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出版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迈向新的阶段.本文在对出版行业数字内容资源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行业数字内容资源建设和管理的核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章征柏 《今传媒》2016,(3):107-109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不断融合,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传统出版不得不面临数字出版的冲击和挑战.传统出版社的编辑要转变观念、积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及素质,把数字出版技术和互联网思维融入出版的选题策划、生产流程、市场营销宣传中,以适应数字出版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我国各地的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然而尚未挖掘出全部的潜力。随着内容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微阅读"时代的开启,阅读和出版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是传统出版发展的"内忧",逼迫传统出版迅速转型。同时,国外出版巨头不断进入中国市场,西方的数字出版资源、技术和服务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出版与科技的不断融合,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现阶段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出版与科技的融合是促进转型进程的关键.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实现纸质图书的立体化阅读可以作为融合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纸数融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实现立体阅读、书网互动,将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和延伸阅读.数字出版相对于纸质图书而言,为图书内容提供了新的载体,为传统出版丰富了出版手段,为编辑实现策划数字产品提供可能,为实现“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出版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出版社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出版社进军数字出版已成为一种大势所趋.于是,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传统出版社开始自主研发APP.这些APP借助AR新兴技术,构建全新的阅读体验,打造"大数据出版",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实现出版的服务转型和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的形式与功能发生了巨大的演变.媒介内容、渠道与功能等层面的融合,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全媒体出版的发展方向.全媒体出版使得其在生产创作与推广发行等所有流程环节中出版模式与媒介功能形态不断地深入融合,围绕着出版活动及延展服务消费需求构建媒介矩阵,不仅增强了用户体验、提高了用户的群体基数和黏合度,而且能够全面提升出版活动的效果和出版品牌的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7.
过去的一年,是国际新闻出版业发生重要变化的一年,新闻出版与科技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传统出版传媒集团强化数字出版战略,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应对信息企业、互联网企业、数字技术企业对内容产业的渗透.伴随着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版业态正在被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重构,科技渗透到新闻出版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全领域和各环节,成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8.
2012年,全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依旧迅猛:国外,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继续深入,数字出版市场表现抢眼,数字终端不断有新的突破,行业内部整合与企业间合作趋势日渐明显;国内,政府主管部门对产业引导力度不断加强,数字出版产值跃升新高,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建设多样化特征明显,移动互联网上升为主要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9.
陆耀东 《出版参考》2015,(13):58-59
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出版业发展的主旋律.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后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现阶段移动互联网是新兴媒体发展的最主要形式,传统的教辅出版要发展,必须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优势,走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出版理念,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关联日益增强,在出版产业链中的角色发生转变——从消费者到出版者,从以往单纯的出版社大客户发展成为出版社的合作者、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出版者。伴随着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发展,图书馆以传统采购商、技术提供者、出版主体、内容提供者等多种方式融合到数字出版中来,在基于网络的科学传播体系和学术传播体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出版产业经营的核心任务由传统的向受众进行信息传播转为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建设出版融合实验室是中国出版转型的客观需要,也是建筑行业新兴出版形态内容资源的创新探索.作为一种促进建筑行业技术进步的革命性数字出版产品,出版融合实验室顺应了“互联网+”时代建筑职业教育的行业需要.  相似文献   

12.
陈洁 《中国出版》2023,(3):5-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出版作为文化产业重要力量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和顶层设计指引,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基于面向数字中国的现实需求和坚守高质量出版的本质要求,要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力求用品牌化专业化助力出版融合发展精品体系,一体化建构出版融合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深度开发内容与技术完善出版融合发展生态体系,为出版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这为我们做好传统出版与包括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自出版等在内的新兴出版的融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考基点。推动二者的融合,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作响中国出版品牌,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可从"抓好五个创新"上去加以推进和落实。一是抓好理念创新,树立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运营理念。互联网不仅给出版业带来重大变  相似文献   

14.
陕西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 《今传媒》2009,(6):7-9
数字出版是指以互联网、手机及专属阅读器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其中由内容提供商、数字出版商、技术提供商、通讯渠道商及读者构成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体.数字出版内容涵盖互联网出版、跨媒体出版、按需出版、数据库出版、电子出版、网络游戏动漫出版、艺术典藏数字出版、在线出版、手机出版和音像制品出版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微言大义     
《出版广角》2014,(16):94
正中国新闻出版报微博文化与科技正在深度融合。在夯实自身内容优势的同时,传统出版充分借助新媒介、新渠道、新模式助推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进展。在2014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出版业与互联网的跨界对话,也令人耳目一新。借助互联网思维和全新的产业发展视角,出版业的数字化之路将会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6.
杜都 《出版广角》2015,(11):26-28
从全球范围看,传统出版媒体融合普遍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使用技术手段对内容进行改造的数字化过程;第二阶段为纸质媒体与数字媒体的联动发展过程;第三阶段为出版流程重构和新媒体出版物迅猛发展的媒体融合过程.在媒体融合时代,大型互联网公司向出版业跨界袭来,小型技术公司通过出版模式的创新以及互联网用户理念、营销手法的升级也占据了一定的出版市场.美国的出版社如何应对,又对我国的出版有何启示,本文进行了相应的调研,从用户、内容、营销、技术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17.
遆薇 《出版参考》2016,(6):13-1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出版业正视挑战,积极应对新形势,实现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技术的融合,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不同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产业形态的丰富和多元,除了要求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具有传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和文字基础之外,更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等知识.  相似文献   

18.
2014年,学术界对数字出版产业的研究依旧保持了较高热情,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研究和学术出版物等均有亮眼表现.梳理我国2014年数字出版产业相关的研究成果发现,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媒体融合与转型、移动互联网出版和移动阅读、科技期刊的生存与优先数字出版、大数据技术运用是相关研究的核心话题.总体来看,2014年度学术界关于数字出版产业的研究焦点较往年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19.
数字出版是近年来新闻出版领域关注的研究热点,是出版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数字出版的研究为数字出版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借助文献计量和分析,可以发现2017年国内数字出版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媒体融合、"互联网+"、数字阅读、知识服务、人工智能和人才培养六个关键词上.  相似文献   

20.
赵晓珂 《出版广角》2016,(16):54-5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的教育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而占据了出版业半壁江山的教育出版,不得不面对互联网与教育出版的融合发展、教育出版数字化等问题。文章从在线教育平台建设,细分专业领域的数字教材建设以及垂直差异化的教育资源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探讨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务实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