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喜”与“报忧”,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对特定概念,也是一种引人关注的现象。 回顾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会发现党报的“报喜”或“报忧”始终是依据各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不同,而在内容上有所侧重,在数量比例上有所变化。而“报忧”的指导原则也始终紧紧围绕党性原则这一中心。在党报“报忧”的历史上。“报忧”的政治功能始终居于第一位;至于“报忧”的新闻报道功能,则直至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才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2.
“报喜不报忧”的新闻观点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曾经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谁要报忧,谁就得承担可能被打成“分子”的威压,逼着人们(包括新闻界)只好跟着说假话空话大话。同时,"报喜不报忧"也是我国古老文化的一种积淀。  相似文献   

3.
许多业余通讯员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有时连续发表稿件,有时个把月乃至三两个月不见一篇稿件上报。对于酷爱写稿的业余通讯员来说,逢到发稿“低潮”,容易闷闷不乐、吃睡不香,这个时候,有些同志能变压力为动力,由“山穷水尽”走上“柳暗花明”;可也有少数同志怨天尤人,焦虑不安,影响了写稿的热情,甚至为摆脱“自找苦吃”的困境,从此“洗手”不干通讯报道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一提起新闻真实性问题,人们总是把眼光盯在报纸版面的字眼上,什么人名、地点有误,或时间相差有几等等。当然,这也是应该的。但是,这远远不够,还应该查一查那些应报道却没报道的新闻。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报纸,理应如实地既报喜又报忧,才能使人民群众对现实社会有客观、全面的了解。倘若只报喜不报忧,或只报忧不报喜,尽管所报的喜或忧都是真实的,人们还会产生“不真实”的印象。过去,我们的报纸干了不少不真实的  相似文献   

5.
“搞新闻报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宁可一篇不上也绝不能让稿件失实,谁的稿件失实就处分准!”这是某部政治处主任刘福林对报道员的要求。报道员写的每一篇新闻,刘主任都认真审阅,凡是稿件涉及的事实,都一一核对,并把水分挤出来。“踢足球守门员最重要,搞新闻报道也要守好‘门’,不让一篇失实稿件上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平时,刘主任经常对报道员讲述报道失实的危害性和它的严重后果。发现失实的苗头,立即纠正。一次,报道员小马来写一对夫妻16年如一日为驻岛官兵运送粮油的稿件时,由于采访不细,把11次被市、县评…  相似文献   

6.
“特约记者”,顾名思义,应特约做记者的工作,采访、写作,提供稿件,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目下有相当一批小报的“特约记者”,却是基本不务正业。有人曾对十三名小报的特约记者作了调查,发现特约记者所担负的任务首先是拉广告,其次是报纸的宣传发行,再其次才是写稿。在十三名特约记者中,刊登过一篇稿件的只有五个,有四个“特约记者”对新闻报道几乎一窍不通。“特约记者”的声誉,被这些小报严重破坏了。聘请特约记者,原来是报纸扩大信息量、组织一批优质稿件的重要手段之一。“特约记者”,原是报社冠以有较高写作水平的作者或作家的一种荣誉称号。特约记者的主要任务应是采写报纸所急需的重要稿件。  相似文献   

7.
我爱“豆腐块”、“火柴盒”。提到“豆腐块”、“火柴盒”也许会有人摇头,看不起。因为,它们都是小字辈。可我不是这样看的。我认为,稿件虽小,容量不一定就小,小稿件也是一条信息,要写好并非易事。每年评选全国好新闻,有的还不足两三百字,由此可见,衡量新闻稿件优劣  相似文献   

8.
偶读《山西档案》2002年第二期赵跃飞的“瞧这一地鸡毛”一文(下称赵文),感触颇多。笔者以为赵文不失为一篇绝妙好辞,其好就好在: 一开档案报刊报忧之先河。讲真话难,讲报忧的真话更难,在报刊上发表报忧的真话就尤其难,而以4个页码的篇幅,大面积地揭露档案部门的问题,可谓开档案报刊报忧之先河。……  相似文献   

9.
报社办新闻学习班,我这位编辑有幸带学员下部队进行了一次实习采访。采访回来后,社领导召集我们一起分析研究稿件,在研究几篇稿件的过程中都卡了壳。社领导提醒我们这些直接采访者:采写稿件有时就是“写好关键一句话”。这几篇稿件缺的就是那“关键一句话”。大家怎么都写不出这“关键的一句话”来,不得已,社领导亲自动手。大家采写的稿件本来都灰头土脸的,经过社领导精心编辑,一下鲜亮起来,见了报后有人反映还“有些意思”。社领导高明在何处?初稿和见报稿比较一番,发现稿件里的事还是过去那些事,稿件跨上了一个“台阶”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近日,某单位开宣传干事工作会。一个上任不久的干事写的本单位事迹见了报,人们向他表示祝贺,还有人建议,让他拿给单位人看看,说是准能得到好的反响。哪料到这位干事打着手势连忙阻止说:“稿件水分太多,是为应付任务写的,千万别让单位人看,看了,还不炸了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真实的新闻,即使写得天花乱坠“丰富多彩”,一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看了《新闻与成才》新开辟的“编辑看稿札记”专栏,作为报道员,我感到眼前豁然开朗,心里透明了许多,以前对军报太多的偏见也随之烟消云散。“编辑看稿札记”为报道员和编辑架起一座“连心桥”。说实话,当我们把一份份稿件邮给你们,都希望自己的稿子能变成铅字,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仍然不见稿子上报,心里面便会产生很多对编辑们的偏见和不切实际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的理由大多是:编辑跟咱不熟,稿子再好也不会上报;给编辑们送点礼稿子肯定能登;再加上一些谣言:某团宣传干事花了多少钱才在报纸上登了个“豆腐块”;“要想稿…  相似文献   

12.
新闻稿件不被刊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虽然是新闻但编辑看走了眼;有的不是新闻;有的虽然有点儿新闻性,写作水平太差;有的具备新闻性、写作也还可以,但不合时宜;有的完全可以发表,可惜版面有限挤了下来……于是,有些稿件就“死”了。已经“死”了的稿件,还能不能复“生”呢?能!只要有相应的机遇,只要有编排的技巧。  相似文献   

13.
稿件上报越来越难,是业余通讯员们的普遍反映。仁者说,这里原因有二。一是大部分通讯员未系统学习过新闻知识,功底差,新闻意识不强,难以写出有份量、有深度的好新闻。二是时下的报社人才济济,“正规军”队伍日渐扩大,似乎不再需要“民兵”参战。被人们喻以“民兵”的业余通讯员的稿件受冷落,就是很正常的事。对于第一种见解,笔者只能赞成一半,另一半却难以苟同,举例就可说明。通讯员中的佼佼者也大有人在,因为上稿难,有人不甘就此罢休,于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顺应着社会  相似文献   

14.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15.
要把一张地市县报办好,最伤脑筋的恐怕是处理“向上”和“向下”的问题。 50年代,我在湘潭地委机关报《建设报》当记者、编辑,嗣后到湘潭市委的《湘潭日报》,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听人议论颇多的一条“经验”,就是两眼必须“向上”;上边说什么,你写什么,上边没说的,你千万别动那个心思。当记者的主要任务似乎就是跟市长、市委书记和什么部长、主任跑;同上边的交道打得多,就“有能耐”、“吃得开”,即人们常说的“天线畅通,万事如意”。如此,报社就出现一些戏剧性的场面:凡稿件上有市长、书记、部长签了“可发”字样的,照发不误;稿件内有“市委×××到会作了重要指示”字样的,一律照发;凡有市级领导参加活动的消息、通讯,统统得开绿灯;不仅如此,有的通讯员的来稿,只要写上一句:这是某市长、某书记指示要写并经过目的,编辑就马上编发。由于单纯向上,唯上是听,报纸上便产生种种弊端:会议消息多,领导同志名字上报多,机关单位上层动态多,奉命报道多,通知、文件、决定、指示多。这  相似文献   

16.
某些部门、某些地方,主管新闻宣传的单位经常给下属定“新闻指标”:一是规定发表稿件篇数。每月、每季、每年,多少篇便完成任务,多少篇可以评上先进;二是规定打分“标准”,在中  相似文献   

17.
某些部门、某些地方,主管新闻宣传的单位经常给下属定“新闻指标”:一是规定发表稿件篇数,每月、每季、每年,多少篇便完成任务,多少篇可以评上先进;二是规定打分“标准”,在中  相似文献   

18.
内参是新闻单位进行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各级领导了解社情民意的有效途径。2002年1月,保定日报社成立了内参编辑室,及时反映对全局有重大影响、不宜进行公开报道、有必要提请有关领导和部门关注与重视的情况和问题。几年来,我们认真坚持“报喜报忧相结合,以报忧为主、以负反馈为主”的指导思想,到目前已刊发动态稿件539篇,绝大多数稿件市领导都做了批示,有力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工作的开展,从而发挥了内参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乍开始投稿时,不加任何思考,胡乱发给一家报社就算万事大吉,还满怀信心与希望,每日睁大双眼在报纸上寻觅着自己的“大名”,结果数十篇稿件却如泥牛入海。后来,我苦苦思考,才悟出其中因由。原来,稿件能不能见报,除了取决于稿件本身的质量外,还跟你为稿件找的“婆家”是否对路有很大关系。如我把写农民靠科学致富的稿件寄  相似文献   

20.
郭伟 《编辑学报》2016,28(5):470-473
作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一稿多投”被诟病已经.在编辑实践中,通过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稿件追踪”平台能够及时发现疑似“一稿多投”稿件,利用平台提供的4个追踪参数,结合与作者、送检单位沟通的方式,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一稿多投”行为.统计分析86篇疑似“一稿多投”稿件的追踪参数,总结多次送检稿件的检测规律,尝试提出“一稿多投”行为的辨析策略,并就在稿件追踪、“一稿多投”辨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出建议,以期能够利用“稿件追踪”平台为编辑出版单位防范、辨析“一稿多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