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一目了然     
江西省和赣州市记协慰问组看望慰问赣州电视台因公殉职记者家属和受伤人员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10月4日,赣州电视台“赣南在长征路上的故事”摄制组从于都长征第一渡出发,重走长征路,进行采访报道活动。10月7日,摄制组在贵州境内因下雨路滑,车辆失控,不幸发生意外,导致一人因公殉职,两人受伤。事故发生后,江西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十分关心,当即指示要竭尽全力抢救伤员,做好抚恤和善后工作。11月16日,江西省、市记协慰问组在省记协主席周金广的率领下,在赣州看望慰问了“赣南在长征路上的故事”摄制组因公殉职的赣州电视台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2.
谌许业  杨彦辉 《档案时空》2006,(9):F0004-F0004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跟随电视记录片《伟大长征》摄制组参加了红军长征通道的采访拍摄,为通道转兵与红军精神所感动。深深领悟到通道会议与通道转兵以及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的不畏强敌,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艰苦奋斗,独立自强;爱民护民,坚韧不拔的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精神是留给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林子 《新闻世界》2006,(2):38-39
一位九十一岁高龄的老红军,从2005年底起再次从江西赣南踏上长征路,成为了全国重走长征路中年龄最大的人。因为长征的经历,是他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长征路上同肩作战的战友,是他一生中最记挂着的人,所以,他虽然年岁已高,也不愿在家里颐养天年,而要再到长征路上走一走、看一看。这位老红军名叫刘国保。[编按]  相似文献   

4.
王水明  黄小裕 《新闻实践》2008,(1):32-32,33
200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浙江卫视《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系列报道在全国以长征为主题的众多报道中,以独特的视角,创新的策划,展现了长征路上浙江人的动人故事。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成为全国纪念长征活动中最具影响、  相似文献   

5.
颜军 《军事记者》2006,(12):15-15
中国国防报在策划长征宣传的时候,首先思考的问题就是:对于我们广大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来说,长征意味着什么?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传奇史诗,它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我们的报纸,就应该用鲜活生动的宣传手法,让长征精神深入千家万户,去感染我们的读者,感染我们的青少年。为此,《中国国防报》结合自身的报纸定位和宣传特点,精心策划了“寻找长征路上的红色密码”和“追寻长征路上的红色…  相似文献   

6.
方立霏 《北京档案》2006,(11):12-14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当毛泽东的豪迈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还在几代人心中回响,当中央电视台崔永元带领的"我的长征"队伍还行进在70多年前的老路上时,2006年8月1日,一个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档案史料展在一个正在建设之中、尚未被公众认识的公园里隆重展出了.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的感悟力和执行力。[编按]  相似文献   

8.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长征在儿时的记忆中,是那么的悲壮,是那么的遥远……2005年8月初,我有幸来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去追寻70年前红军在这里走过的足迹、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的传奇故事,去追寻红色飘带曾浸染过的这一片片山山水……  相似文献   

9.
89岁的红军老战士仲世发住在天津警备区某干休所的一所普通的公寓中。在这所干净、整洁的公寓病榻前,我们见到了年迈体弱的仲世发。仲老见到我们很是激动,当听明白了我们的来意后。回想起当年红军长征。仲老的眼里禁不住流出眼泪。嘴里不停地说“红军长征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提它干什么?长征路上牺牲的红军战士太多了,不讲它了,不讲它了……。仲老边说边擦眼泪。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面对这位身经百战的红军老战士。让人不禁联想起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勇猛杀敌的场景。我们安慰着仲老,工作人员递上水杯。仲老的情绪开始稳定下来。沉思~会儿的仲老,给我们讲起了红军,说起了长征,忆起了过雪山和走草地的往事……  相似文献   

10.
陈乐道 《中国档案》2006,(10):31-31
人到中年,照旧的说法早该不学艺了,近来我却偏偏迷恋上了画儿,当然不是画画,而是看画。举凡国画、油画、水彩画等等,不一而足,皆在所看之列。近来我从书店、书市乃至街头冷摊,又陆续抱回一些画册、画页。其中就有《长征画集》《长征路上写生画集》。  相似文献   

11.
《档案》2006,(3)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由陇南市广播电视局和市档案局联合拍摄的电视专题片《红军长征在陇南》于2006年6月24日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投入拍摄。市档案局副局长祁波带领摄制组一行5人,沿着当年红军在陇南的足迹,首先抵达宕昌县哈达铺镇拍摄了红二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曾住过的同善院、邮政代办所等旧址。摄制组在哈达铺镇上街村采访了回族妇女马玉英,拍摄了她讲述当年婆婆给红军做锅盔吃的情景;采访了哈达铺中学校长柳春才,听他讲述他爷爷柳英当年参加哈达铺苏维埃政府组织的游击队与敌作战的动人故事;采访了宕昌县党史办副主…  相似文献   

12.
圈子     
《大观周刊》2010,(29):21-21
云南大型历史文献电视纪录片:《长征·云南不朽记忆》马龙开机 近日,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担任总顾问.云南省文联、省民委、省老干局、省旅游局与云南宝琼文化传播公司、云南搏延影视文化公司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献电视纪录片《长征·云南不朽记忆》.在曲靖马龙旧县镇冒雨开机,摄制组“重走长征路”迈出了第一步,该片预计至9月封镜。  相似文献   

13.
《湖北档案》2006,(10):26-26
7月20日,红二十五军老战士李天忠在武汉家中接受采访.远离中央孤军长征的红二十五军,其3位主要领导人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在长征路上一死两伤.  相似文献   

14.
浙江卫视推出的大型新闻行动《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4月18日正式启动。浙江卫视 30多位记者分别在杭州和江西瑞金通过卫星连线齐声宣誓。此次活动共派出一个总线摄制组、两个分线摄制  相似文献   

15.
1934年10月16日晚,八万名红军战士跨过江西境内的于都河,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战略转移--长征.对此,当时的中国报纸没有任何报道,而<纽约时报>也是事隔一个月才有篇6行字的消息.50年后,<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沿着红军长征路线步行,重新体味老一辈革命者在长征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看看革命老区的人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与此同时,一位美国记者也正在费尽心机地考证长征路上的每一个细节.他就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曾担任<纽约时报>副总编的索尔兹伯里.  相似文献   

16.
“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是我党、我军生存与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点。于是在国人心目中,任何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进程总会与长征相联想、相比拟。“改革是又一次革命”。我们早就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喻为“新长征”。而从90年代初直至世纪之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探索而汇成的改革新潮,分明似新长征路上的新雄关、新目标,需要我们发扬长征精神去攻克、去探求。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转型,思想转变,巨大而又深刻,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与功利追求。这一切展现了经济腾飞的希望,同时却又潜在着精神失落的困惑。如此希望与困惑的并存、交织总是历史转折处客观存在的特殊阶段。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者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者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者的感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18.
王学文 《青年记者》2006,(22):10-11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者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者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者的感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19.
徐占权  徐婧 《新闻世界》2006,(10):56-57
侯清芝全家参加长征的八口人是:侯清芝、父亲侯昌千(又名侯德成)、母亲殷成福、叔父侯昌贵、爱人刘大妹、大弟侯清平,二弟侯宗久、妹妹侯么妹.年龄最大的是他年近50的父母,最小的是才5岁多的二弟。侯清芝一家于1935年11月19日,艰随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到1936年10月,有三人到达陕北,走完了长征的全程。在长征路上,侯清芝一家八口牺牲了四人,即他的父亲、叔父。怀有身孕的爱人和妹妹;二弟侯宗久长征中寄留在甘肃成县群众家中,到达陕北的只有侯清芝、侯清平兄弟二人和他们的母亲。[编按]  相似文献   

20.
袁袤翔 《青年记者》2006,(22):14-15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者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者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者的感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