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中国图情档界对兴起于国外的计算档案学的认知情况,探析计算档案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利用问卷调查法,从计算档案学内涵认知和前景认知两个维度,设计中国图情档界计算档案学认知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微信、QQ等线上渠道发放问卷,得到来自38所研究机构的103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揭示了我国图情档界对计算档案学定义、基础学科、研究范畴、学科边界等问题的基本认知,以及对我国建设计算档案学前景的认识.调查发现,我国推进计算档案学的建设面临计算档案学内涵与边界尚未明晰、跨学科合作困难、数据资源与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同时,要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抓住政策机遇,打造跨学科研究平台;把握两个方面,做好资源储备工作.  相似文献   

2.
面向计算档案学的调查研究旨在发现档案领域立足技术视角的数字转型进展,深化对档案领域与数字技术协同融合的认知。本文通过文献调研与理论归纳,以CAS研讨会的发布成果为主体,梳理与呈现计算档案学的主要内容。从计算档案学的理论要义与计算档案学框架下的实践内容两方面总结计算档案学的内涵。从技术与档案趋向协同融合的内容层和跨领域协作趋于聚合性网络的主体层两大方面发现计算档案学的要点。由此,提出计算档案学的内涵可从三大方面予以拓展:更完整的理论基础建构、更系统的实践应用设计、更全面的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3.
档案的定义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本文从古典档案学时期,现代档案学时期,后现代档案学时期这三个时期来比较几个著名的档案定义,以便说明档案定义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4.
档案学合著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收集了包含CNKI定义的13种档案学核心期刊在内的17种档案学期刊从1998年到2007年间的发文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档案学领域的合著网络进行研究:测度档案学合著网络的一般指数.总结档案学科研团体的分布情况.分析档案学学者的合著规律.并对档案学学者分层化的现象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计算档案学概念基础和实践案例的探索,旨在发现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进程和空间。通过梳理计算档案学的已有成果,于理论层面明确其跨学科属性、学科融合的基本内容以及计算科学贡献于该领域的核心要义;于实践层面发现计算档案学的应用表现:跨学科属性驱动异质主体协同参与、数据化情境赋予多元泛在对象、融合计算思维再造档案管理活动。由此,对计算档案学的建构空间提出展望:对接新文科明晰发展方向、顺应数据化趋势夯实概念基础、融合多学科要义拓展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6.
明确新文科建设与计算档案学的相互关系及作用点是制定计算档案学发展策略的重要支撑。本文从梳理新文科建设与计算档案学的内涵出发,解析计算档案学的发展局限以及新文科建设提供的发展机遇,把握两者相互作用的要点。由此,提出计算档案学的发展策略如下:对接新文科的服务属性确认发展方向、基于中国本土进行内容建构、以品牌项目深化跨学科的探索行动、加强教学科研互动以充实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渗透,以及学科融合发展,催生了计算档案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对其出场逻辑的探究,可深化学界对计算档案学的认知,推动计算档案学的发展.从生成逻辑看,计算档案学在档案学自身矛盾与社会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出场;从理论逻辑看,计算科学、信息科学与档案学之间的双向互动改变了档案学的研究走向,拓展了档案学的研究空间,推动了计算档案学的出场;从实践逻辑看,计算档案学实践对档案业务活动的优化提升了计算档案学的影响力,档案学教育变革与科研合作推动了计算档案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档案学专业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路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思政”是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与改革的新趋势。通过明晰“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和政策要求,结合档案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特点,推动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学好党史国史、增强文化自信、强化国家认同、筑牢思想防线,而且也有利于档案学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教育教学授课理念、提高人才培育综合素养。进而从队伍建设、元素挖掘、方法改革、评价体系四个层面,提出推动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扼要评述欧洲、北美和中国的档案学定义以及其对档案学学科体系的认识,然后再作以简要的比较,重点是比较其中的差异.对于欧洲的档案工作者来说,档案学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对于北美和澳大利亚的档案工作者来说,"档案学"这一术语还属于新鲜事物,因此在他们出版的大量的术语表中很少见到档案学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聂云霞  黄星 《北京档案》2021,(12):37-39
新文科建设是高等文科教育对时代变局的有力回应,为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和新进路.通过阐释新文科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分析新文科战略对于档案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总结当前我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进而探讨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路径,包括明确培养目标、创新教育模式、建构课程体系、打造育人平台和夯实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一、传统文件/档案定义的特点 文书学、档案学建立以来,文件、档案的定义就莫衷一是,各国档案和文件法规、档案学论著和辞书中关于文件/档案定义的表述不下几十条.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掀起一场档案学理论研究与档案工作实践的深刻变革,由此,计算档案学应运而生.通过分析我国计算档案学酝酿产生的应然性,考察我国计算档案学发展的茫然,探索该领域在我国发展的潜在危机,从使然性审视的角度出发,以话语自觉、档案自觉、学术自觉三个维度思考我国计算档案学的发展进路,以期提出进一步开展我国计算档案学相关研究和工作的针对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档案学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界定中国特色档案学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外档案学的比较,从档案学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应用技术三方面,探讨了中国特色档案学理论的主体内容,并对其建设现状进行了评析,希望能对电子环境下的档案学学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档案直接形成论》具有重要的档案学理论价值,填补了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多项空白,创立了有中国元素的档案学基础理论,明确了档案概念内涵,稳定了档案学发展研究基石.  相似文献   

15.
档案的定义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本文从古典档案学时期,现代档案学时期。后现代档案学时期这三个时期来比较几个著名的档案定义,以便说明档案定义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16.
辨析了国内学者对“微观档案”和“微观档案学”的相关研究,指出按照档案工作的微观性进行微观档案学定义的不足,按照档案形成主体的微观性为参照系进行了“微观档案学”的概念界定,根据微观档案学涉及学科的不同,列举了若干个微观档案学的典型研究问题,并对微观档案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社会实践和认知的发展,概念和词语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档案概念也随着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不断被“重新”定义。档案工作实践和档案学科研究的新发展,必然促进档案概念研究的深化。进一步探讨“档案”概念的科学定义,关注档案词语本义与概念内涵的界定,对更有效地概括档案管理实践与认知的新发展,增加档案学研究和应用中的沟通效率,完善、协调和规范档案学科和档案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档案记忆观是档案学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档案学理论,在此理论的观照下,档案学的研究边界得以扩大,档案的属性和功能有了新的认知和发展,档案学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综述国内外档案学社会记忆研究现状出发,探讨档案记忆观理论下的档案基本性质,回顾国内外档案记忆观的研究历程,从而厘定和探讨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9.
基于计算社会科学角度的审视旨在深入探讨计算档案学的未来建构空间。通过文献调查与分析,梳理计算社会科学的总体要点,为计算档案学的建构提供方向。由此,对照计算社会科学提出计算档案学的建构空间:明确计算档案学的数据情境、具化计算档案学的研究体系、拓展计算档案学的研究内容、强化计算档案学的迭代建设。  相似文献   

20.
再论网络档案学及其学科构建倪代川、戚颖在《档案学通讯》2011年第5期撰文,系统分析了网络档案学的现状,并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出网络档案学研究的重要性,从战略、理论、实践三个视角,探析如何构建网络档案学学科的路径,明确指出,构建网络档案学是网络环境下档案学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作者认为:就网络档案学研究现状来说,目前,研究成果显著,研究人员广泛,研究热点不断,研究环境成熟.这些无疑为网络档案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前,要开展网络档案学研究,需重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认真分析网络档案学的概念整合功能与系统效应;二是从宏观的角度重新认识网络档案学各类研究对象、研究领域问题.要构建网络档案学学科,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战略上提出分支学科的构建,这需要教育主管机关或者教育执行机构以及档案行业协会等机构为之提供舆论和政策支持;二是从理论上分析学科构建的要义;三是从实践上提出学科构建的策略,包括:组织学者队伍,编写专业教材;研究学科对象,明晰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