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对《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出台以来的相关研究、落实情况及落实的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进一步落实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过程]首先,系统梳理《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相关研究成果;然后,调研科学数据管理利益相关机构对《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落实情况;其次,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数据管理办法》落实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科学数据管理办法》落实的几点推进策略。[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目前《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落实推进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为主,总体落实情况尚不理想;推动《科学数据管理办法》落实的积极因素包括数据价值凸显、数据设施完善、国家高度重视、政府推进明显、相关研究丰富等,阻碍《科学数据管理办法》落实的消极因素包括利益相关者意识淡薄、相关机构管理失位、落实规划定位模糊、监督激励机制缺失、实践研究数量不足等。可以从提高认识加强实践研究、推动机制体制建设、提高利益相关者合作强度等方面推进《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落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对《科学数据管理办法》进行解读,以期为更好地理解和贯彻《科学数据管理办法》,推动我国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从数据生命周期和责任相关者二维视角对《科学数据管理办法》进行解读。[结果/结论] 《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形成了以数据生命周期为经、以责任相关者为纬的科学数据管理体系,二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科学数据"国家统筹、各部门与各地区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2018年3月国务院发布《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强调科研机构作为科学数据管理的责任主体,应部署本机构科学数据的管理与服务体系。科研资助机构数据政策为科研机构明确了管理科学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与目标,可以有效推进科研机构的科学数据管理实践。按照科学数据管理流程的核心环节,系统分析并梳理国际科研资助机构的数据政策,将政策要求转化为科研机构在数据管理核心环节的职责与任务,以为我国科研机构有效部署科学数据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立足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体效益,以增强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治理能力为目标,调查科学数据与科研档案管理协同的发展现状,探索相关推进策略。[方法/过程] 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法、网络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收集中、美、英、澳4个国家的科技主管部门、档案主管部门、科研资助机构、科研机构、科学数据管理机构、档案机构及相关国际组织的相关政策文本和实践材料,展开内容分析和后续研究。[结果/结论] 在政策层面,科学数据管理政策中与档案相关的规定集中体现在将档案馆视作存储基础设施及将归档视为科学数据管理活动;科研档案管理政策中与科学数据相关的规定集中体现在承认科学数据的档案属性,并将其纳入归档范围;科研资助机构的政策要求明确科学数据的归档和保存问题。在实践层面,国外在组织、政策、业务、服务等方面形成相对丰富的协同实践,国内的协同实践则刚刚起步。最后,从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协作模式、业务融合、服务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推进管理协同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新勤 《图书馆》2022,(1):54-60
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网络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从科学数据政策与组织运营、数据馆员岗位管理、数据馆员管理服务三方面对国外29所高校图书馆数据馆员管理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剖析其特点。研究发现,国外高校图书馆数据馆员具有政策权责分明、跨学科属性、多元化职责、较强的合作和批判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明显的特点。我国高校图书馆应通过科学设置本土化数据馆员岗位、强化数据馆员教育培训、以全生命周期增值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等策略,推进我国高校图书馆数据馆员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学数据出版是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护科学数据生产者著作权的重要方式。建立权属清晰、规则明确的科学数据出版著作权行使和保障机制,是实现科学数据共享价值的基本前提。在我国《著作权法》视域下,明确科学数据获得《著作权法》保护的实质要件,分析科学数据出版著作权归属,提出若要实现对科学数据的有序利用,须引入著作权默示许可制度、拓展科学数据合理使用范围。在此基础上,为数字时代科学数据共享和重用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框架下的规则支撑。  相似文献   

7.
朱铁淼 《中国档案》2022,(10):24-25
《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三章对档案开放的主体、范围、程序和方式作出明确规定,为档案开放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科学指引。档案开放的主体1.开放主体的明确《办法》明确了档案开放的主体为国家档案馆。根据《办法》中的定义,档案开放包括了从档案开放属性判定到开放档案提供利用的整个流程。作为档案的权限归属和管理单位,国家档案馆应当切实承担起档案开放工作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8.
《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中提到主管部门应建立科学数据汇交制度,这为数据的汇交管理指明了方向。本文在梳理研究数据汇交与登记的相关政策与法律基础的前提下,分析研究数据汇交与登记的作用,提出高校研究数据汇交登记整合管理机制,并对该机制的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融合是跨越学科边界以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有效路径,其目标是实现融合科研的全学科、全流程和全景式数据开放与共享,FAIR原则为科学数据融合指明了具体的实施规范。[方法/过程]文章运用文献调研法,辨析科学数据融合的概念内涵;以FAIR原则为基础,分析科学数据融合路径;基于国内外科学数据领域不同分支方向的重要进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包括技术与工具、政策与指南、模式与行动的多视角科学数据融合实践协同方案关系映射模型。[结果/结论]文章提出未来研究应从融合网络的视角,思考科学数据开放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科学数据融合体系、协调机制、模式策略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厘清数字环境下公共数据的内涵、边界是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的必要前提。基于多学科视角的概念解析、比较研究与归纳推演,本文揭示了数字环境下公共数据内涵、边界问题的表征、成因,并从责任边界、运行边界、价值边界三个维度搭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当前公共数据内涵认知与边界划分的不确定性反映出数据治理理念、秩序、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现实问题,理解公共数据问题的关键应把握其数据属性与公共属性两大主线。同时,概念理解的相对性、数据主张的兼容性、责任主体的多元性与价值认知的主观性直接影响公共数据边界的划分。因此,数字环境下公共数据边界划分的不确定性是对以往简单的、固化的数据边界的扬弃,应进一步理清公共数据与个人数据、企业数据、开放数据等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明确其边界判断应秉持公共性原则、基于可信生态原则、弥补市场失灵原则与保持适度张力原则。图4。表2。参考文献38。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在科学数据管理中的角色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个学术交流体系的角度对科学数据管理中相关主体--政府和基金组织、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数据中心、数据出版机构、IT部门的角色进行探析,明确这些利益主体在科学数据管理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图书馆的发展诉求,认为图书馆在科学数据管理中可以扮演如下角色:嵌入式科学数据管理专家、基于过程的科学数据监护机构、科学数据存档与长期保存机构、数据素养的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12.
E-Science环境中研究图书馆的新角色:科学数据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数据管理正迅速成为科学领域、图书馆学和大学图书馆的关注热点。文章介绍科学数据浪潮和数据密集型计算的新型研究范式,阐述了e-Science环境下数据管理的概念演变和科学内涵,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理解科学数据管理统一连续体的作用边界,重点探讨研究图书馆的未来角色,旨在引发和推动国内图书馆界尽快开展相应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介绍Make Data Count与COUNTER联合推出的《研究数据使用统计实施规范》,为数据级别计量提供新指标与新视角。[方法/过程]通过对标准文本的分析,介绍该规范的提出背景、目标、范围、相关概念及核心内容,通过案例剖析Dash、DataONE、Zenodo及其他7个数据存储库对《规范》的应用情况。[结果/结论]研究数据的使用统计具有其独特之处,《规范》的推出可对数据引用及数据替代计量形成补充进而描述完整的科研学术影响力。目前遵循该规范的数据存储库还不多,为推动数据使用计量的应用,需要标准组织、科研人员、机构库及数据存储库、出版商、科研机构及资助机构、图书馆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数据产生、管理、传播与利用等环节的相互合作。  相似文献   

14.
数据论文国内外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增加了科学数据共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数据论文作为一种新兴的数据出版模式,成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热点。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希望为我国数据论文与数据期刊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过程]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从数据论文的概念、出版模式、不同主体的态度、当前模式的缺陷及未来发展方向几方面介绍和评述数据论文这一数据出版模式的发展情况。[结果/结论]数据论文为解决数据出版中的归属、激励、质量和引用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和主体的广泛关注。与国外相比,国内在实践和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建议研究中关注国内数据期刊的发展,加大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深度,实践中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内特点,从平台、渠道、政策等多方面完善和推广这一新兴数据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将图书馆作为科学数据管理的核心角色,分析其与利益相关机构的利益关系,为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管理业务实践提出可行的策略建议。[方法/过程]立足于利益相关者分析法,构建以图书馆为核心包括科研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政策制定机构、基金管理组织、数据库商和出版商在内的科学数据管理利益相关者模型,并运用"权力-利益"矩阵分析各利益相关机构的地位权重。[结果/结论]提出图书馆应设立科学数据管理服务部门、开展科学数据管理业务培训、提供科学数据管理指导工具、发挥枢纽作用协同利益相关机构共同参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推进我国科学数据管理政策体系的完善和政策内容的深化细化,有必要对国内外科学数据管理政策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比较和分析。本文从政策发展视角出发,借鉴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和政策要素理论,构建科学数据管理政策分析框架,采用统计描述、定量主题分析与定性内容分析方法,从政策发展历程、政策利益相关者责任、政策主题相似度及关键内容要素等方面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181份科学数据管理政策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科学数据管理政策制定步伐大大加快,但是在颁布主体、政策数量、动态修订、利益相关者责任分配、政策主题侧重、关键政策内容要素等方面仍有不足。建议未来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引导、多主体支撑的科学数据管理政策体系;细化对关键政策要素的规定,保障科学数据的质量与复用价值;推进资源整合,注重科学数据与科技档案的关联归档与协同管理;加强政策协同,强化科学数据管理的保障机制。图4。表1。参考文献7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与创新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科学数据管理与实践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梳理其发展现状、总结成就与缺失、分析趋势并提出建议有其必要性。[研究设计/方法]“数据中心”和“数据中心+数据论文”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的两种主要模式。从管理机制或条件保障、服务内容与方式、服务成效、国际影响力建设等方面分析第一种模式的实践进展;按照数据中心与数据论文三种不同的关联形式对第二种模式的实践进展进行案例分析。[结论/发现]我国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实践特点包括: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数据积累主要来自负责建设的研究机构、重视数据服务成效及其宣传、数据出版是重要发展方向等;不足包括:尚缺乏资助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层面的数据管理实施细则,高校及图书馆数据管理平台发展乏力,传统期刊的数据出版存在困难等。[创新/价值]对我国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实践进行全景式扫描,有助于从完整视角审视我国科学数据管理现状。  相似文献   

18.
明确数据权的内容及权属、构建数据权利的保障体系是现代数据立法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首次实现了数据确权,并对数据权及其权利体系进行解构与规范。文章解读该条例的主要内容、亮点和缺陷,即对个人数据保护、公共数据管理与共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和数据管理安全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于法理基础、制度支撑和条例实施等方面有着诸多亮点,在法律效力边界、数据产权归属与权益分配、对接通行标准等问题上存在一定的价值阙如。这一示范性的“深圳探索”体现了中国特色,对全国及各地方数据立法与实践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山 《信息系统工程》2012,(12):150-151,155
属性约简是粗糙集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从不同的观点已经提出了一些不完备决策表中粗糙集属性约简算法。但是,这些算法相对于完备决策表还是有待进一步考虑。为此,本文借助于完备决策表中冲突域的概念,设计一种在不完备决策表中的新的属性约简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数据粒化后,冲突域中冲突对象的数目为衡量标准来判断某些属性集是否为属性约简。并且,通过理论证明了基于冲突域所求出的属性约简与基于正区域属性约简的是一致的。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说明该算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徐坤  蔚晓慧  毕强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7):120-126
[目的/意义]数据驱动的科研时代,科学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有效组织科学数据,便于科学数据被科研人员复用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二次开发,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利用专家调查法确定科学数据本体的概念、属性和描述科学数据的元数据模型,在领域专家的参与下构建科学数据本体,将科学数据组织于一个由相关概念组成的知识环境中。[结果/结论]利用数据本体组织科学数据,使科学数据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表现形式上更易于被计算机所理解,通过对构建基于数据本体的检索实证表明其检索结果能够利用推理功能提高检全率,并便于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检索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