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虞鑫  董玮 《中国编辑》2022,(2):71-75
在众多社交媒体当中,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智能媒体已成为我国网络舆论生态的主要平台,并且重构了内容推荐与关系推动在传播中的位置结构.作为一种技术高度嵌入、市场逻辑主导的媒介平台,"后台化生产"成为短视频平台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为内容日常化、形式故事化、生态垂直化,相应导致网络生态治理面临部落化、隐蔽化和滞后化的困境和挑战.基...  相似文献   

2.
伴随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媒介逐步实现了新旧媒体的转型.本文结合媒介融合的背景,探讨电视媒体数字化的多种样态以及数字平台构建,分析我国电视数字化转型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四媒体出现,关于新旧媒体的交锋,"死亡论"、"融合论"等一时众说纷纭。电视新闻表达形式开始跨越新旧媒体的变化。本文从小处着手,抛开新旧媒体融合、竞争之论,着重探讨了电视新闻表达的全媒体演变以及如何灵活运用全媒体表现方式来获得时效及效果的最佳化。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开启了纸媒、广电、互联网等不同媒体的融合进程.原本相互隔离的竖井式传播渠道已转变为立体化网络传播格局.纸媒、广电等传统媒体力推数字化、网络化,以挽留日渐流失的受众和市场,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一方面通过在内容、渠道、终端等不同领域的渗透和扩展,逐步争夺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市场,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创新内容制播、文化消费的方式方法,推动媒体融合向更高层级、更深程度发展.  相似文献   

5.
商业媒体迅速扩张,主流媒体亟须思考如何掌控网络舆论主导权.本文旨在分析今日头条等商业媒体平台成功扩张的模式,探究其对当前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启示.通过对传统媒体再媒介化的反思,提出新型传播平台重构新"联结"的路径,以打通或建构用户在网络空间中的多元社会互动关系,把握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6.
李传杰 《传媒》2016,(24):75-77
"互联网+"背景下,流行音乐的传播方式日益数字化、移动化、网络化,其产品推送方式也更加视觉化、个人化.但移动网络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流行音乐的规模化传播效果,自媒体平台的推送式传播与用户的个人化音乐需求存在错位.流行音乐应借力于自媒体文化集群效应下的精准化分众传播、圈层扩散传播,以便更有效地拓展自身的受众市场,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冉昱 《传媒》2004,(7):38-39
作为目前最为强势的媒体,电视这个以电子为载体的媒体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突飞猛进的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比翼齐飞.网络的核心技术表现就是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及传递.网络的出现对电视媒体而言,代表着传播技术上的一次革命,与信息革命对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一样,网络技术的运用也给电视媒体带来了许多变化,并呈现出明晰的互动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从2012年的广告市场分媒体来看,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都保持了一定增长,但电视媒体、互联网广告增幅呈现增幅放缓的态势;广播媒体、杂志广告同样增速放缓,报纸媒体则出现了7.4%的降幅.文章分析了各媒体广告市场现状与趋势,并提出在市场碎片化和媒体数字化的双重作用之下,广告运作的传统基础体系逐渐崩塌,崭新的以信息平台为基础的海量信息数据库体系,新旧媒体混在的“混媒体系”和全媒体营销理论体系构成的全新基础体系正在逐渐成形.  相似文献   

9.
沈述宜  吴靖 《新闻战线》2022,(12):54-58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以青少年及青年为主体的网络用户广泛地应用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日常交流及公共领域的讨论中。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对网络流行用语的使用受到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主流叙事方式——即由社交媒体平台主体用户构建的社群文化的影响。此外,网络社群文化的平台化对于新闻媒体的影响也表现在新闻内容生产的主题和作品表现形式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内外学术出版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值得我们关注.国外方面,有三点比较突出. 一是数字化转型基础上的数字化营销继续扩张.数字化营销可以以最有效、最省钱的方式谋求对新市场的开拓和新消费者的挖掘,强调"可见性"与"元数据". "可见性"——无论是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零售电商,还是其他数字媒体上,都能让读者以最简易的方式、最低的成本获知."元数据"是搜索引擎、零售商和社交网络利用搜索词吸引潜在顾客的基础.爱思唯尔利用网站、博客、搜索引擎广告、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成功地"笼络"了一大批传统的市场营销手段无论如何也无法触及和掌握的读者.  相似文献   

11.
姜新  刘雷 《新闻传播》2015,(3):85-86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旧媒介开始交叉融合,新的媒体形式开始迅速崛起,这急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强了受众的参与化、互动化程度,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本文主要以提高企业网络效用为出发点,为全媒体时代下企业网络公关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马连  王明好 《传媒》2018,(13):34-35
全媒体时代,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网络自制节目纷纷开始探寻创新之路,不断进行精细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有许多网络自制节目凭借创新性选题、可控化成本、精良化制作、即时性宣传等优势,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赢得广泛的受众认可,打破了传统娱乐节目的"二八定律",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长尾效应".简单来讲,当前网络自制节目更加强调的是"尾部"20%的小众市场,致力于生产定制化节目,如《火星情报局》《脱口秀大会》《拜托了冰箱》等,都是此方面的典型代表.基于此,笔者以"长尾效应"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具体的网络自制节目成功模式与经验,从渠道、内容、平台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激活网络自制节目的"长尾效应",以期为相关媒体的节目制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之延 《青年记者》2017,(13):11-13
伴随着数字浪潮的到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重塑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一度主导人们阅读习惯和认知习惯的传统大众媒体日渐式微.本文探究在平台型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付费墙制度与平台参与有机结合这一盈利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全球媒体的生态环境瞬息万变,媒体融合、媒介融合成为世界传媒业高度关注的前沿性课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出现,正在全球范围内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市场,传统媒体用户正在不断地分流,报纸更是如此。而事实上,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都会对旧媒体形成一定冲击,同时引发旧媒体自我功能的调节,新旧媒体需要有一个比邻而居、择善而学、相促而进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下,陕西日报传媒集团积极应对,搭建了全媒体平台--陕西传媒网,并通过党报视频化和官方微博等走出了一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动融合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5.
出版行业跨媒体创新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强劲推动下,各种传统媒体纷纷以"数字化"为标志,实现作业方式从传统模拟、模数混合向全数字化转变,并在集成与整合中,逐步形成了兼备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21):30-34
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传统电视媒体实施的独播策略,作者视为对互联网环境下平台经济思维的逆袭。媒体经济平台化趋势渐明,其开放的属性、以用户为主导的买方市场转变以及打造一体化媒体经营平台定义了媒体平台经济的发展方向。而传统媒体作为一类平台经济所具有的负交叉网络外部性特征以及单边平台经济本质使其陷入到发展的困境中。本文提出内容供给和商业模式两个核心问题,决定了未来整个媒体经济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自2014年平台型媒体概念被提出,5年来,平台型媒体从国外走向国内,不断走向成熟,互联网平台涉足传媒业务,不断催生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进行平台化探索。然而,平台型媒体的合法性,传统媒体探索平台化转型过程中简单将报纸、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不同渠道进行形式整合等误区,让平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平台化发展遭遇双重挑战。平台型媒体能给传统媒体互联化带来哪些启示?本文将以全国政协机关报《人民政协报》为例,探讨平台型媒体给媒体融合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项目背景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格局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传统的以报纸、纸质杂志、电视、广播为媒介的新闻传播业,受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的巨大挑战。数字媒体逐步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受众的信息消费需求逐步向数字化、移动化、多终端方式转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大媒体开始迅速抢占移动互联网接口,以移动智能终端为平台的新闻客户端开始兴起,随着其市场的不断扩大,将会对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产生影响。本文在总结归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媒体的数字化进程基础上,以新闻客户端为例,分析其给用户带来的使用与满足,并围绕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探讨主流媒体在移动终端上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纷繁复杂的信息涌入各类资讯平台已然成为融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在这种依托网络技术的数字化媒体时代,有必要提升新闻稿件质量,改进和创新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方式,保证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和质量.新闻行业应对融媒体时代,必须要创新工作模式,抓好新闻采访和写作这一基础起点.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基于融媒体的时代特征,探究纸媒记者采写方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