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十二五"时期,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迅猛发展,数字出版研究成为出版研究领域的重点.这一时期数字出版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数字出版产业的融合发展、数字版权保护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文章在对"十二五"时期数字出版研究整体情况分析整理的基础上,从这四个研究热点出发,对"十二五"时期数字出版研究情况进行重点梳理,以期展示这一时期数字出版研究的重点成果,为科研工作者下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数字平台建设是深化出版融合、推动数字出版"走出去"的关键,是新形势下出版"走出去"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出版企业需要把握资源、技术、机制、功能的实用性四个要素,从数字出版产品供给与海外用户需求、数字出版产品营销推广与服务生态、数字出版"走出去"商业模式三个维度重构出版"走出去"数字平台,重塑出版"走出去"生态价值链,深入推进出版"走出去"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出版"走出去"新的产业链格局.  相似文献   

3.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2,(27):7
正作家莫成弱势群体数字出版不只是"看上去很美"《光明日报》报道:在整个数字出版链条中,作者无疑是最弱势的一个群体。在付出了大量辛苦劳动的同时,他们相信数字出版能带来相应的收益,可最终却无奈地发现:数字出版是"水中月,镜中花"。数字出版在出版行业是焦点话题。从前,数字出版只是数字技术公司、互联网站、电信运营商的"狂欢",如今传统出版机构涉足其中,并能将切实收益回馈给作家,数字出版不再只是"看上去很美"。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领域还没有建立起相配套的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在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建设中,应坚持"基础、急用"标准先行原则,注意推进数字出版标准的国际化,注意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预测性和合格评定体系的建设。同时,可以采取"先标准,后法规"、"事实标准转化为正式标准"的策略,建立"引标准入法"的程序规则,构建可持续改进和完善的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循环体系,建设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信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以及新闻出版业在"十二五"规划中对数字出版的高度重视,各大出版社都纷纷推出数字出版计划,加快推进数字出版的发展.但是,对大多数出版社而言,数字出版还是一个相对务虚的概念,只是"跟着感觉走",再加上起步较晚,对适合自身的数字出版道路及其未来依然十分迷茫.  相似文献   

6.
李弘 《出版参考》2013,(18):9-10
随着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以及新闻出版业在"十二五"规划中对数字出版的高度重视,各大出版社都纷纷推出数字出版计划,加快推进数字出版的发展。但是,对大多数出版社而言,数字出版还是一个相对务虚的概念,只是"跟着感觉走",再加上起步较晚,对适合自身的数字出版道路及其未来依然十分迷茫。目前,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模式主要有网站建设、原版式的电子书、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7月16日,由国内数字出版领先企业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举办的"助力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全民数字阅读"主题论坛在2014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举行。"助力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全民数字阅读"主题论坛是"2014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分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此次数字出版年会的战略协作单位,龙源主题论坛既有战略探讨,又有实战分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处长苏静在致词中高度肯定了分论坛推动全民阅读的主张,阐释了出版服务全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出版产业受到数字出版技术变革的巨大冲击,短期内急需大量数字出版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而当前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与规格远远满足不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短期培训成为必然选择。根据数字出版行业人才需求,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训课程模块,建立了"地方政府主导、出版企业选派、高校(研究院所)支持、个人参与"的"四位一体"培训模式,为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急需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9.
董炎 《现代出版》2013,(4):48-50
数字媒介给传媒业带来变革,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相对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媒介对于内容的"伴随文本"传播更为重视,更能吸引新生代读者群,但数字出版媒介带来了碎片化、跟风式及浅阅读等阅读消费危机。数字、传统出版媒介应融合发展,数字出版同样应当对于文化有所担当,而传统出版则应融入数字出版媒介的传播能量。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7月17日,在第二届数字出版博览会"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及版权保护分论坛"上,科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百家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数字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倡议书》,呼吁数字出版产业链各环节共同规范市  相似文献   

11.
梁威 《出版广角》2012,(1):73-75
正作为一名数字出版的观察者和实践者,我对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忧思要远大于乐观。透过政府部门有关政策的鼓励态度风向,以及市场的快速升温,我们已经看到数字出版在舆论上的压倒性优势,但若说"数字出版的春天已经来临",显然为时尚早。和业内多关注"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不同,我更关心数字出版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发展。内心有一种越来  相似文献   

12.
我国数字出版的新情况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识数字出版 经历了"电子出版"、"网络出版"、"跨媒体出版"等概念,新型数字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科技对于传统出版业带来的新发展,最终可以用"数字出版"来概括.1.数字出版的内涵与外延"数字出版从广义上说,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①在这个大范畴下涵盖了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博客、在线音乐、手机出版、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等多种业务样态.  相似文献   

13.
黄先蓉  郝婷 《编辑之友》2013,(1):73-75,82
数字出版标准能够保证数字出版在生产、交换、流通、版权保护等活动中获得最佳的秩序和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数字出版标准的制定需把握好引进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根据数字出版的特点制定和维护数字出版标准、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推进模式、加强数字出版各管理部门的沟通,实现跨领域的数字出版标准化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对于数字出版的介入日益加深,将在数字出版的整个流程中产生深刻影响。在迎接新技术与数字出版行业进一步融合的同时,由于数字出版业具有的特殊性,人工智能技术也将给数字出版行业带来一些风险。本文将从"把关人"机制失灵、"茧房效应"、"泛娱乐化"、数据与算法霸权四个角度论述人工智能可能给数字出版业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传媒》2005,(7):4
2005年7月8日,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标志着我国数字出版盛会大幕开启.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科研机构、出版单位、数字出版相关企业、国外知名数字出版厂商的代表共聚盛会,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会议主题下,展示国内外数字出版先进技术和成果,研讨中国数字出版发展的问题与出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认为,大数据对数字出版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表现在,它会促成数字出版"长尾效应"的形成:第一,它会深度开掘个性化数字出版产品而形成"产品长尾";第二,它会交叉关联无数小众群落而形成"受众长尾";第三,它会建成扁平化信息流通渠道而形成"渠道长尾"。研究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出版的长尾效应,对引导和促进数字出版快速、健康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出版社作为教育出版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在数字转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文化科技企业相比,数字转型优势并不突出。文章通过整理"十三五"期间大学出版社承担数字出版相关项目情况,总结当前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现状与转型经验,分析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发展趋势,并提出数字出版的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系统综述数字出版的概念和特点、兴起和发展、数字出版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针对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应对数字出版的4项措施,包括促进科技期刊出版业的整合、创新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重视并掌握"信息网络传播权"、建立科技期刊数字资源登记系统,以探索未来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从而加快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半月要闻     
《出版参考》2012,(13):4
正柳斌杰:中国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希望加强国际合作中英数字出版论坛17日在伦敦书展举行。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并呼吁同行加强国际合作。他说,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新兴产业发展,为加快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数字出版总产值要达到新闻出版总产值25%的奋斗目标。为此,中国政府  相似文献   

20.
"十四五"时期,我国出版"走出去"进入新阶段,作为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数字出版产品是我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方面,其"走出去"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效果.中国数字出版产品想要进一步"走出去",亟待政府、出版企业和出版行业协会共同发力,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大力拓展渠道平台,坚持精准施策和效果优先,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更深度地推进我国数字出版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助力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