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上半叶,在华外国人阅读、摘译(节译)和研究《京报》文本成为其了解中国政府和社会状况的惯常做法。本文认为,《中国丛报》的《京报》英译译者群体在实践中业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编译策略与技巧。通过剖析和总结经典的《京报》英译文本及其跨文化传播规律,为深入研究19世纪上半叶在华外国译者之翻译活动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晓迪 《今传媒》2011,(10):143-144
广告创意不仅是广告的核心,而且是广告的生命和灵魂。广告与文化息息相关,广告创意是对社会文化的整合,又是对社会文化的创造,更是对社会文化的传播。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道德标准与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广告创意中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充分考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对同一个信息的不同感受。本文通过论证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分析对广告创意的影响,并结合成功案例,指出在广告创意中如何正确把握和合理运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达到良好的广告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微信朋友圈广告采用feed广告信息流模式,通过社交混排算法,依托关系键互动传播。朋友圈广告上线以来,有赞誉也有诟病,要想真正实现朋友圈广告的目标效果,就要"以微友为中心"进行传播。既要注重"微友"的心理容忍度、接受度也要从"微友"的需求出发精准投放。本文从朋友圈广告的特点入手,分析其优劣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各国之间经济领域交往频繁,竞争和摩擦也日趋激烈。广告在促进经济发展、传播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全世界各地消费者的种族、信仰、文化传统等却不尽相同。如果广告传播策略使用不当,就会造成跨文化冲突,于是出现了形式各异的"辱华广告"。  相似文献   

5.
信息传播中的广告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过程和劝导说服过程,由于其显而易见的传播目的使得其在媒体上一开始出现就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尤其是随着电视媒介快速进入寻常人的家庭,广告信息传播几乎变得无孔不入.当然,由于一些广告制作水平的粗制滥造,以及广告自身的功利性目的,使其"声名不佳".但是,广告在社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不但没有因为人们的"敌视"和刻意忽略而减弱,相反,其导向作用和营销效果却在受众的"无意关注"和"被迫接触"中被极大地巩固和提升了.这也是众多广告主对广告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樊守义(1682-1753),字利和,山西省临汾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樊守义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一、樊守义与嘉乐使华 樊守义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礼仪之争愈演愈烈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张子晶 《出版广角》2018,(15):64-66
近几年,"网红"经济这一现象级热潮吸引了很多广告商的驻足.为了在"网红+"浪潮中得到回报,众多广告商借助"网红"强大的注意力资源,成功地拓展消费市场,促进了品牌传播.文章立足于"网红"微博广告,对其传播范式与传播建议加以探析,旨在促进"网红"微博广告流量变现,为其规范、有序传播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8.
《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吴梓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中国基督教大学是西方传教士于19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代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特殊教育机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基督宗教的在华传播、中西文化的融通交流以及中国社会的风云变迁。西方学人对此课题的涉足起步较早,而中国学者对  相似文献   

9.
宁祥杰 《新闻世界》2014,(4):171-172
当前我国乡村的广告传播与城市广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成熟性相比,尚处于低水平层次,广告传播内容相对单一且不够规范。农村广告传播环境受地理、交通、文化、风俗等的影响,有其难以把握的特点。在发展传播学的视野下,农村广告传播应当更加注重企业和媒体的社会责任,维护农村受众的注意力资源,选择适合农村环境的传播方式,在传播中注重"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目的,逐步发挥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媒介力量。  相似文献   

10.
写在前面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有对立与冲突、对话与交流、趋同与融合等主要方式.陈旭光的<从冲突、对话到融合>通过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的分析考察,对中西艺术交流和中国对外文化传播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朱小羽 《东南传播》2018,(4):136-138
本文以20年的立白广告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定位、对象、渠道、内容等角度,对其品牌塑造与传播策略的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立白广告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点:从平民化到品质化、年轻化的趋势,从注重曝光率的重复策略到注重传受双方匹配度,从传播商品力到构建品牌力.这些变化既反映了国民需求的升级,又体现了企业品牌成长的规律.当前企业在进行品牌传播应把握消费者需求心理的变迁、提升品牌产品的文化内涵、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2.
黄慧 《出版广角》2016,(6):39-41
传统的“文化殖民史观”认为,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侵略行为.但客观而言,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担当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的快速发展.研究当时美国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广告钝化现象是当前广告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广告的传播效果.广告不仅具有市场功能同时具有艺术功能,其艺术功能对广告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解决广告钝化现象的突破口.广告陌生化创制原则的运用就是要实现广告本身的陌生化,增强广告的感知效果和传播过程的"异化",在此过程中,广告人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受众,在此基础上求变、求新.在陌生化创制原则下的广告必将是审美创造和审美感受的过程,广告也必将从钝化走向锋利.  相似文献   

14.
廖宇  韩红星 《东南传播》2012,(6):123-125
在全球化浪潮下,广告作为跨国企业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在促进企业发展、传播民族文化的能力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受到传播对象文化差异的影响,广告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多种困境,受到传播对象的排斥,给企业带来一定伤害。本文以外国在华争议的几个广告案例为例,探讨图腾文化对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及其深层原因,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5.
广告学"学科规训"及其知识谱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泓 《新闻大学》2006,(2):83-87
现今的学术知识生产已和各种社会权力、利益体制相互纠缠.广告作为现代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知识谱系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论层面的结果,而且是在学科规训制度的宰制之下的生产和传播.由于中西广告学科规训制度的不同,形成了"营销劝服"和"媒介传播"两种不同的广告知识谱系.本文力图梳理和阐述广告学的学科发展历史以及广告知识谱系的建构,并且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权力--知识"关系当中,为我国广告发展,探讨新的学科规训制度及其知识谱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广告的"新"主要体现在其打破了传统媒体广告在传播地域、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为广告受众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互动体验,给广告主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但也正是由于新媒体广告的"新",使得其在传播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内容缺乏创意、受众碎片化、效果监测技术不完善、可信度降低等问题。本文立足新媒体广告的内涵及其传播优势,重点探讨了新媒体广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新媒体广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三农"广告传播中的问题和现象着眼,对现象背后的本质做理性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解决目前"三农"广告问题的若干看法,提出构建农村传媒生态发展"三农"广告,倡导通过对农民进行广告教育来改善"三农"广告传播现状,提升农民在广告传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手机广告——移动中的互动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倩  苏宝华 《新闻界》2007,(5):147-148
本文以手机广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手机传播特点的对比分析和对当今应用比较广泛的几种手机广告模式的探讨,总结出手机在广告传播中具有的“移动中的互动交流“的传播特点,进一步分析了目前最符合手机传播特点的广告类型即无线网络广告和无线位置定位广告,并运用哈贝马斯的行为交往理论,揭示了移动中的互动手机广告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9.
周景秋 《传媒》2015,(21):67-69
数字营销时代,传播从媒体传播转变为人际传播.传统媒体投放形式已无法适应自媒体时代的传播需求,互联网思维是传统传播转型的方向.广告与公关的边界走向模糊,原生广告应运而生,新的组织架构正在形成.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广告营销市场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其魅力已经显现.本文试图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探寻广告全新的价值,指出"互联网+"时代广告变革的四大关键点,提出广告应审时度势,实现融合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广告被大量应用在国际营销传播中,但目前关于后现代广告在国际市场接受情 况的研究甚少.结合后现代广告"挪用"、"碎片化"、"自省"、"强大的视觉冲击"四个结构特点,通过对中美两国消费者的实证比较,从跨文化角度考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消费者对后现代广告的接受情况,发现后现代广告如何起作用,为其在国际市场的应用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