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想好了再写     
我经常和通讯员打交道,发现有的通讯员采访回来,也不好好想一想,稿纸一铺就写将起来。写了上句,不知道下句是什么,写完了第一段,不知下一段要说什么,半天也没把文章写成。这是一些通讯员的通病。那么,采访之后,什么时候动笔合适呢? 首先要把主题确定下来,写个什么意思要弄清楚。用什么形式写也要弄清楚,写消息,写通讯,还是写故事,要选定一种。文章用个什么标题;写几层意思,每层意思写几段,每段都需要那些材料;文章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这些都想清楚了。才可以动笔。总之,动笔前,  相似文献   

2.
吴伟的心被烦躁占领了。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厂报记者竟如此难当!一篇不过二百字的报道写了四遍,被主编接连枪毙了四遍。他,一个堂堂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头一脚就没有踢响,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呀!由此,他对主编大人生出些个想法来。是不是故意刁难于我?是不是另有目的。主编没有文凭,是不是嫉妒哩!但不管怎么说,稿子还是要写第五遍的. 这一次,吴伟深刻吸取以往四次被枪毙的教训,来动笔之前,先找老记者摸主编的底。老记者笑着告诉他:“咱们主编有个特点,大凡写通讯报道,写讲话材料,都爱用‘亲自’两个字。你写的这篇报道,通篇没有一个‘亲自’,怎么能通过?在咱们报社,平时大家用的最多的词就是‘亲自’哩!”吴伟终于有点儿开窍了。刚报到时,就听人说  相似文献   

3.
什么叫主题,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古人叫“意”。提炼主题就叫“立意”或“炼意”。记者、通讯员收集好写作的素材之后,动笔写作之前,首先要提炼和确定所写新闻的主题,即中心思想。为什么要提炼主题为什么先要提炼和确定主题?我们写新闻不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宣传政策,引导舆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每篇新闻就要宣传一种思想观点,就要有一个主题。另外,我们手边收集到的素材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这些素材中理出一个头绪,由一种主导思想即主题来加以统率。也就是毛主席说的“用明确的观点去统率这些材料”。唐代诗人杜牧说“文以意为主”,也是这个意思。宋代  相似文献   

4.
雕刻家在雕刻一件艺术品前,总是把原材料拿在手中反复端详,有时还要用尺子量一量,迟迟不肯动手。他在看什么呢?他要看这块料到底适合雕刻什么东西。既不能小材大用,也不能大材小用。如果判断失误,就会糟蹋宝贵的材料。专业人员管这个过程叫“相石”。同样,对记者来说,获得一个新闻素材之后,也不要急于动笔。要先对所有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看看到底适合写什么。是写消息,还是写通讯?是写短稿,还是写长稿?既不能做无效劳动,也不能浪费来之不易的新闻资源。准确判断新闻价值,是写好新闻作品的基础。写东西,如同雕刻艺术品,既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又…  相似文献   

5.
有些新闻教科书为了叙述的方便,把采访和写作分开来讲,把提炼主题放到写作中讲。这就使一些初学新闻采写的人产生一种误解,似乎提炼主题不是采访这一个环节内的事,进而发展到临动笔写稿时才去提炼主题,结果要么有了主题而缺少表现主题的材料,要么对着稿纸发呆,主题就是出不来。所以,建议把采访和提炼主题结合起来(因为:一方面,深入采访,搜集素材,有助于我们明确主题;另一方面,主题明确更有助于我们深入采访,搜集素材),并  相似文献   

6.
嘴巴     
友直 《档案管理》2005,(2):93-94
前些时,我给我的家人说,我现在是“三懒一勤”:腿懒,不想多走路。带来的问题是深入基层少,了解情况少,决策就可能失误;手懒,不想动笔。我也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记不写.看过就忘,忘了就不能指导自己的工作,有时忘了事还会贻误大局;脑子懒,不想记东西。记东西是要下工夫的,一遍,二遍,三遍,甚至是“长亭外,古道边,口念脑记无数遍”。脑子是越用越灵.越记越想记,厚积薄发。这是我的“三懒”。说到“勤”,仅指嘴巴也即是说,  相似文献   

7.
《新闻实践》的编辑同志约我给“忘年交”专栏写篇文章,我一时真不知写些什么好。当了大半辈子记者,酸甜苦辣都尝遍了,可以写的东西当然不会没有,只是平平淡淡的不值得写,“不堪回首”的不愿写,人云亦云的不想写。想来想去,还是写点切身感受吧。  相似文献   

8.
随风飞扬     
到底是人脑好用,还是电脑管用?乍听之下肯定觉得好笑,但这个问题确实使我苦恼了好一阵。原来在地方台工作的时候,都是用笔写稿子,一遍又一遍,经年累月,不厌其烦,结果中指压出了一道痕,磨起  相似文献   

9.
曹世钦老师: 您好! 我是一位刚满19岁的战士.由于以前书没读好,来到部队这所大学校顿感知识贫乏,我就订阅了大量的书刊,拚命地学习。其中《新闻与写作》给我的启迪最大,特别是您的散文讲座,激发了我创作的欲望。在您的熏陶下,我提笔试着写起散文来。写了一些,自我欣赏良好,别人又说不行,我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今寄来一篇我写的散文,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帮忙看一下,并请您谈谈这篇散文从这个立意上应如何动笔,如何润色,如何抒情,如何写景状物等,希望得到您的帮助。谢谢!  相似文献   

10.
新闻故事是通讯的一种(亦称小通讯)。它是“寓情于事,以情感人;寓理于事,以事显理”的一种新闻文体。由于新闻故事篇幅短小,生动活泼,又有故事的特有魅力,很受读者的喜爱。好的新闻故事,要有新颖、深刻的主题,而这样的主题,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是靠题材来体现的。所以,写好新闻故事必须精心选材。作为写人记事的新闻故事,它的选材自然要着眼于选“事”。新闻故事中的事和一般新闻中的事,有相同点,也有不  相似文献   

11.
采写新闻报道,越快越好,怎么“慢写”呢?其实,我这里所要讲的“慢写”,是求快的“慢”,是为“快”而奠定基础的“慢”,即意在笔先,先想后写。首先在大脑里将所获得的材料进行认真筛选,然后仔细考虑,确定主题和结构,选取能最佳反映新闻本质的角度去写。而动笔后,又不能拖拖拉拉。 初稿写成后,便是修改了。这就需要通读细读,仔细推敲,从中发现差错,进行修改。这就叫“慎写?吧。  相似文献   

12.
一篇新闻写得好,起码有几个条件:一是立意好(或者叫主题好),说的是人们关心的事.人们脑子里早就嘀咕的问题,你正巧对上号了;二是内容好(或者叫材料好),你摆事实讲道理,摆的事事有据,讲的条条在理,把人说服了;三是文字好(或者叫文风好),雅也雅得俏皮,俗也俗得风趣,叫人越看越有味。这也许就叫可亲、可信、可读吧!可亲就是吸引力,可信  相似文献   

13.
不必咬文嚼字,按自已的讲话方式写稿有人说:“如果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你就成功了一半。”这是经验之谈。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就能避免与别人雷同,而有“天然去雕饰,淳朴见眞情”的特色。多年来,我养成了一种习惯:采访结束之后,考虑好腹稿,先给同伴们讲述一遍,然后动笔写。我觉得这样写起来此较顺手。其实,讲的过程,也就是提炼的过程。美国著名记者雷迈尔·莫林在谈到他一次采写凶杀案件时,老板曾告诚他:“用不着费脑筋去写它。让事情本身说话。……词汇用得越普通越好。”“不要咬文嚼字。要把细节都提供出来,但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候,国运衰微,大清王朝已成强弩之末.慈禧太后本人骄奢淫逸,上行下效,各级官僚贪污腐化;内忧外患之中,慈禧太后也看到了这一点,想搞一场“反腐运动”,但不知从何处下手.就在这时,一部《官场现形记》成了慈禧反腐的导火索. 《官场现形记》写于20世纪初,作者李宝嘉在动笔写这部小说后,就开始在他自己创办的《世界繁华报》上连载.  相似文献   

15.
文章事最难在动笔,动笔前须先拟主题。 写作文本四要素,主题、选材、结构和语言,其中主题提纲挈领。主题一破,文章出禅。拟主题如老僧打禅,也如广告人创意,关键在悟通。  相似文献   

16.
所谓短新闻,应该是浓缩新闻事实精华的新闻精品。首先它的新闻价值要高,其次它的篇幅要短。可以用“言简意深”来说明短新闻的特点。如何写好短新闻?我的体会是:写好短新闻,一是提炼主题要“精”;二是选取材料要“精”;三是文字写作要“精”。提炼主题要“精”何为主题?主题应该是一篇新闻作品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的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用通俗的话说,主题是一篇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一笔,短新闻也就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17.
阿英书话     
早想写一写阿英,但手头资料不全,一直未能动笔。去年秋天,与阿英的儿子钱小惠一同开会,想顺便搞一点生平资料,由于时间紧,又错过了时机。好在,同钱小惠等人共同编的“现代书话丛书”已问世,内收有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说,文章写好后,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作为有社会活动家、观察家桂冠,以探索社会、观察人生为职业的记者,除了对自己写的报道至少看两遍外,在动笔之前,对所要报道的单位,似乎更应该多看几遍,才能提高报道的准确性。有家工厂发生火灾,报纸对该厂作了批评。有位记者一听得他们“诚恳地接受批评、认真加以改正”的表态后,既不看他们接受批评的态度究竟诚恳到何种程度,也不看改进措施落实得怎样,更不看效果是否已经显示出来,就急匆匆地报道该厂如何改进之类,结果这家工厂却因祸得喜,美名远扬。但是,就在这位记者的“几不看”报道发表不久,因这家工厂并未真正重视消防工作,竞又出现了火灾苗子。对此,知情者说那位记者“戳瞎了眼睛”。  相似文献   

19.
我每写完一篇稿子,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稿子中的问题。有时经别人一指点,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的稿子中有不少漏洞。一次,自己写了一篇自我认为不错的稿子,给一位颇懂文章之道的同志看,我原以为他能称赞一番。不料他看后却指出后一层意思游离了主题,否定了文章的三分之一。我又一琢磨,的确如此,便对那层意思的观点和材料都作了修改,使主题更加明确。稿子邮走后,很快就被采用了。还有一件事,我也很有感触。我的妻子对为文之道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行。我写的稿子她从来不看。有一次,她不知怎么来了雅兴,看起了我刚写完的一篇新闻稿,看后竟挑出了三个毛病,而且言之有理,大出我之所料。有人说,下棋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写稿子又何尝不如此呢?  相似文献   

20.
女作家     
洗衣服的时候,我反思:这几年我干嘛了?我的沮丧因为一个叫尚爱兰的网络作家。年纪不轻,可那文字真的好,不是一般的好。看着看着我的后背跟鬼摸过似的一阵发凉,看看人家吧,人家也是女人,真大虾。瞅瞅自个儿那衰样儿,我恨不得立刻坐到电脑前,把那20万字的还搁在硬盘里的小说全删了扔进垃圾箱,然后重新写一遍。重新写一遍?不敢,说说而已,谁那么傻呀,我又不是林黛玉,也没有要死的意思。只是想到那20万字的东西,我就觉得如骨梗在喉。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