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Smithsonian Folkways Recordings is the nonprofit record label of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 Folkways pairs with the Smithsonian's annual Folklife Festival in honoring and bringing to public attention the keepe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s from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At the Folklife Festival, which takes place on the National Mall in Washington, D.C. each summer, the culture bearers speak for themselves in a presentational environment designed to promote interaction among the participants and audience members. In 2011, Folkways recordings of regional music from Colombia sparked an entire Folklife Festival program.  相似文献   

2.
Today there is a growing global awareness of the need to address issues related to the safeguarding and use of both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By engaging with communities in the documentation of local cultures—especially their folklife, or in other words, their tradi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useums can create collections that will serve as foundations for museum research, exhibitions, and programs that have more resonance with and relevance for those communities. Interactions of these kinds—in particular those of the Smithsonian's Center for Folklife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Museum, home of the Michigan Traditional Arts Program, as well as collaborations between the Smithsonian Folklife Festival and the Great Lakes Folk Festival, and other programs around the world—have served as important platforms for public discourse about a variety of issues and have produced programs and exhibitions both at home and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3.
The Smithsonian Folklife Festival began as a four‐day event held over the Fourth of July holiday in 1967, outdoors on the Mall. The impulse for it came from Smithsonian Secretary S. Dillon Ripley. The form of it came from Ralph Rinzler, field research director for the Newport Folk Festival and a documentarian who sought out authentic, grassroots American musicians. The Festival was conceived as giving voice to the less known and under‐represented, a philosophy that quickly expanded to encompass the world of what is now call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Festival's museology has as its core the foregrounding of the cultural exemplars and the primacy of their voices in the presentations. It has energized new possibilities for what can be done in the Smithsonian and on the National Mall, and in the lives of people,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well beyond.  相似文献   

4.
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实地调研发现,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存在针对性政策法规缺位、传承人档案缺失、相关档案部门被边缘化等现实问题。因此,应从政策法规、建档保护机制以及对传承人档案地位的重视等方面解决问题,这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之间的关系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过程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如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新管理思潮与方法,如何使非遗档案成为助力民族紧密团结与繁荣发展的"知识资本",是知识管理理论范式下非遗档案工作的重要使命。文章将知识管理与非遗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相结合,从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知识组织与存储、知识创造与共享三个层面,探讨其在非遗档案领域的应用问题,为非遗档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7.
非遗数字资源的元数据规范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有非遗元数据标准研究进行分析归纳,以国际通用的DC元数据标准为基础,结合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和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实际情况,从资源内容及属性、管理规范两个角度提炼出非遗资源的核心元数据集,再根据非遗特点进行元素扩展,从而构建一套更具兼容性、互操作性和非遗特色的元数据规范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RDF/XML实现该元数据方案的实例化,以瓯塑为例探讨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组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表现。笔者以国家文化部公布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分布和年龄分布为研究角度,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人的现状,并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地域性、传承性、动态性、多元性等特点在信息传播上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通过报纸和网络文本揭示现状与问题,探讨这些特点、规律和要求,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还对文化类信息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过程] 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7个项目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慧科数据库检索2014年度关于这些项目的新闻报道,在对这些报道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主体、渠道、内容、方式等,阐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与问题。[结果/结论] 通过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存在着严重的冷热不均的状况,信息传播的模式基本以单向的线性模式为主,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受众的互动和参与程度都比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George Hein, museum education theorist, asserts that there are five qualities a “constructivist exhibition” must have (1998, 35). The authors, assembling observations of visitor engagement and qualitative data from the 2013 Smithsonian Folklife Festival, compare the event to Hein's constructivist exhibition criteria, to assess whether the Festival allowed visitors to “make meaning,” and to see whether visitor meaning‐making meshed with the goals of the curators. The answers have the potential to help improve visitor experienc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at museums and other curated cultural events.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介绍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意义和徐州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现状,着重分析基于方正德赛系统的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数据采集、数据加工以及数据发布等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和流程。论文还详细阐述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活态文化资源,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十分琐碎,缺少直观且全面的展现,通过结构化、可视化的研究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层信息,对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提出一种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方案,并以两岸同源"歌仔戏"为例,通过关键事件技术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的组织以及可视化的展示。[结果/结论] 直观地展示歌仔戏动态演化的过程,并提炼出对其发展有所影响的一些因素,为其将来发展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同时,因其为两岸同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所提出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可视化的方案在文化传播上也具有可延展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非遗传承人在自媒体中发布的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非遗项目、非遗自媒体资源,传承主体、时间、地点、事件6个大类组成的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领域本体,以及数据-语义-关联-应用四层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语义组织理论框架,据此可以实现对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的语义组织。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历史进程中风土人情的体现,是当地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结晶,它凝聚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与现代审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直接导致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断层。由此,对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迫在眉睫。本文探讨了应用现代声像技术开展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希望为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揭示,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的意义,探讨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起的作用,并结合工作实践探索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记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对地方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及现实价值。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分散进行,不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收集、积累、保存、利用和合理布局。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档案馆、图书馆应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保护体系,在政策法规的规范及保障各权利主体利益的前提下共同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市县级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市县级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存在重视不足、不同地区建设不均衡、缺乏统筹安排、缺乏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和规范以及专业建设队伍等问题。结合新近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应加强数据库规范建设,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引入多元运作机制等措施,加强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可以有许多,其中之一便是档案化保护。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们分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的共同属性、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理论、文件横向运动理论、口述档案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另外,当前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和部分保护措施事实上已涉及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婧 《山西档案》2021,(2):35-45
通过分析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丹麦等传播实践,总结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主要有“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分权共建”三种模式。结合现状分析“政府主导”模式最适合我国,国外经验还启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应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传播的双赢模式、制定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的法规政策、形成特色非遗档案资源的传播品牌。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市县级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存在重视不足、不同地区建设不均衡、缺乏统筹安排、缺乏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和规范以及专业建设队伍等问题。结合新近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应加强数据库规范建设,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引入多元运作机制等措施,加强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