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初,网友胡戈根据电影<无极>剪辑制作成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经网络传播引发广泛讨论."恶搞"一词频繁出现在网络上; 2008年,网络上最热门的词汇除了"奥运",可能要数"山寨"了:山寨机、山寨熊猫、山寨红楼梦,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2.
2006年是热闹的一年,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读<论语>出心得,"床前明月光,我叫郭德纲"演绎另类相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掀起恶搞狂潮,<武林外传>台词的流行,狂热的德国世界杯,话剧<暗恋桃花源>的盛装出场,<雷雨>电影版<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热映……2006年,大众文化更加大众化,小众文化开始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风行网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让默默无闻的胡戈"一战成名".虽然大名鼎鼎的陈凯歌导演因为自己历时3年多、斥资3个多亿拍摄的<无极>被无名小辈胡戈"恶搞"而怒不可遏,愤而怒斥胡戈"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意欲与之对簿公堂,但"馒头血案"还是不可遏制地风靡网络,得到网友们的热烈追捧,并被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广为传布.  相似文献   

4.
网络恶搞现象屡见不鲜.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恶搞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其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通过恶搞的颠覆与解构,人们能释放内心的娱乐渴望,使心灵得到解脱.但网络恶搞应有度,不能超越底线肆意而为.  相似文献   

5.
9月25日某卫视播出的<天下笑友会>节目里的一个环节"谁是下一个小沈阳"中,嘉宾主持一唱一和地恶搞已故Beyond乐队主唱黄家驹.据媒体报道,节目播放后,观众反应强烈,表示这种恶搞既不好笑,也对逝者不尊重.  相似文献   

6.
网络"恶搞"是非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金  蔡骐  傅海 《青年记者》2007,(1):32-34
赵:两位好! 回顾2006年的网络,"恶搞"成为一个热门的词语.从电影大片、流行音乐,明星名人以及经典传统文化,网络恶搞似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据说,"恶搞"最初由日本游戏界传人台湾,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它借助于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形成了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先来说几个现象:"小沈阳"因2009年央视春节晚会而走红,据统计,在春节后的一周时间里,百度、新浪等网站<不差钱>视频的点击量达数千万次;稍远一些,2008年岁末,因"猥亵门"事件而蹿红的深圳海事局原党组书记林嘉祥,绝大多数人是通过网络视频见到了他的"尊容";而从恶搞国产大片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在镜头前以夸张动作耍活宝的对口型假唱组合"后合男孩",具有超高人气的网络视频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8.
自胡戈制作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互联网上蹿红后,各种各样的"恶搞"作品充斥网络空间,"恶搞"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恶搞"者主要运用戏仿、反讽、变形、拼贴等手法来解构权威、彰显个性。从文化上看,我们可以将网络"恶搞"看作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它具有抵抗性、边缘性、娱乐性、颠覆性等特点。但是,在"娱乐至上"的时代,纯粹追逐娱乐快感的网络"恶搞"不利于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对网络"恶搞"文化进行反思,把握好"恶搞"的度。  相似文献   

9.
2005年末,网络青年胡戈的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名噪一时。此后,涌现出《春运帝国》、《闪闪的红星》等大批以颠覆性、讽刺性、无厘头、反传统为特征的网络恶搞。网络恶搞日益作为一种媒介景观进入文化研究的视野。网络恶搞:反精英话语的游击战术如今,网络世界的话语权已经不是几个精英阶层的意见领袖可以随意左右  相似文献   

10.
吴笑天 《新闻世界》2009,(8):155-156
从胡戈改编自《无极》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诞生之后,网络恶搞电影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各种自称“山寨版”的网络恶搞电影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种恶搞电影引发了社会不同角度的关注,为什么它会如此盛行,它又该何去何从?来自于草根的恶搞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又会带来什么弊端?各种质问对网络恶搞电影发起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恶搞现象层出不穷,引起了亚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这些研究,总结了我国关于网络恶搞亚文化研究的研究路径和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恶搞亚文化研究的局限,提出了今后值得亚文化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章子轩 《新闻世界》2012,(7):169-170
网络恶搞是一种新兴的文化样态,随着BBS、微博等自媒体的流行,网络恶搞正逐渐从一种单纯的娱乐方式向商业化演变。本文通过对恶搞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媒介社会功能来浅析网络恶搞的本质和意义,展现其处境以及各种隐藏的弊端,重在论证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创新、包容开放的原则,强调媒介规范化管理,把关人的责任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网络恶搞自产生之日起一直经久不衰,并呈蓬勃发展之势。但层出不穷的网络恶搞在近几年也在发生着变化。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网络恶搞已从一种仪式抵抗方式演变为一场热闹的快感消费狂欢。网络恶搞在其工具和内容两个方面皆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与中国的社会形态、网络媒体消费主义倾向加重等诸多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2):58-62
恶搞文化是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网络文化,其借助网络技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本质上说恶搞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样式,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同时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恶搞传播的是一种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颠覆,表现出一种抵抗的精神。本文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传播学理论,从文本层面、主体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恶搞文化进行解读,探索恶搞文化表象下的一些深层次规律,通过对些深层次规律的把握,辩证的看待这种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6,(3):33-37
本文借助符号学的视角,审视网络恶搞图片何以能引发网民的创作及传播热情。研究发现:"网络恶搞图片"在符号编码上,借用"图形同构"原理,通过"不变的符号+可变的符号"的元素构成以及"像似性与反差性"的组合模式进行创作,产生1+1>2的效果。在符号意义层面,"网络恶搞图片"通过解构经典符号的正统性、现实生活的秩序性、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以及传统审美的高雅性,以娱乐的方式表达草根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抵抗。  相似文献   

16.
赵新艳 《今传媒》2008,(5):34-35
2007年,恶搞之风气势汹涌,从春晚"恶搞版"节目单到春熙路"刀客"的PS大赛,从2007十大恶搞歌曲到十大恶搞镜头,网络恶搞风潮的热度不仅丝毫未减,更是从网上波及到网外,呈现为恶搞的诗歌朗诵会和行为艺术,开展得如火如荼.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中国当代网络"恶搞"文化现象与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关系及网络"恶搞"文化管理对策。网络"恶搞"现象与话语权的变迁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信息社会、公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恶搞"文化的弊端,为健全我国网络"恶搞"管理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文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网络恶搞:"狂欢"背后的后现代陷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恶搞文化的审美特征和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对中世纪狂欢节的论述存在着有趣的类似,但是不加思辨的简单类比往往会遮蔽本体和喻体间的本质不同.一方面,要以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和媒介环境为背景来理解网络恶搞文化;一方面需要抓住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精神的本质--"永恒辩证".恶搞文化在本质上不同于狂欢节精神,而更接近后现代文化.值得警...  相似文献   

19.
网络恶搞,又称Kuso(库索),是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它通过对公开发表的作品进行加工处理,以达到某种幽默、搞笑的喜剧效果。从红色经典遭恶意篡改到“博客非常真人”的粉墨登场,网络恶搞正逐步从平民化趋向商业化;从最初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最近的“艳照门”恶搞视频《兄弟芝娇》,网络恶搞大有愈演愈烈、全民娱乐的架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情报学期刊科研论文信息,建立了一个作者科研合作网络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网络模型节点的度分布(作者合作人数)符合幂率分布,该网络是一种无尺度网络模型.为了说明作者合作网络模型的有效性,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发表在<情报学报>、<情报科学>、<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情报工作>期刊上的科研论文进行统计,分别建立了作者合作网络.根据实际数据计算出网络模型的参数设置,网络模型的计算机仿真和理论结果与实证统计数据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