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研究,了解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认知、使用及评价情况,分析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存在的供需矛盾,发现需求的上升与多样、供给的不足及滞后是目前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需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缓解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需矛盾的对策包括:丰富供给内容,加大沟通及宣传力度,提升经济投入能力,创造人才优势等。图1。表8。参考文献22。  相似文献   

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的重要基础设施。采用网络调查法,从平台建设、信息资源、平台功能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省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服务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在运营稳定性、服务资源丰富性、服务功能完善性、服务供给平衡性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未来应重点加强平台运营规范化、资源整合、平台功能完善、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调查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与利用现状,深入了解农村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与利用存在的问题,把握村民心理。[方法/过程]采用网络调查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省衡南县两处村庄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与利用现状进行调查,采用走访观察、深度访谈和焦点访谈的方法收集原始访谈资料,并运用扎根理论进行质性研究。[结果/结论]调查结果显示,负面的环境因素、服务供给、个人因素和服务需求使得村民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利用率极低、认识趋向消极,两村存在着基础利用条件不佳、供给不到位、宣传力度不足、规划管理不合理、知晓度和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进而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供给主体、供给对象、供给保障、供给机制四个供给要素出发,对安徽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加强社会合作、关注特殊群体、强化供给保障、完善供给机制等对策,以期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均等化、标准化、系统化,增加安徽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是“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针对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因重供给、轻需求而造成的“供需失衡”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搜集相关数据,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以“淄川文化云”为例从平台化、需求侧和供给侧、供求契合三个维度分析了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提出了新时期实现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契合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技术接受”是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契合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契合过程中要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旨在检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影响因素,了解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与作用路径,为改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提出建议。[方法/过程]通过设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影响因素链式中介模型与测度指标,对问卷收集数据进行效度分析与链式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结论]确认环境、平台、资源、活动、服务人员、反馈、用户均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质量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存在“用户—反馈—服务人员—供给质量”的链式中介效应,并为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银晶 《图书馆学研究》2013,(2):92-93,9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平台、资源和服务。数字图书馆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一个新型课题,东莞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程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研究中进行。文章以东莞图书馆为例,介绍了东莞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践,重点对公共数字文化中的资源和营销服务进行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文对国内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分别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式、对象、手段、内容和机制五个方面评估实践进展,认为国内城市须顺应时势,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制度层面优化公共数字文化均衡化发展策略,缓解公共数字文化发展失衡现象,运用文献调查法和网络调查法,总结公共数字文化均衡发展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成果,同时运用专家访谈法,从财政投入、服务标准、资源建设、供需对接和人才队伍等维度分析目前公共数字文化均衡化发展存在的困境.并从完善财政补贴制度、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标准制度建...  相似文献   

10.
以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文化供给,有效缓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性失衡困境,成为基层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满足农民分众化、个性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为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文章从数字技术嵌入并驱动的多元治理、内容偏好、技术接受、网络赋权等维度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动力机制,探讨数字化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的动力因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实现,需进行供给侧的系统性数字化转型,遵循数据要素参与治理、农村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平台赋能协同供给、增强保障机制运转韧性的路径指向,进而推动农村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的概念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既能拓展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益于政府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提供优质服务。采用概念分析法,通过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的概念模型,将其内涵界定为服务全过程中需求者便捷及时获得所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程度,本质上体现着需求者对服务供给常量与需求变量间适配程度的评价。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分析验证了可知晓性、可接近性、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应性5维度及其20个三级指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指标体系可用于评价测度、政策制定等治理场景,也能应用在发展概念框架和操作性变量等基础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本文从系统分析陕西省图书馆“智能文化云地标”建设的时代与技术背景入手,从服务路径与主要特点、相关项目陕西实践的主要进程、新技术应用及其体制机制保障的未来设想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智能文化云地标”建设的创新实践,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效介入文旅融合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21。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国家公共文化云为例,调研老年用户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信任现状,挖掘信任因素对老年用户使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影响,构建老年用户使用文化云的信任因素模型。从声誉信任、供给信任、信任交换三方面,提出扩大文化云的声誉影响、完善供需关系匹配机制、加强老年人信息素养教育等针对性建议,搭建老年用户与文化云的信任桥梁,促进老年用户使用文化云,为解决“银色数字鸿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的特征、意义以及建设框架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本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数字环境下的新型发展形态,并呈现出技术性、开放性、互动性等新的特性。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缩小数字鸿沟、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提升服务整体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应逐步建立相应的设施体系、内容体系、传播与服务体系以及保障体系,通过统筹整合、分工协作,实现各类型、各机构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5.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提升直接关乎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以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在Malmquist-DEA模型和Markov链模型测度分析2016-2019年我国整体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б收敛和β收敛检验方法深入剖析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区域差异,同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省际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整体性视角下的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效率仍未摆脱负增长局面,技术效率的改善是当前供给效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区域视角下的供给效率的区域差距并没有缩小,绝对差距仍然存在;但在引入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后,不同区域供给效率差距呈现出显著缩小的态势,不同区域下供给效率的收敛速率存在明显差异;省际视角下,受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及网络普及率等因素的影响,省际间的供给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且这些因对省际间供给效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野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收集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揭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情境下乡村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在编码过程中构建了涵盖个人、环境、信息、技术的PEIT信息规避行为模型。最后从营造文化环境、丰富信息服务、完善技术支撑、提升服务能力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措施以弱化乡村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为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提供实践方案。图1。表6。参考文献54。  相似文献   

17.
王锰  陈雅 《图书馆》2018,(12):67-73
"治理"为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提供新思路。文章梳理国内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以及文化治理主题的文献,总结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并指出其中的不足。文章认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与"治理"融合,在适应外部情境的变化、实现多主体协调、促进社会驱动与公众驱动共同发展、理顺服务的多元驱动模式与激励机制的逻辑关系、应用新的实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拓展和深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8.
优化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使公众广泛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进程,有利于形成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多元共建格局,增强服务效能和活力。文章运用网络调查法,对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现状和国外代表性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公众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四个要素———开放性战略的引导、平台的易用性和有用性、协同化参与模式、多维度参与途径融合。在梳理国内外实践的基础上,从政府、服务机构、公众三个角度探讨推进公众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策略。参考文献39。  相似文献   

19.
以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共同生产,是社会结构变迁下满足民众多元化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立足于公共文化服务全过程,数字赋能将从民众角色转轨、合作边界拓展、文化空间创建、消费刺激再生产维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同生产。论文以C县为例,从主体协同、平台驱动、空间重构、文旅融合四方面介绍了该县依托数字赋能优势,结合线上线下服务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同生产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20.
构建由62份有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的政策文本组成的政策样本集,采用内容分析方法,按照分析框架构建、分析单元划定、政策工具编码、频次统计分析等步骤,借助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从政策工具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基本要素两个纬度对样本政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当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存在不同基本要素间政策分布差距过大;政策工具应用结构失衡、应用范畴单一;各部门配合有待加强等问题。未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的制定应优化政策工具应用结构,推动各基本要素均衡发展,提升政策工具与基本要素间的拟合度,增强政策可操作性,构建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