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谭莹与《粤雅堂丛书》《粤雅堂丛书》乃伍崇曜所辑刊。伍祟曜(1810—1863)原名元薇,字良辅,号紫垣,商名绍荣。广东南海人。据宣统《南海县续志》所载,他的父亲"多财善贾",相当富有。伍氏承其家业,经营广州十三行的"怡和行"。曾被清政府授予钦赐举人、候补郎中、候选道、加布政使、荣禄大夫等职衔。同时,他又乐于捐赈、捐饷、均摊、假货,不可胜计,但他身后享有盛誉的,却是刊刻秘籍巨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招揽人才,校刻古书。其延同邑谭莹为辅导,先后汇刻了《岭南遗书》、《粤十三家集》、《楚庭耆旧遗诗》等,所刊刻之丛书为南粤之首。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粤雅堂丛书》。  相似文献   

2.
《菉竹堂书目》是明代前期藏书家叶盛的藏书目录,大约编成于成化七年(1471).《四库总目》著录于"存目"中.咸丰间伍崇曜刻入《粤雅堂丛书》中,流传渐广.直到晚清陆心源(1834-1894)指出《粤雅堂丛书》本是摘抄明《文渊阁书目》而成的伪本,人们才知道《菉竹堂书目》有真伪之分.存世的清代钞本不少,然而一般读者难得一见,无从比较其异同.现在,《四库存目丛书》出版,这部书目也印在其中.所印的本子虽然不是四库馆臣所见的真本,但是现存较早的清抄本,特别是有叶盛七世孙叶国华天启三年(1623)所写的跋,为《粤雅堂丛书》本所无.从这篇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伪本产生的原因.综合已知资料,把《菉竹堂书目》真伪两本存世的情况作一些考察,对目录学史研究当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宝刻类编》作者不明,成书于南宋末,是一本以人系碑的石刻目录书籍。其书虽有明代抄本存世,却久不见著录,几近于亡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将其辑出后,其书经过私人录副与民间传抄,直至刘喜海将其付梓。本文著录经眼的《宝刻类编》诸抄本与刻本,并就其版本间关系进行初步梳理。其抄本綦多,关系模糊,以知不足斋批抄本与重抄李文藻本最为重要。其刻本则一脉相承,自刘喜海刻本始,经《粤雅堂丛书》而至《丛书集成新编》本。在著录并梳理版本的基础上,本文对《宝刻类编》整理工作的底本、参校本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清康熙年间辑刻的大型经部丛书<通志堂经解>一百四十种一千八百六十卷,荟萃宋元经学要籍,上承<十三经注疏>,下启<皇清经解>,在经学史和出版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丛书以"通志堂"名编,各卷末题"后学成德校订",故各书目多署纳兰成德编刻;但实际上该丛书的真正辑刻者为昆山徐乾学.徐乾学、纳兰成德与<通志堂经解>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近代广东图书出版事业兴起于清嘉道年间,时阮元任两广总督,建立学海堂课上刻书,其后的菊坡精舍、粤雅堂、海山油馆、广雅书局等,都是著名的刻书处,出版了大量的图书。据不完全统计,学海堂(自清道光至光绪)出版图书对种,2450卷;粤雅堂(道光年间)为260种,2266卷;广  相似文献   

6.
丛书的起源     
丛书之名,起于唐宋,但丛书之实源于何时?学者一般认为宋人俞鼎孙《儒学警语》、左圭《百川学海》为近世丛书之源(参见《中国丛书综录·前言》)。笔者认为这是不确切的。丛书之实,早在六朝已具。丛书成编,实乃"统群书为一书"(叶德辉语),而冠以总名,总名下的每一部书又独立成部。根据这个原则,六朝时期出现的丛钞众书为一编,实开丛书之先河。如《隋书·经籍志》载葛洪有《史记钞》十四卷,《汉书钞》三十卷,《后汉书钞》三十卷,这三种书虽为节录原书,但合钞在一起,近似于后世的丛书。《隋志》又著录《三仓》三卷。《三  相似文献   

7.
元末人张宪有诗集《玉笥集》传世。《玉笥集》现存最早版本是弘治五年王术刊本,为选注本;通行本十卷,主要以抄本形式流传,刻本则有《粤雅堂丛书》之一种。弘治刊本与十卷本内容相去甚远,当源自不同祖本。此外,相关典籍中仍可搜罗到少量失载于传世《玉笥集》的张宪诗文。  相似文献   

8.
叶德辉(1864—1927),字奂彬,号郎园,又号直山。祖籍江苏吴县。太平天国时,其父叶雨村始迁居湖南,占籍长沙(后叶德辉读书岳麓书院时,又买了个湘潭县籍)。叶德辉即出生于长沙,故自称是"半吴半楚之人"。喜藏书,其"观古堂"藏书达20多万卷。所著及校刻书百余种,代表作有《书林清话》、《六书古微》等,汇编校刻有《观古堂汇刻书》等。是我国近代著名藏书家、经学家、文字学家、目录  相似文献   

9.
祁承(火業)(1563~1628),字尔光,号夷度,又号旷翁、密士老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是有名的学者,编著有《国朝征信录》二百十二卷、《淡生堂余苑》六百零四卷和《淡生堂集》、《淡生堂藏书约》及《淡生堂藏书目录》等著作。后两书对后世影响颇大。祁氏是浙江绍兴人,家有祖传藏书,从小喜欢看书,自十五岁起即嗜书入迷。他自述说:“及舞象而后,更沉酣典籍。手录古今四部,取其切近举业者汇为一书,卷以千计,十指为裂。”他喜欢收集图书,常在刻书业发达的武林购买图书,“遍访坊肆所  相似文献   

10.
一.丛书的兴起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指“以数人之书合为一编,而别题以总名者”。叶德辉《书林清话》说丛书的性质是“统群书为一书”。《中国丛书综录》的编者(上海图书馆)前言称:“丛书是汇集许多种重要著作,依一定的原则、体例编辑的书。”《辞源》则称:“凡汇刻各种书籍於一编,或集一人各类著作为一集的,都叫丛书”。以上这些表述,认为丛书是属于汇编性质的书;它们包括的书应是多种,而且是重  相似文献   

11.
(一)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一卷,是清康熙年间毛扆编写的鬻书目录,嘉庆五年黄丕烈刻入《士礼居丛书》中,流传始广。明末清初,常熟毛晋汲古阁不仅刻书数百种,风行全国,对我国古代典籍的保存和传播,影响很大;而阁藏书籍之精善丰富,更为世所艳称;可惜没有留下完整的藏书目录,不能了解阁书的全貌。《秘本书目》虽只著录毛晋幼子毛辰藏书的拟售部  相似文献   

12.
《静俭堂集》二十卷,十四册二函.明熊化著,熊兆登、熊兆行编.明崇祯十四年(一六四一)刻本.每半叶八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上书口题”静俭堂集”,中署卷第,序之下书口镌"吉水欧阳旦写刻".无钤章.书前有熊明遇,秦镛,熊化等序,无跋.  相似文献   

13.
一月二十四日星四腊月二十二日睛阅《晞发堂集》《文集》四卷,《诗钞》二卷,山阴杨宾,耕夫撰。道光癸丑,铁岭杨霈,慰农为之编辑,并《柳边纪略》四卷,《塞外草》一卷,《大瓢偶笔》八卷,《铁函斋书跋》四卷,合刻为《晞发堂全集》。据宾《文集》尚著有《家庭纪述》、《金名源流》、《糊口编》、《存疑录》,今俱未见,即此诗文集  相似文献   

14.
陈继儒,明末松江府华亭人,饱学之士,家富藏书,曾编刻丛书《宝颜堂秘笈》。由于编纂者受当时思想开化、崇尚奢靡大环境的影响,故此书多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游戏、博物、赏玩、家教、伦理、术数、农植类书籍。关于此书的编纂者与责任方式、各集刊刻顺序与时间略有争议,如今重做考察。同时从编纂学的角度,对于此书的编纂缘起、特色和内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陶陶室"是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藏书的室名之一,以同时藏有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十卷和宋淳祐元年(1241)汤汉刻《陶靖节先生诗注》四卷《补注》一卷(以下简称两陶集)而得名。陶渊明以高尚的品格与醇厚的诗风,为历来文人雅士所推重,宋刻两陶集亦因之而为历来藏书家所青睐。二百年来,宋刻两陶集辗转递藏,演绎出许多感人而有趣的故事,最后归藏于国家图书馆,故谓"昔时陶陶室,今日在国图"。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存第一部综合性丛书《儒学警悟》,为南宋俞鼎孙、俞经兄弟所辑,是书为七集四十卷,所收书为宋人著述六种四十一卷,内容多为记载宋代制度掌故、人物琐事。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中的《前言》(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及1981年该书《重印前言》(载上海《图书馆杂志》1982年第1期),均称:《儒学警悟》一书“辑成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  相似文献   

17.
外国铸造的银圆,很多人认为它到清代末年才在中国流通,早一点也认为鸦片战争之后才流通。如台湾陈秀夔著《中国财政史》就说:“自鸦片战争失败之后,随着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入侵我国,外国银洋,便大量输入。”查《清史稿》卷一二四《食货志》钱法门,也只说:“初,洋商麋集粤东,西班牙、英吉利银钱大输入,总督林则徐谋自铸圆抵制,以不适用而罢。嗣是墨西哥、日本以国币相灌输。光绪十四年张之洞督粤,始用机器,如式试铸,李鸿章继任续成之。……中国自行银钱自此始。”好像认为到林则徐任两广总督,即道光后期外国银圆才大量输入。 其实这都没讲对。我在清代藏书家的文字里发现道光以前外国银圆在中国江浙一带流通的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一)黄丕烈的藏书题跋 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号荛圃,清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人。他是清中叶的大藏书家、版本目录专家,写过大量藏书题跋。光绪十年潘祖荫收集他的藏书题跋编刻为《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六卷,民国八年缪荃孙等又增辑刻成《荛圃藏书题识》十卷《补遗》一卷,民国二十二年王大隆又辑刻了《荛圃藏书题识续录》四卷。这些题跋里有许多讲到他买书以及晚年卖书的书价,我用《题识》和《续录》通查了一遍,查到记载书价的有121条。其中说“白金△两”、“白金△  相似文献   

18.
辑刻于清康熙年间的大型经部丛书《通志堂经解》140种1860卷,上承《十三经注疏》,下启《皇清经解》,在经学史和出版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关于其刊刻过程,后世各书志、书目多语焉不详或存在误解,故《通志堂经解》见于著录时,其版本一项多有不同。经过全面搜集分析各相关资料发现,《通志堂经解》始刻于康熙十二年,至康熙十九年主体部分刻完,但仍未竣事,之后仍有经解付刻,而较多的经解在校订、改版,直到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之间,完整的《通志堂经解》刻印完毕。  相似文献   

19.
正《子海珍本编·海外卷(日本)》专辑收录日本内阁文库、蓬左文库、宫内厅书陵部、静嘉堂文库、国立国会图书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及综合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等八个著名藏书机构所藏一百五十部子部珍稀汉籍,共6辑32册,内容包括儒家、兵家、农家、医家、历算、术数、艺术、杂家、小说家、谱录、道家等十一类,含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问,上海金山县有一个钱氏家族,从事藏书、刻书事业,尤以刻书为盛。所刻《守山阁丛书》、《指海》丛书、《小万卷楼丛书》、《珠丛别录》等,有名于世。在近代文化史上,钱氏家族作出了贡献,颇具影响。现略考其史迹,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