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一个合格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与素质呢?按理说这是电视记者最基本的ABC,不过,可能也并不是说所有的电视人都想清楚了。特别是电视业的快速发展,电视直播、现场报道力度的加大,对电视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电视记者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我们国家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有着世界上难以比拟的文化经历。那么做为一个电视工作者,电视人的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呢?电视人劳动创造的结晶是电视文化,亦即各式各样、品类繁多的节目、栏目和电视剧。由于电视有多种传媒工具之所长,所谓集众美于一身,纳天地于咫尺之间,又深入到千家万户,从有电视以来,它就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方式。随着电视的快速发展,人们注意到:我们有很多思想、生活和行为都跟电视文化有关。电视文化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改变着人类社会。鉴于此,我们不能不联想到电视人应秉赋的文化品德、品格、以及他们思…  相似文献   

3.
电视语言是电视人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如何巧妙地运用电视语言,达到电视创作的最终日的,这是电视人终其一生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2014年是韩国综艺节目在华的井喷年,本文力图通过分析韩国综艺异军突起的原因以及其在制作领域给中国电视人带来的启示,揭示出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的唯一出路——创新。中国电视媒体如何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呢?本文作者认为,创造性地将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节目中,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应该是未来中国电视人不懈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一、电视与儿童现代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书籍、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电视几种传播媒介的选择。其中书报杂志与广播(声音化的语言文字)等文字印刷传媒,必须根据所传内容,先行编码,再发出编码信息,而受者则需具备一定水平的文字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联想想象等大脑活动  相似文献   

6.
我们西部地区在经济上与东部沿海地区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西部电视的发展是否也要永远尾随其后,而且如今两方媒体人亨对中国传媒市场虎视眈眈,我们是否永远“在”尾随?这是摆在西部电视人面前的严峻课题。要生存,求发展,是本能也是西部电视人的使命和夙愿。然而从何做起呢?不由想到愚公移山那个古老的寓言故事,上帝被  相似文献   

7.
陆颖 《记者摇篮》2006,(1):57-58
内容提要:利用“品牌”开拓市场、应对竞争是现代电视人决胜千里的一个法宝。“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电视栏目、电视频道都存在一个品牌形象的打造与维护问题。通过分析电视“品牌”的成功范例,从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财富”。我国的电视荧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过,观众手拿遥控器看个红火热闹。但是,在屏幕背后,却站满了一群群紧皱眉头的电视人。随着竞争的加剧,他们面对的是从不曾经历过的压力与困惑。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视人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电视媒体经营靠的又是什么呢?答案是品牌。品牌是什么品牌…  相似文献   

8.
用镜头说话     
徐寒 《记者摇篮》2010,(3):74-75
用镜头说话,是我们电视人常说的一句话。作为新闻报道,电视与平面媒体最大的区别是:同样的事件,电视可以通过记者的镜头把观众直接带入现场,而平面媒体需要通过文字叙述。换句话说,电视用的是镜头语言,报纸靠的是文字语言。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使书写文字和印刷文字成为有意义事物的一道程序.如果所写的或所印刷的文字没人看,那么这种存在只是一种沉默的存在,直到有人看它时才会结束沉默.中国的阅读习惯是否已经消失?我认为还远没有消失.现在的"网民"不过数千万人,头几年迅速增长的趋势变得缓慢了,这是由于中国有条件上网的人目前还是有限的.对于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在广大的农村地带不是阅读习惯消失的问题,而是还没有形成普遍的阅读习惯."村村通"的电视普及政策从电视覆盖率看已经超过了90%,但是很多通了电视的地方,画面模糊,接收效果很差,可选择的频道也只有几个.对于中国大多数生活在乡村的人来说,主要是要达到基本的文化水平、具备基本的培养阅读习惯.而电子媒介,能够接触到电视已经是幸运的了,全民接触网络传播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电视节目不约而同地加入到改版的热潮中来。几乎是半年一小改,一年一大改,改版已经成为电视改革的一大热点。不过,实践证实这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视人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电视媒体经营创收靠的又是什么呢?从根本上说,是品牌战略。品牌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洪岩 《记者摇篮》2006,(8):56-56
作为电视人,有时我们会发现,一部电视专题片无论是摄影构图还是解说配乐,都堪称精品。然而,片子看上去却不是很感人,这是什么原因呢?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就是:缺少细节。何谓细节?用文艺界的话说: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的细跑。所谓电视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电视细节不仅指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富于感染力的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要素,它可以是“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也可以是“一个场景”、“一处环境…  相似文献   

12.
如今媒体竞争越演越烈,电视传媒的制胜之道是什么?作为重要传媒的电视业又该如何“闯荡”新世纪呢?这是中国电视人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几乎所有的电视媒体都面临着一个市场化程度的选择,电视媒体就像各类产品一样要想占领市场,就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就在上个世纪末,从电视产业领域里呼啸而来的湖南电视异军突起,并直逼中央电视台的市场份额,被业内人士称为“湖南电视现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国内电视媒体经历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这种转变伴随着电视产业内部竞争的加剧、新电视经营理念的不断引进,以及电视人危机意识的不断增强。这是传媒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也是电视频道品牌化经营的开端。大多数电视人意识到品牌对频道经营的重要性,那么究竟如何创建电视品牌?如何使品牌建构的决策与品牌精神相一致?如何随时发现品牌建构中的失误?如何找到品牌建构的清晰脉络?如何使频道内外各个  相似文献   

14.
郑祎 《中国记者》2014,(1):94-95
面对刚入门的电视人,经验丰富的老编导会告诉他,做节目要学会讲故事,在故事中设悬念,吊足胃口。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大部分节目的悬念都是编导运用解说词生硬堆砌的。我们究竟是要让观众听电视还是看电视呢?笔者结合自身的从业实践,分析电视节目影像叙事的误区及解除手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除具备最基本的通话、短信功能外,逐渐被赋予游戏、上网、收发邮件、阅读新闻、阅读小说、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媒体功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被人们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与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6.
2013年风靡的电视末日论是否如其所说,电视真的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冲击下逐渐衰落了吗?事实上,新媒体和电视的较量悬而未决。电视人正不断在危机中寻找机遇。  相似文献   

17.
杨粟 《新闻前哨》2003,(6):32-32
如何发挥电视传播信息的综合优势?如何看待电视收视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宏大文化背景?如何摸准新时期观众的脉搏,对电视人来说,这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 如今栏目收视率高低,已成了衡量编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吸引观众,提高节目收视率,每个电视栏目的编导都在绞尽脑汁,向观众频送秋波:栏目不断创新,栏目改版层出不穷,节目包装日趋精美。按理说,这么多的节目,这么多可供选择的频道,应该让观众满意了吧?可实际情况却是,老百姓对现在的电视节目仍然不满意,他们最爱看的是电视,但最不满意的也是电视。无怪乎许多电视人在说:“今天的观众太难伺候了。”然而,我们是否想过:他们为什么会变得难以伺候了?  相似文献   

18.
进入八十年代,由于社会审美心态的转移和观众鉴赏水平的提高,电视纪实作品以它的真实性、艺术性一跃成为最具电视特色的电视节目。它通过对生活情况、文化现象和历史事实的纪录,提示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内含和意蕴,成为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如何通过这个窗口,在电视和观众之间永恒地架设一座相通的桥梁,作为一个电视人,就不能不加强对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的探索和研究,真正把握住电视纪实作品中的纪录片和专题片在表现生活上的最佳角度和表现方式,从而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最好的表达文体和方式,创作出令观众满意的作品。那么,作为电视纪实作品的纪录片和专题片在创作上有哪些不同呢?  相似文献   

19.
频道专业化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潇 《新闻知识》2003,(4):53-54
2002年,频道专业化是电视人谈及最多、也是最时髦的词语。许多省市电视台的专业频道纷纷上马。新闻频道、经济频道、体育频道、影视频道纷纷闪亮登场,频道宣传的广告也是铺天盖地,甚是热闹。吊足了电视受众的胃口后,人们却发现,频道专业化后出现一些新栏目,但节目的编排和质量大同小异,黄金时间电视剧满天飞,频道定位不明,节目粗制滥造、庸俗化、贵族化、媚俗化的电视顽疾依然如故。仍然是新瓶装陈醋,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电视受众为何不买账,如何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这是电视人和电视理论工作者应该冷静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圈里,“制播分离”一直足个烫手的词语。可是,这并不是个新词,早在1980年,中国就诞生了第一家集体所有制的“黄河影业公司”。由此算来,也有20多年的路程了,可是为什么至今仍没有打开局面:是由于先火不足,还是后天失调?当前国内的电视人学习国外的经验技术,可是仍旧时不时地碰壁,走起路来前怕狼后怕虎。实际上,中国的电视人都认识到了制播分离的优点和趋势,可是为何行动中举步如此艰难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