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赵志坚  张所建 《青年记者》2010,(16):104-105
20世纪80年代,体育期刊一度辉煌,如《中华武术》、《围棋》、《搏击》等的发行量在几十万份甚至上百万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期刊进入了彷徨期,它们被新闻类、纪实类、生活类、时尚类和各种实用期刊重重包围。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体育期刊陷入读者群减少、声誉日弱的重重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2.
江斌  侯爵 《新闻前哨》2007,(8):75-7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传媒疯狂炒作辛普森杀妻审讯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总统绯闻案,成为新闻处理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之作。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新闻媒体在新闻的采写、处理以及稿件的采用等方面明显开始倾向于软性新闻,并逐步将硬性新闻软化,即深入挖掘新闻事件、强调事件的故事性、情节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这些探索有积极的一面,更多地丰富了观众的视听感受等等,但也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受众对经济新闻的兴趣日渐浓厚。20世纪80年代初期,喜爱经济新闻的受众只有10%左右;到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上升到20%-30%;进入21世纪,受众对经济新闻普遍关注,全国读者中对经济新闻很感兴趣和感兴趣的比例合计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新闻界来说,“深度报道”这一名词并不陌生。自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后,虽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却活跃了我国新闻界的思维,推动了我国新闻人对传统的报道形式进行反思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度报道在报纸新闻中已占相当数量,并诞生了一批激动人心、永垂史册的优秀作品以及具有现代新闻意识的记者。从90年代开始,深度报道继在报纸上取得巨大成就后,又开始向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大举进军,一批有影响的电视深度报道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先后涌现,堪称中国新闻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王平 《新闻传播》2005,(11):23-26
“有偿新闻”,在新闻界由来已久,就是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或明或暗地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一定费用的新闻。它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采.写.编》2000,(5):58-59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协作会于8月5日至8日在吉林市举行。全国40多家新闻专业期刊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本届协作会主题为“新时期新闻专业期刊的历史责任”。会议代表认真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总结了两年来全国新闻专业期刊在办刊与经营方面进行的尝试和创新,分析了新闻专业期刊所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并就新闻专业期刊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更好地承担起新时期新闻专业期刊的历史责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真正有期刊,应该是在20世纪初,中国期刊的早期活动实际上是有西方人参与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期刊是1520种,现在是9000多种。随着社会的进步,到了今天,期刊的多样化,包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8.
公共新闻学(Public Journalism),又被称为公民新闻学(Civic Journalism),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是新闻界面对当时社会的批评和信任危机而提出的一种理论。在美国,公共新闻学曾被称为“美国新闻理论的第三次革命”或“第四种新闻理论”,但由于其与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客观性相矛盾,在经历了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最初几年的辉煌后,目前受到许多学界和业界方面的质疑。因此,对于公共新闻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再思考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我国不同时期政策新闻的采访情况纵观我国几十年的政策新闻的采访,在观念和形式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大体上以20世纪80年代为转折点,分为前后两部分。  相似文献   

10.
《当代传播》2000,(5):69-70
全国新闻专业期刊协作会综述   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协作会 8月 5日- 8日在吉林市举行。全国 40多家新闻专业期刊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认为,全国主要新闻专业期刊通过协作会的形式每年会聚一次,交流办刊经验,探讨办刊规律,是有益的。本届协作会主题为“新时期新闻专业期刊的历史责任”。会议代表认真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总结了两年来全国新闻专业期刊在办刊与经营方面进行的尝试和创新,分析了新闻专业期刊所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并就新闻专业期刊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更…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新闻类周刊伴随改革开放历程的推进,与社会转型思潮的变迁同步发展。它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取得跳跃性的发展,从最初的《半月谈》、《瞭望》,到现在市场销量较稳定的《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以及《新民周刊》,三十余年间,中国的新闻类期刊以西方同类先导性周刊为典范,历经深化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历程中的起伏跌宕,形成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期刊类型,并以兼容并蓄、心怀天下的开放性视野,在转型中国的社会发展场域中发挥稳中向好的作用。然而,游走于"时事"与"时尚"两界的定位局限,当前国内新闻类周刊总体发展格局有待提升与拓展。  相似文献   

12.
杨春兰 《传媒》2007,(1):15-17
期刊发展呼唤集团化 我国期刊从20世纪80年代不足3000种发展到今天,已达到了9468种,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数量上的激增使我国很快成为了期刊大国,但在质的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浅层次的开发、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专业期刊不一定要做最具理论性、最有"学问"的期刊,一味追"引用率",但一定要做最贴近行业、最影响行业,阅读面最广的期刊。这里所说的新闻专业期刊,是指新闻机构或其他机构主办的新闻业务研究期刊,既有别于时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又有别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主办的新闻理论研究期刊。与新闻期刊相比,新闻专业期刊不具有或较少具有新闻性,而是带有一定的学术色彩;与纯学术性的新闻理论研究期刊相比,新闻专业期刊更侧重应用或操作层面的业务探讨。当然,这样的区分并非泾渭分明,只是相对而言。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它的发展和进步速度都是极其惊人的,它能将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电视新闻的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现场直播,电视直播新闻在国际上创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则兴起于80年代。电视直播新闻的出现,提高了新闻时效,使受众产生了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现场感和一定程度的参与感。  相似文献   

15.
李哲  宫承波 《新闻界》2006,(5):33-35
1990年代,在美国掀起的公共新闻运动当中,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和杜威的一场争论被学界重新提起并引起关注。公共新闻的理论阐释者罗森(Jay Rosen)、凯利(James W.Carey)等对李、杜争论中的话语、观点都多有征引,而杜威在这场争论中的主要观点更是成为公共新闻运动的理论渊源。本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的电视法制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电视法制新闻开始出现在电视荧屏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电视法制新闻成为电视收视的一大热点。一大批优秀的法制新闻栏目涌现出来。回顾电视法制新闻事业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管窥电视法制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怎样的改革和创新,以期对法制新闻从业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期刊主要经历了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在初始发展阶段,理论和业务的分界并不清晰,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专业期刊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战时新闻学.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由西方新闻学学术理论引进,逐步走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研究,新闻传播专业期刊发展随之繁荣.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许多新闻传播类的理论期刊也随之发展起来。与新闻媒体一样,新闻传播类的理论期刊也具有重要的社会舆论导向功能,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的新闻传播理论期刊要把握好舆论导向。需要从以下三种途径做起:其一,坚持“政治家办刊”原则,始终把好理论研究期刊的政治导向;其二,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原则。确保期刊出版质量;其三,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刊理念;带动和促进传媒业人员学习新闻传播理论,提升新闻传播队伍人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导向之导向”的有效把握。  相似文献   

19.
学术类文摘期刊出版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最早的学术类文摘期刊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出版了<机械制造文摘>和<冶金文摘>,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学术类文摘期刊."文革"中,这些文摘期刊均被停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类文摘期刊开始陆续复刊,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术类文摘期刊的出版开始繁荣起来,现存的学术类文摘期刊绝大多数是这一时期创办的.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调整,学术类文摘期刊逐渐形成了目前的出版格局.  相似文献   

20.
论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期以来,获得较快发展。国家广电总局副总局长胡占凡在为集纳有湖北人民广播电台30场新闻现场直播稿的《直播荆楚》一书作序时称,广播新闻直播“是广播优化自身本质功能而在近些年才兴盛起来的重型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