面,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推动电视传播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欧洲视听媒体规制变革对我国"三网融合"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个数字化与视觉化的传播时代,"三网融合"已成趋势,传统媒体发展逐渐向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通信、音视频传输技术的发展,将产生新的、更快速的传播渠道,并催生新的内容格式和服务.视听新媒体将音频、视频、数据和语音通信服务融合,模糊了广播电视、互联网与电信业的界限,改变了音视频的传播模式以及视听文化消费习惯.注释:  相似文献   

7.
在三网融合、宽带中国等战略的驱动下,电视终端的网络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互联网电视也将随之普及,而这也必将对视听节日的传播秩序形成结构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郑维东 《视听界》2010,(4):22-24
三网融合之趋势最近从政策层面再次得到确认并规划了方向和时间表,引发相关各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资本、技术、模式、方案等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其实三网整合只能算是媒介融合的推手,是媒体融合过程中的技术呈现;媒介融合不只包含网络融合,还涉及终端融合、组织融合、政策融合、媒介形态融合等多个方面。其中媒体融合的最高阶段被认为是媒体形态的融合。本文尝试以互联网如何影响传统电视发展与转型为视角,讨论三网融合驱动下中国电视市场嬗变之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迎来了视觉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时代,原来的传统媒体也渐渐的迈向视听新媒体融合的发展中来,也就是说在新的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媒体发展是必需的趋势,传统的电视媒体就应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寻找新的亮点来适应新的媒体发展,那么在电信网、广播网和互联网这几个网络的联合直接的带动了电视媒体和其他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这样信息的传播渠道平台也发生变化,受众接受的信息也越来越广,这就直接的给每个形式的媒体带来的新的机遇同时。也是新的挑战。因此,本文阐述了关于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仅供各位参考。  相似文献   

10.
欧洲媒介融合中新媒体规制,呈现政策主导、产业规制与利益考量的特征,体现为以政策融合推动媒介技术融合、政治经济学与公共利益的双重规制模式,以及对文化、政治与信息传播安全的维护。借鉴欧洲的新媒体规制变革,我国三网融合中的视听新媒体规制,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平衡行业利益与公共利益,又要遵循道德规范与公共利益原则,在立法的基础上成立相对独立的视听新媒体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11.
马梅  尚文 《今传媒》2016,(5):8-11
随着由数字网络技术支撑的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因自身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效力与模式,在现代传播体系中占领了重要的地位.电视综艺节目作为视听产业的支柱产品,是使观众与电视台产生黏连的重要途径,但是仅依靠传统的电视媒体进行品牌传播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做好电视综艺节目的品牌传播对于电视行业的主体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品牌传播为切入点,在分析媒体融合对电视综艺节目品牌形成影响的同时,探究如何利用媒体融合进行电视综艺节目品牌的塑造与传播,以及在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综艺节目品牌发展应规避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CCBN2013的展览主题为“新融合新媒体新发展”,重点展示了三网融合、OTT融合创新、NGB、云计算、高清与超高清、多屏融合、数字音频广播、数字家庭与智能终端、信息化视听等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三网融合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从传统媒介转向网络、手机等终端。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传媒环境开始发生变化,新媒体分流着传统媒体的用户市场和广告市场,分食着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大蛋糕。有业内人士称,网络和电视这两大主要媒体正起着信息传播媒介的主要桥梁作用,若两者不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合作方式,则最终会两败俱伤。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媒介融合成为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全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势在必行。推动省级电视媒体的深度融合,要在理念、内容、形式、技术等层面上实现创新发展;要形成"报、广、视、网、端"融媒体传播矩阵,融合、整合、联合相关资源,实现融通共享,从而在信息时代开创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5.
郑宇 《新闻实践》2013,(12):31-33
核心阅读: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报纸、数字杂志、IPTV、手机电视、微博、微信等各类新媒体、新业态不断涌现,以其双向互动性、复合多元性、时空无限性、分众异质性、融合开放性等具有颠覆性的传播特征,对传统媒体带来激烈竞争和巨大挑战。传统广播电视在大力拓展视听新媒体终端及渠道的过程中,如何按照新媒体传播的特征,实现内容生产的转型,量身定做适合视听新媒体传播、深受网民观众喜爱的节目,直接关系到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电视能否突破发展瓶颈,在激烈的媒介中竞争继续生存、发展和壮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及广播电视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通信、广播电视产业的技术在不断地进步、衍化、融合、涌现出移动互联网、网络视频、IPTV、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等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形态。下一代网络的融合与发展成为趋势,“三网融合”为人们展示了美好的数字生活前景。  相似文献   

17.
核心阅读:随着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已经涌现诸如手机电视、IP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大量基于新技术应用的视听新媒体,这些不同类型、载体的新媒介与传统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既相互竞争又逐渐走向融合共存,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掌控主流话语的传播格局,大大拓展了新闻传播的范围。媒介不断融合的新形势,对传媒以公信力、影响力、竞争力为内涵的新闻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杨状振 《视听界》2015,(1):91-97
美国是全球最早实现三网融合背景下视听新媒体产业跨界发展的国家。本文主要分析了CNN、Fox等美国传统主流媒体的视听新媒体建设情况,以及YouTube、Hulu等专业视频网站的经营发展之道,以期给国内网络电视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11日上午,"第21届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暨"第12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2013)"在重庆隆重开幕。与会专家和代表从战略、技术、应用等各个层面对我国"三网融合"和视听新媒体、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全媒体架构、业务和监管,交互电视技术、多屏互动技术、有线网络的无线应用、互联网电视、云服务平台等多个技术发展方向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视听新媒体作为一种新业态,借助于高速发展与持续创新的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在近几年迅速崛起,并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10年“三网融合”试点实施以来,关于视听新媒体的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出现了诸多值得关注的观点,视听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与概念界定、发展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社会影响与未来趋势以及规制与监管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要主题。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关于视听新媒体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成果总结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薄弱项,为视听新媒体后续的研究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