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敏 《大观周刊》2012,(34):88-88
将于2013年1月1日施行的新刑诉法对证人作证制度作出了较大的修改和完善,相关制度的完善成为本次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新的证人作证制度体现了刑事司法的重要价值理念,使证人作证制度在刑事诉讼中予以回归,期冀在实践中能够对刑事审判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完美的证据保障。  相似文献   

2.
高幸 《大观周刊》2012,(25):40-41,39
近年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新进展、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14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政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5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刑事诉讼法根据该决定做出了相应修改,并重新公布.这是时隔15年后刑诉法迎来的第二次大修改。法学界在持续关注新刑事诉讼法问题的同时,就律师辩护、证人出庭、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取保候审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提出了一些旨在推动中国刑事立法的新思路。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不仅是一个国家司法文明的象征,也是体现人权的一种表现泰文针对新刑诉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争款着手,分析条款的讲步性和不足,从而讲一击务新知和展望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黄淑斌 《大观周刊》2013,(11):29-29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我国刑诉法修改以后作为未成年人特殊程序正式确立的一项崭新的静】度。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适用过程中面临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附条件不起诿械葭,  相似文献   

4.
程露 《大观周刊》2013,(3):16-16
本文通过对警察能否作为证人出庭作证而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并通过国内外的立法和实践的普通做法,对我国司法实践中警察证人的资格和出庭作证提出了相关见解,以及我国建立警察出庭作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新刑诉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由于本次刑诉法修改的内容较多,不仅给刑事诉讼工作带来十分巨大的影响,案件管理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检察工作,在此次修改中也面临很大挑战,因此需要案件管理部门调整观念、创新方法、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6.
刑诉法中从“鉴定结论”到“鉴定意见”的修改,不仅是用语的简单替换,“鉴定意见”的表述揭示了鉴定证据的自然科学属性和法律属性,摆正了这类证据在诉讼中的位置,破除了对鉴定结论不可质疑性,更符合鉴定证据在司法实践中运用的实际情况,体现了我国证据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7.
在新刑诉法中,广受学界和司法实务界争论的监视居住被保留了下来。保留监视居住对于保持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完整性和减少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从而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新刑诉法对监视居住制度的新规定着手,谈谈检察机关如何应对新的监视居住制度。  相似文献   

8.
陈醉 《大观周刊》2011,(31):7-8
证人证言是重要的证据之一,如何审查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尤为重要。审查证人证言真实性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证人出庭作证,接受控辩审三方的询问和质讧。然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证人作证这一重要制度只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证人保护制度不健全,证人出庭经济补偿制度也尚不完善,这导致实践证人很少出庭作证.这直接影响着证人证言重要性的发挥.极大的影响了案件的质量,阻碍着庭审方式的改革。美国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在当事人主义的理念主导下.形成了完整而且规范的刑事证人作证制度,如全面的证人保护制度,细致的证人出庭经济补偿制度。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结合中国现状.从而形成我国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9.
金栋女 《大观周刊》2012,(46):72-72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检察机关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有利于实现案件繁简分流.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但这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笔者试从庭审规范、诉讼效率、法律监督等方面着手.提出一些新刑诉法下公诉机关对简易程序案件出庭应对的有效措施。一、当前基层检察院公诉工作的基本现状  相似文献   

10.
纪承昕 《大观周刊》2012,(50):57-57
职务犯罪侦查阶段的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容易遭到来自于国家权力的侵害,新刑诉法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宪法原则写入总则,并通过完善配套制度和具体规定。保证其贯彻落实.新刑诉法实施后,在职务犯罪案件中.如何做到既能惩治犯罪又能尊重和保障人权,其基础和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侦查阶段的程序公正。随着查办职务犯罪实践的不断发展及法律的不断修订完善,职务犯罪侦查中人权保障得以不断加强。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借此普遍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进行一些浅显的建议和设想,希望为职务犯罪侦查中的人权保障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1.
“无罪推定”作为一项立法原则,最早规定在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卜。《人权宣言》第9条规定:“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有罪之前,应当假定为无罪”。当今时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已将“无罪推走”列为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以基本原则的形式在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法学界普遍认为,上述规定从立法上明确排除厂‘有罪推定”论,宣告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与“无罪推定”原则相适应,新刑诉法作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定:将起诉前的原称为“…  相似文献   

12.
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负有公诉和监督双重职能。作为公诉机关,人民检察院负有客观公正指控犯罪的职责。强化证据意识,就是要求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时,做到注意审查侦查机关或部门收集的证据是否客观全面,有无违法取证行为。本文从新刑诉法对证据合法性审查的内容修改、修改对公诉工作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种修改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增强证据意识,严格审查证据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1996年刑诉法第一次修改确立的废除免予起诉、允许律师介入侦查、改革审判方式、确立疑罪从无等措施,给侦查机关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但正是这种压力,推动全国公安刑侦工作改革和侦查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图书馆制度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制度体系提出了创新的要求,而高校图书馆制度建设中存在着缺乏创新意识、“治人”色彩浓厚、监督机制薄弱以及制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针对此,本文提出了几点看法:在制度创新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整体规划,处理好稳定与修改的关系,进行管理创新,提高图书馆员制度意识等。  相似文献   

15.
徐可 《大观周刊》2013,(9):28-28
公诉证明标准是指检察机关决定提起公诉时,依据指控证据认定指控事实应当达到的最低程度。标准过高,检察机关就很难有效地控制犯罪,导致安全价值的缺失;标准过低,检察机关容易滥用公诉权,也不利于保障人权,甚至造成冤假错案。刑诉法修改后,学界和实务工作者又有不同认识,提出了对诉讼的不同阶段应设置不同的证明标准,而公诉证明标准在实务中如何把握,其与审判标准又有何区分,一直未有明确的区分界定。本文就将对以上问题就行分析探究,具体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要写好退修信曹竹平在编委、编辑或审稿人审阅稿件后,由编辑给作者写信,对该稿件提出应加以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并将原稿退给作者,请他参考信中意见进行修改和补充。这封信就叫作退修信。有的编辑抱怨说,许多经过退修后的修改稿不能达到要求,作者对退修信中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权保障是刑诉法修改的基本出发点 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核心内容就是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总则,明确宣示在刊事诉讼活动中,既要有利于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运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护公民社会和国家利益,又要有利于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注意对刑事诉讼参与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的保护,做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这是继“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之后我国又—件注重人权保障与发展的大事.  相似文献   

18.
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推进政治文明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珊 《新闻界》2004,(3):40-4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强调要“建立社情民意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新修改的宪法也突出强调要加强“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要求我们要在尊重、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现实中,中央领导  相似文献   

19.
武装 《大观周刊》2013,(9):24-24
本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健全了审查逮捕的工作机制,确认了侦查阶段律师"辩护人"的地位,为新时期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工作职能的完善与变革指明了方向。本文从辩护权的含义与功能出发,以新《刑诉法》修改对律师辩护权内容的完善为切入点,逐步阐述在构成审查逮捕程序诉讼化机制上,如何保障辩护人行使辩护权,以期在法律施行前做好理论研究与实践预判。  相似文献   

20.
李童 《大观周刊》2012,(13):38-38
学界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研究由来已久,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也同样是公司法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制度与有限责任公司紧密联系,曾经有学者认为有限责任公司产生的意义甚至于超过了蒸汽机和电的发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公司法》是对1999年《公司法》的重大修改,原法中只有二十余条的内容未变,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关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本文通过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产生的基础和特点的论述,来进一步探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发展和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