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人们常用“心灵之窗”来形容人的眼睛,确实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从眼睛开始的。做书的人会把书籍看成是一个个的生命体,那么这个生命体的“心灵之窗”是什么呢?笔者想应该是“内容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吧!人们想要了解一本书,首先就是从提要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前人总结历代图书聚散情况,提出许多种“书厄论”,旨在探讨书厄的社会历史原因。如陈登原在《古今典籍聚散考》中,提出“四厄”说:(2)受厄于独夫之专断而成其聚散;(2)受厄于人事之不臧而成其聚散;(3)受厄于兵匪之挠而成其聚散;(4)受厄于藏养者之鲜克有终而成其聚散。这是历史上大量图籍遭受天灾人祸不断散佚的主要原因,很遗憾,这些“书厄论”,多强调外在因素的作用,对古文献散佚的内因或甚少提及,或避而不谈。历史上,由于战争等外在因素造成文献散佚和流失的例子不胜枚举。岭南地区的情况也不例外。原藏于粤秀山堂“文…  相似文献   

3.
《采.写.编》2007,(4):I0001-I0004
谢崇礼——心灵的朝圣者 作为一名国画家,运筹于笔墨之中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而通过自己的笔墨运筹从而使心灵找到得以安顿的归宿就显得非常艰难了。如果能找到这归宿之所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是"选"。识书如识人,好书如益友。读书可以净化心灵、强化心智,起到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不好的书就像损友,不但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毒害身心,腐蚀心灵。军人应当选择格调高尚、内容上进的图书来阅读。  相似文献   

5.
首先声明,时尚文章中所称“必读”、“不得不读”之类字眼,朋友们最好别从其本来意义上去看,顶多当作“隆重推荐”、“吐血推荐”(网上常见语)的同义词即可。下面的推荐之语不必太当真,只当春风过耳可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又有“幽默大师”之称。这部书写成于1937年,英文原名《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国已印行40余版。从这部书中可以看一下有情有趣的男人是如何解读中国文化的。这部书与《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My People)可谓中国文化“入世”的先驱之作。他的随笔作品以至演讲文字都颇值得一读。李敖《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  相似文献   

6.
<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以中国书法发展源流为主线,聚焦呈现了中国书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18组作品,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戏剧等现代艺术形式和科技手段,让书者与观者在笔墨唱答之间相互致意,共赴一场“游目骋怀”的心灵之约,使书法这门落笔无声、发于心诉于眼的艺术迸发出更加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商业出版活动存在于我国古代出版体系的各个阶层,而最具代表的是书坊刻书体系.坊刻以其敏锐的市场眼光、灵活的经营手法、独到的读者服务意识而独树一帜,其刻书之繁多、分布地域之广泛、从业者之众多、经营手段之多样,令官刻、私刻难以望其项背,可以说有了书坊刻书才有了我国古代出版业的兴盛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书不必起仲尼之¨,药不必出扁鹊之方。”引用这句话,不是说读书要放弃经典,而是说阅读不必拘泥。我买书读书,属于那种很杂的人。2009年一年买书大约花了近两万元,新书老书,真是乱七八糟,买得太杂了,读得太乱了。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见过不少套书,有的看上去标题新颖,装帧精美,似乎是上乘精品,然稍仔细读之,往往难以看进去,因为这些书不乏追赶时尚的功利之作,属于浮躁社会背境下的学术泡沫,只不过借助现代印刷术有了高品位包装而已.而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吴国盛先生主编的"绿色经典文库",则是众多套书中一套难得的好书.这套书第一批共11种,有<瓦尔登湖>、<沙乡年鉴>、<寂静的春天>、<封闭的循环>、<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的未来>、<多少算够>、<新人口论>、<我们需要一场变革>、<伐木者,醒来!>,每本书都可以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杠鼎之作,每读一本,都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使我们的忧患意识得到一次增强,使我们对人类、对中国、对河南的未来有一些新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长销书"所下的定义,就是可以长时间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引发思想共鸣以及满足实用需求的书.虽然长销书在市场销售中不会太火暴,但却可以不断再版或重印.  相似文献   

11.
敦煌悬泉置壁书是指出土于汉代敦煌悬泉置遗址,以隶体墨书于泥墙上的古文书。悬泉置壁书的文本由题记、诏书、诏书的行下之辞以及多种形式符号等构成;壁书内容反映了西汉从中央到地方均存在的官文书的分抄制度以及官文书的下行路线和报告制度;透过该壁书,可以了解西汉官文书布告于特定地点的告示制度;该壁书中出现的习语,尤其是"昧死"一语,对研究西汉官文书用语制度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该书四境     
读书是心灵的历程,书之不同,读书的意境便会不同。尽管读者的学识有高低,所读之书有雅俗,但读书的意境不外乎有四种—翻、读、吃、品。四境如山峰叠立,愈攀愈艰。一本书能历经翻、读、吃、品四境,便称得上稀世奇书;历经翻、读、吃三境,则可称世间佳书;历经翻、读二境,便为好书;一翻而足,则只能称为纸书。奇书如仙宴之珍馐,须有幸得之,品之则飘然若仙,宠辱皆忘;佳书如盛宴之佳肴,吃之则香沁心脾,神清气爽;好书则如美味小吃,既可充饥又可解馋,令人流连忘返;而纸书则如白开水,只能权作润喉之用,而于充饥无补。  相似文献   

13.
自北宋始,评论王维诗歌审美价值最精当者,莫过于大文豪苏轼,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中的画",是静穆心灵里物我相亲的"画"  相似文献   

14.
清代著名藏书家鲍廷博亲笔手抄之《一角编》,是此书现存各版本中最为珍贵的一种,其中保存了不见于其他文献收录的鲍廷博画像,因而使众多名家争相收藏.杨澥、徐楙、郑文焯、袁克文之手跋,章钰撰写之像赞,高度评价了鲍廷博一生藏书、刻书的卓越贡献.此清抄本的完整保存,使后世学子得以瞻仰一代书宗鲍廷博的遗风和墨迹,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读书人痴话     
读书人痴话周迅白石老人曾言:“画要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套用齐翁之语喻读书也是同理,不读书为愚,死读书为痴;不信书则循头无活水,尽信书则难免步入歧途。读书之奥妙,关键在一个“化”字上。邓拓曾刻一闲章:“书生之气不可无。”此处“书生之...  相似文献   

16.
汴梁是北宋最大的刻书中心之一,对雕版印刷的发展、普及、创新以及外传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汴粱作为刻书中心仅存于北宋一代,然而它的成就和光辉仍然可以使其立于宋代四大刻书中心之列.  相似文献   

17.
宋人张世南的<游宦纪闻>,其书今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为"宋末说部之佳本".自来著录此书者凡数十家,然于世南之名讳、里籍、世系、事履及亲友交游均不甚了了.本文于此诸端逐为考证,以为读其书者之一助.又于旧籍中捡得张氏遗文三篇,可以补<全宋文>之遗阙.  相似文献   

18.
记得大约是1960年,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传看着一本从省图书馆借来的名为《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的书。书中写到,到二十一世纪,人们打电话就可以看到对面接电话的人了,现在看来可以实现了。书中也写到,到二十一世纪人们可以合成粮食,现在看来也有人正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还写到,到二十一世纪人们可以根据牛吃草挤出奶来的原理,完全用草生产出牛奶来,现在看来还是一个幻想。然而,这样的科普类书籍却在心灵系下一个个与省图书馆密不可分情结。  相似文献   

19.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书籍阅览使用中的保护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爱书、护书经验。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第三十》称:凡开卷书读书,卷头首纸不宜急卷,急则破折,折则裂。以书带上下络首纸者,无不裂坏;卷一两张后,乃以书带上下络之者,稳而不坏。卷书勿用鬲带而引之,非直带湿损卷,又损首纸令穴:当衔竹引之。书带勿太急,急则令书腰折。骑蓦书上过者,亦令书腰折。这大约是中国古代最早关于在阅读书籍时应怎样操作,以达到保护书籍目的的记载。  相似文献   

20.
朱枫 《全国新书目》2008,(19):64-65
一本不薄不厚的书在我手中翻看了许久,它让我与一个"纠缠着现代中国史,纠缠着艰难的现代化进程的"远去的学者,作心灵的交流。他温婉的微笑,他平和的神态,以及他轻浅通晓的文字,展露了一个博大的世界和悲剧式的人生,使我徜徉驻足于上世纪数十年间。这位学者就是号称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