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美一流大学图书馆移动服务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意义]了解和比较中美一流大学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发展情况,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中国大学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提升。[方法/过程]采用网站访问调查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中国137所"双一流"大学和美国排名前100名大学的图书馆进行调研。通过对移动服务类型、移动网站提供的内容、移动参考咨询服务、社交媒体、移动预约服务以及移动打印服务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中美大学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差异。[结果/结论]加强对移动网站的开发,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功能,增加个人馆员和教学参考资源等服务以促进用户对图书馆的利用,加快发展移动参考咨询、移动预约和移动打印等贴合用户日常需求的服务。  相似文献   

2.
目前,移动图书馆在我国高校中逐渐普及,但发展程度较低。文章通过与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国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比较,明确了中美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差异,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大宣传,整合馆内外资源,加强个性化服务,构建移动参考咨询服务和推广智能导航服务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国家图书馆和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调研、问卷调查、有效性测试等方法,对中国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并与美国排名前25位的公共图书馆的移动服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普及率偏低,服务模式主要为WAP和APP;移动服务和移动资源 较为丰富,移动服务具有良好的个性和交互性,但存在移动服务体系不完整、移动服务缺乏创新性、知晓度较低、有效性整体不高等问题。中美公共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各有所长,中国图书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移动服务和移动资源,而美国图书馆移动服务更加人性化和精细化,与移动终端结合得更好,馆藏信息的展示效果较好。图6。表3。参考文献37。  相似文献   

4.
论文利用高校图书馆网站以及相关文献,对国内“985”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立时间、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以及版权申明等进行统计基于统计结果分析国内“985”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特点,根据目前信息技术发展动态,提出高校移动图书馆创新服务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走向移动互联时代的图书馆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实践表明,图书馆服务正在走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机遇,从自动化系统变迁、移动馆藏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站的涌现、参考咨询的变化、面向移动设备的客户端应用工具五个方面讨论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并从移动设备本身的问题和图书馆服务的问题两方面讨论图书馆服务走向移动互联时代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旨在研究美国城市公共图书馆移动终端服务模式。[方法/过程]选取138所美国城市公共图书馆作为统计样本,对其移动终端服务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城市图书馆应在其移动阅读媒介的阅读推荐和导读服务、图书馆移动终端资源的丰富、儿童读物的增加和分类、用户需求的充分调研分析以及不同图书馆用户群体需求的满足等方面进行改进,同时本研究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并适用于我国图书馆的移动终端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基于KANO模型对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需求进行定量分析与归类,识别移动阅读用户满意度改善的关键因素,提出移动阅读服务满意度提升的策略。[方法/过程] 围绕移动用户的阅读活动,从移动阅读内容、移动阅读服务、移动阅读系统以及移动阅读环境4个维度,设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需求调查问卷,以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判定移动阅读服务需求要素的分类归属及满意度提升优先序。[结果/结论] 将41项移动阅读服务需求要素划分为3项必备型需求要素、18项期望型需求要素、6项魅力型需求要素以及14项无差异型需求要素,结合满意度重要性矩阵分析,确定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改善的重点及满意度提升的优先序顺序,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完善移动阅读服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对辽宁省内36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开通时间、访问途径、服务方式、合作厂商以及服务收费等情况,指出了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诸多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图书馆开通移动图书馆的概况进行调查,分析了移动图书馆的三种服务模式:短信服务、WAP服务和电子资源全文阅读,继而对移动图书馆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数字阅读的普及、3G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以及图书馆服务的多元化发展,是移动图书馆在未来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APP在图书馆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文章对苹果公司App Store、Google Play、安卓市场国内图书馆APP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特点、问题以及用户体验,为我国移动图书馆APP服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内图书馆手机移动信息服务现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内图书馆手机移动信息服务理论方面的研究包括移动服务与泛在图书馆研究、手机与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移动服务技术选择比较、移动学习、手机图书馆联盟建设等;实践建设主要在基于手机短信的服务和基于WAP的手机图书馆平台建设。国内的手机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针对其特点采取措施促进此项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的发展、服务理念的改变及用户群体的新特征催生了基于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一种新服务模式——移动图书馆.目前该领域研究较粗浅,远未触及移动图书馆的根本.通过对国内30所“211工程”院校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的实例分析,指出阻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展望.  相似文献   

13.
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当前国内外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移动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理念,认为该体系的建设应包括基础支撑层、内容层、技术实现层和用户层4个方面。最后,通过国家图书馆移动服务"掌上国图"的实践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美国纽约州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调研,印证移动时代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正向移动化服务转移:①90%以上受访图书馆已可为移动设备提供服务;②一半以上图书馆网站优化后支持移动设备的服务项目可达6项甚至更多;③图书馆支持移动设备访问的主要范畴是目录访问和数字化内容,通过社交网络服务应用平台允许第三方应用程序接入已成为绝大多数图书馆提供移动服务的主流;④提供移动设备服务已列入图书馆规章或计划中。希望此次调研结果能给图书馆、网络技术部门以及信息系统专家和相关人士就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应用提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进步,手机图书馆的系统功能将越来越强大,信息通知、借阅管理、在线阅读等几乎所有的数字图书馆功能都将得以实现。文章本着节省图书馆经费的目的,提出实现手机图书馆的可行方法,重点对手机图书馆短信服务实现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省级公共图书馆为调研对象,采用网站访问、网络调研与文献调研等方法调查分析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针对当前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不足,提出一种新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引导移动图书馆提供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方法/过程]基于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结合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特征,构建4个准则维度和13个子维度的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多维度评价体系。采用网络分析法(ANP)对各级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进行估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西安某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分层次的模糊综合评判,多角度评估该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水平。[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信息质量是最重要的准则维度,有用性和丰富性是最为关键的子准则维度。运用ANP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构建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权重估计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同时也可为提升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于读者调研的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法,对高校图书馆读者就移动设备的持有情况、手机上网的使用偏好和行为模式、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研,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高校图书馆读者在移动设备的拥有量和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学术研究的需求并没有达到大规模普及的程度,高校图书馆应该以读者需求为前提,制定合适的移动阅读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19.
技术准备度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针对新信息环境下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问题,建立技术准备度(TR)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的中介模型,引导图书馆更好地开展移动信息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方法/过程]引入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作为中介变量,分析TR与PU、PEU、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间的作用关系并构建研究模型,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在乐观主义和不安全感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机制中起中介作用;感知易用性在创新精神和不舒适感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机制中起中介作用;驱动型因子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影响比抑制型因子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