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厚重度:概念描述什么是学习辅导类报刊的厚重度呢?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它,却无法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第一,厚重度是一个属于报刊内容层面的表述。第二,所谓厚重度,不等于难度和深度,不是越难越深就是越厚越重。学  相似文献   

2.
李金春 《军事记者》2004,(11):64-64
去年十二月,部里订报刊时.我把科长列出的报刊订阅清单.送给政委审定时.政委仔细看了一遍说:“怎么没订《军事记》?它可是及时引领我们掌握军队报道动态的良师益友啊.作为通讯报道员,你更应该精心研读它。”说完政委在订单上补订了一份《军事记》。  相似文献   

3.
重庆报刊的2008年是坚守责任寻求突破的一年。这一年.重庆报刊人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新闻纸价格的急剧上涨、相关政策对报刊广告的影响、劳动用工成本的提高、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广告市场的缩水等不利报刊发展的各种因素在这一年一一粉墨上演.严峻地考验着整个报刊业的承受能力。这一年.重庆报刊人坚守了传媒体的责任在重重压力下,全市报刊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和作用,用优秀的新闻宣传、强大的感召力.引领了整个社会舆论,有效巩固了主流舆论阵地.全面展示了责任传媒的厚重与博大。  相似文献   

4.
吉林长春的《杂文选刊》是一本办得很不错的杂志。我是它的一个老读者:这本杂志办了18年,依然保持了办刊的宗旨;“我们深知杂文是一种爱,在它跳动的火焰上,有着杂文家的一片热肠.有着黎民百姓的一份期待。”“坚持说真话,抒真情,讲真理。”做到这“三真”,真是很不容易。因此我很愿意读它。在许多报刊杂文不大景气的今天,  相似文献   

5.
从作为一个写作爱好者.开始试着往报刊投稿开始.三十多年来我起码已同上百家报刊打过交道——上百只是个约数.现已无法准确统计,实际上应该只多不少——但这几天我认真想了想.在和这么多报刊打交道的过程中.时间或长或短的,除了作为作者和编者,我还曾经干过别的吗?  相似文献   

6.
我是15期函授学员,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一年就让我尝到了甜头。且收获颇丰:在中央级报刊上稿14篇。其中在2005年11月3目《解放军报》三版刊登了一篇《为老兵制作“军旅光碟”》的稿子.在省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0余篇。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把我从一个“门外汉”拉进新闻的“殿堂”的。于是.在15期函授学习还未结束时.我又迫不及待义无反顾在10月份报名参加了16期的函授学习。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7,(12)
队伍:现状与建设——五谈报刊审读与评论的异同文/叶子报刊审读和报刊评论的兴衰,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队伍建设是一个决定的因素。报刊审读与报刊评论的特性决定了两支队伍的组成形式相同:专兼结合。但各自又有不同构成成分。先看报刊审读队伍。它是由下列两部分力量...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5,(6)
希望在全国打开局面─—桑义燐教授给本刊编委会的来信和建议《报刊之友》编委会:你们好。西安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成长的地方.在古城,我度过了25个春秋,有我的老师、同学和挚友.西安是“娘家”,每遇娘家人,每闻陕西音,都今我心软心热,心驰神往。创办《报刊之...  相似文献   

9.
对身处北京的报刊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事之冬。11月9日.绵延数月的《财经》之变.终于以胡舒立携团队离开收场。而一年前甚至更早.作为中国新闻时事报刊中第一个走市场化的都市报,《京华时报》就发生过类似的震荡。它在当时遭遇的问题,以及8年来的经营和经历,给后来者提供了参考的样板,同时它也是某种暗示或启迪  相似文献   

10.
紫一 《传媒》2002,(9):21-21
“读书界”,是一个很暧昧的词组。它常见于读书类报刊或一些关于出版、评论作品的报刊专版,给人的印象,似乎世上真有一个所谓读书界似的。我曾请一些学问大的  相似文献   

11.
于友 《新闻导刊》2006,(3):52-52
1935年9月.我在上海新创办的《立报》当练习生,开始学习新闻工作。当时有机会阅读全国许多报刊。1936年4月《大公报》在上海创刊,我发现了它的一个“亮点”——旅行通讯。署名“长江”的西北通讯很有特色.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流利的文笔.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曾把它当成学习的教材。我当时不禁感悟到.当记者.就该有长江那样的学识和本领.能报道大家关心的大新闻。1937年.我曾给长江写过一封信.表示了我敬慕的心情。  相似文献   

12.
从华侨报刊到华人报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海外华文报刊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这些报刊的大多数已从中国人在外国的出版物变为外国华裔公民的出版物。我们可以将这种变化表述为由华侨报刊到华人报刊的演变。这一变化是历史的必然,影响是深远的,也是积极的。它对报刊自身的长期生存发展,对华人的长期生存发展,对所在国和我国都是有利的。华人报刊是从华侨报刊发展、演变而来的。它们有以下相同点:1.都是在外国注册出版;2.其地位和影响一般说都居于主流报刊之后;3.有相同的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它们又有原则上的区别:1.政治认同上的区别;2.编辑方针上的区别;3.内容上,特别是对中国报道上的区别。因此,忽视其历史的延续性是不对的,忽视其严格区别,以衡量华侨报刊的政治标准来平价华人报刊,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13.
报刊市场运作的几个问题梁衡就“报刊市场运作”问题,提出了全面的意见。本刊限于篇幅,将其中的部分观点摘发如下,以飨读者。1.报刊的属性。报刊应该有四个方面的属性。即:政治属性,它是喉舌,要讲社会效果;文化属性,它表现为文化形式,要讲文化质量;信息属性,...  相似文献   

14.
“读书界”,是一个很暖昧的词 组。它常见于读书类报刊或一些关于出版、评论作品的报刊专版,给人的印象,似乎世上真有一个所谓读书界似的。我曾请一些学问大的或  相似文献   

15.
李卫华著的《报刊传媒与清末立宪思潮》一书,把近代报刊视同文献史料的历史文本并开展学术探讨,可看作史学研究领域的一次延伸.这本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研究目的,尽力接近历史事件的本质描述,使人感受到书中明显的厚重和有力.书中运用传播学的方法和计量分析法,为人们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和清政府的迅速垮台提供了新的视角,并通过揭示报刊传媒与立宪思潮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报刊传媒、立宪思潮对清末社会变迁的影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相似文献   

17.
酒,从其诞生之日起,便置身于争议的漩涡.有人盛赞它是琼浆玉液,也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 作为一个媒体人,特别是一个与"酒"字朝夕相伴的行业媒体人,我曾在内心追问,酒究竟是什么?它的价值何在,它能否支撑得起一份报纸的深度与厚重?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7,(10)
范围:内容与要求——三谈报刊审读与评论的异同文/叶子报刊审读与评论在范围上有很大区别,有各自的内容及要求。报刊审读的范围宽,内容多,要求细。范围宽表现在它是全貌式的。作个比方,就如同审视一个人,需从头到脚仔细打量。报刊审读不仅重视报刊的政治方向、编办...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世界万物的发展,都有其一定的规律,报刊也不例外。任何种类的报刊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除了要共同坚守新闻报道所要求的原则外.还存着这样的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报刊替谁说话,为谁服务的问题。也就是报刊的党性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7,(7)
恳望更多的报刊为农民雪中送炭编读往来《报刊之友》编辑部:我有一个建议,讲出来和各报刊老总商量。这就是与农村、农业和农民相关的报刊,在今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年”中,如何为唱好科技兴农这本经再鼓一把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央近年来采取许多措施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